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菲尔铁塔下的《朗读者》

今天晚上人民网的大咖有话直播请到了董卿作为嘉宾。

当我听到董卿说法国媒体拿着合同要购买《朗读者》的模式时,而由此《朗读者》也成为中国文化类节目输出的第一个,我瞬间感到提气,激动,为董小姐骄傲。

我能想象在埃菲尔铁塔下面的朗读亭中,浪漫的法兰西民族排着长队在亭子里肆意抒发着丰沛的情愫。这样的场景多么激发人之为人的傲娇之情。

但是一个模式的从无到有,从不被看好到大获成功,背后的故事有很多:

12集节目中朗读亭的前段是24分钟,是从2470多个小时中筛选出来的。采访每个朗读者的四五分钟,是从两三个小时的采访中剪出来的。董卿说节目选择了到后台与嘉宾聊天采访就是为了让嘉宾能够放开,还原真实的情感,而真的让嘉宾放开就必须花一点儿时间成本,逐渐聊开了,聊到情感充沛之处,出去朗读。这样的效果是最真实的。

其实能够想象,光是札记的创作和邀请嘉宾,选择朗读材料这每一项都是巨大的工作量,面对全国观众挑剔的眼镜,要顾及主流媒体的地位,还要做出观众爱看的特色之处。很难,董卿做到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