(2022年9月15日)
搞好工作的前提,是要明晰自身的职能职责以及上级的要求,找准在大局中的定位作用和着力重点,明确工作思路、举措、载体和抓手,当然也离不开科学的思维、缜密的部署、细节的把控、导向的确立等,科学的思维包括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政治思维、法治思维、融合思维、跨界思维、专业思维,等等。通过对工作的研究,从操作层面而言,个人觉得还要树立和强化一种思维,就是“链式思维”。我们在工作中,不能只看到“点”、“线“、“面”,还要看到“链”,因为任何一项职能都是链式展开的,任何一项工作都是链条相接的,没有孤立的存在,没有独立的个体。新时代政协工作要高质量发展,提高在全局工作中的贡献率、影响力,也必须要以“链式思维”来抓、来干、来推。
以“链式思维”加强党建。党的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既包括加强党的领导,也包括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党的建设,包括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无论哪个方面,都是一条链条。政协党建工作中,有三条链条。一是政协委员党建工作链条。加强党员委员队伍党建工作,既是委员履职的需要,也是凝聚共识的需要。这个链条是“政协党组─专委会功能型党组织─界别履职小组或委员学习小组─党员委员”,通过这个链条实现党对委员的领导、加强党对党员委员的教育管理。二是机关党建工作链条。加强政协机关党建工作,是更好建设政协机关干部队伍的需要,也是更好履行政协机关服务保障职能的需要。这个链条是“政协党组─机关党委─党支部─党员”。通过这个链条实现党对政协机关的领导和对政协机关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三是会议活动党建工作链条。党的领导是全面的、具体的、系统的、整体的,任何方面和环节都不能有空白,真正做到“全覆盖”“有效覆盖”。政协全会召开期间、重要履职活动、学习培训等成立的临时党组织,是一条临时性、短期性党建工作链条,要按照赋予的职责和任务链式开展各项工作,发挥应有作用。这个链条是“政协党组─临时党委─党小组(讨论小组)─党员”。我们可以看出,这三个链条的始端都是政协党组,说明了政协党组在党的建设中发挥的是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的作用,直接终端是党员委员,间接终端是党外委员和界别群众。只有组织强,队伍才能更有活力,作用发挥才能更为有效,党委才能更加放心。此外,党建工作中还有另外一条链条:制定计划——过程管理——评估考核——总结完成。这是对具体工作而言的。
以“链式思维”凝聚共识。政协建言资政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引导社会凝聚共识同样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而且是更重要的大局,这是人民政协在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作用的必然要求。凝聚共识是在人的脑袋里搞建设,一时不做,可能也没得问题,但如果长期不做,就一定会出问题。越是形势复杂、任务艰巨、思想多样,越需要广聚共识、广集众智、广谋良策。比如经济形势下行压力大,就要凝聚“战胜困难、提振信心、支持市场主体纾困解难”的共识,比如发生地震灾害,就要凝聚“战胜灾害、心怀感恩,重建美好新家园”的共识,也就是“一切向前看,不要被困难打倒”的共识。凝聚共识,关键在于凝和聚,凝的是心,聚的是力,形成的是共识和力量。如何去做?要从对象上链式展开。完善从委员到界别群众的工作链条,建立各种形式的长效性联系制度,开展形式多样的经常性联系活动,密切“代言人”与“被代言人”的关系,形成委员从群众中来、委员到群众中去的完整链条闭合,通过宣传党的大政方针路线和党委的决策部署安排,把认识提高起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力争取得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要从载体上链式展开。搭建“有事来协商”、“双助”活动、“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委员读书活动、委员学习小组、视察调研及书香政协建设、智能化信息系统、重大工作专题宣讲团等载体,通过委员沉下去、走出去,以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宣传引导,让群众觉得政协离自己很近、委员和自己很亲,实现协商议事、服务大局与凝聚共识融合推动、一体落实。要从阵地上链式展开。建立和依托协商议事室、委员工作室、委员联络站、委员之家、社情民意收集点、“双助”服务站、“双助”实践基地、委员书屋等阵地,向前、向下、向深多维度拓展延伸、前移下沉,把思想引领做到群众家门口、心坎上,讲好新时代全过程人民民主特别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新实践、好故事,让群众能参与、愿参与、多参与、方便参与,影响和带动更多群众始终紧紧围绕在党的周围,不断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厚植党的执政根基。
以“链式思维”协同履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上级政协不仅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还要加强对下级政协的指导。汪洋主席第一次提出了政协系统这个概念,而且高度重视对下级政协的指导。去年底中办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市县政协工作的意见》特别强调协同履职问题。最近省委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市县政协工作的实施意见》,专写一条“加强对市县政协工作的指导”,明确了省政协指导市县政协的形式、方式。我们要看到,市县政协“两个薄弱”“两个不够”问题虽然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但离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短板、弱项依然比较多,质量和水平依然不够高,这就需要把有限的力量整合起来,发挥出更大的效应和作用。市县政协工作力量有限,如果履职战线过长、资源分散、工作碎片化,你搞你的,我干我的,就会浅尝辄止,难以把工作做深做透做出特色,就可能你也没干出名堂,我也没搞出动静。单丝不成线,孤木不成林。只有携起手来,攥指成拳,通过融合多种履职方式、整合多种履职载体、聚合多种工作力量,在“共、联、合”上下功夫,形成“立体履职”“协同履职”的态势,才能把工作干得更好。上下联动、协同履职,上级政协加强对下级政协的指导,目的不是谁要管谁,而是在于提升整体效能,简而言之就是四个字“联动赋能”。要以“一竿子插到底”的“链式思维”,避免联而不动、协而不同、指而不导的问题。要构建组织层面、领导层面和工作层面三个工作链条,一条是“上级政协党组、主席会议——下级政协党组、主席会议——政协专委会——乡镇、村社、园区政协平台”,一条是“上级政协领导——下级政协领导——专委会负责人——政协平台和阵地负责人”,一条是“上级政协专委会、工作机构——下级政协专委会、工作机构——乡镇、村社、园区政协平台——所在地政协委员”。链条要形成闭环,需要“请上来”和“走下去”、“定点联系”和“重点指导”、“搭建平台”和“创造机会”相结合。在具体方式上,可以采取的有:协商议题同题共答,调研课题同题同研,经验交流同台同说,把学习会、经验交流会、现场推进会等打造成为工作交流、信息共享、成果展示、相互激励的平台。只有各个层面都联起来、协起来、动起来,深度链接、有效衔接、积极承接,就能发挥出“1+1>2”的效果。
以“链式思维”建设机关。自身建设是项底板性、基础性工作,同样需要以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的“链式”思维去建设。我们提出了建设“五型政协”的设想,明确了“四心一跟进”的思路,确定了建设“服务机关、效能机关、清廉机关、模范机关”的目标,也启动了“学习文化、读书文化、协商文化、党建文化、机关文化”的研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一定的成效。机关是所有工作运转、信息交换、服务保障的中枢,要做到高效运转、有效服务。一要建立“链式”责任体系。按照正常的分工和责任体系推进工作,各人负起各自的责任,以责任链扣紧工作链。除此之外,还要强化大局观念,在责任体系上打破条块分割,按照“模块化”“专题式”的方式,以“一盘棋”“一条心”“一起干”的认识整体推动,不要搞你我分开、界限分明,不能相互推诿、彼此扯皮,更不准有职不履职、有责不尽责。责任体系上要构建“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协助领导——委室负责人——分管工作负责人——科室负责人——具体工作人员”的责任链条,把“中梗阻”打通,把“绊脚石”搬开,把“拦路虎”打掉,形成“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和“一级管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格局。二要推行“链式”管理模式。对各项工作实行链条式管理,形成闭环,杜绝大而化之、笼而统之、不了了之。对机关公文、会议会务、后勤保障、公务接待、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外出等制定规范的“流程图”,做到一目了然、一清二楚。一定要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一份文件只错了一个字,影响的就是整个文件;一瓶水里滴进一滴墨水,污染的就是整瓶水;一个单位出了一个问题干部,破坏的就是整个单位干部队伍的形象。重印一份文件,再换一瓶清水,调整一个干部,非常容易,但其所造成的影响短期内难以消除。任何一项工作都不是小事,都要慎之又慎、细之又细、严之又严。比如对于会议,分为一般会议和重大会议,按照单一会议、套开会议、分段召开会议、专题会议等等,详细分门别类搞清楚流程和注意事项,一个链条一个链条理清楚,一个责任人一个责任人弄明白,形成从开始到进行到变化到调整再到结束然后总结的闭环。比如接待,要构建从接到通知、研究制定方案、踩点确认、相关方面协调、付诸实施到圆满结束的链条,细化考虑点位(地点)、人物、时间、路线、任务、服务保障等诸多方面。比如公文处理,要构建收文、拟文、送审、把关、审签、校对、付印、分发等全流程、全链条管理。不要嫌麻烦,每项工作都如此去做,找到自己处在链中哪个位置,承担什么职责,要完成什么任务,有哪些要求,与自己衔接配合的人和事还有什么,清清楚楚地干,明明白白地做,以精细化、专业化做到极致,不出现任何的疏漏和差错,决不能有“局部塌陷”“个别空白”“少量缺失”“一时失手”。三要强化“链式”结果问效。处于链条中的任何一个人,其承担的职责和任务不同,开始的时候,就要指令清晰、任务具体,到人到点到时,避免成功时都揽功、失败时都推责。结束的时候,不管工作是否按时完成,目标是否实现,质量是否达标,都要善于“回头看”,找不足、补短板、提质效,不要结束了就结束了、过去了就过去了。问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工作、更高的质量,树立更高的标准、更严的导向,杜绝一般化、平庸化,变‘’过得去”为“过得硬”。这也是制度不仅要建而且要严的原因所在,如果没有任何约束力,制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如果没有任何提升的空间,事情也就没有回头看的必要。只有严于问效、勤于督促,才能更好更多见效。如果松松垮垮、嘻嘻哈哈,没有严的标准和要求,没有严的制度和机制,没有严的氛围和环境,队伍也就难有所新作为、新成绩,工作就很难取得新进展、新突破,机关也很难显现新气象、新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