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之四海而皆准”这耳熟能详的词儿有没有出处呢?其实它不是句俗语,而是出于经典之作。那么这话中意指什么“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呢?“四海”有没有特定的对象、特定的范围呢?
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典来处
人们常常听得到的这个词“放之四海而皆准”,听着听着也习以为常,说一个道理用到任何地方、任何方面都可作为准则。这词后人在写文章、说理的时候,常被套用。现在来搜一搜这词儿背后的经典义涵。
《礼记.祭义》中记载曾子说道:“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这词儿的起源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间准则,就是“孝”。
曾子说“孝”道充满天地之间,普遍于四海之内。继往开来到后世代代,日复一日,日日夜夜不会间断。不管在世间哪个地方,无论是往东至东海、西到西海、或是南至南海、北到北海,遍及世界东西南北各地,只要是有人的地方,无不认同孝道的。
二、曾子说:“孝有三”
曾子(公元前505~前436)字子舆,是春秋时鲁国武城(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南)人。他是孔子的入室弟子,性至孝,以其学传子思,子思传孟子。后世尊称为“宗圣”,是元文宗至顺元年加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