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图——早期➕宋代
一:早期山水——六朝至宋初
历史背景:
1.六朝时期是(公元220年──581年)年间。 也就是说,从三国里的刘备,孙权,曹操争夺天下开始, 一直结束于南北朝灭亡,隋朝的建立为止。这期间形成了以三国的东吴、晋室南迁后的东晋及南朝时代的南朝的宋、齐、梁、陈。
2.文化影响:人物画活跃在儒家社会里,而山水画的兴起受道家观点、思想的激发
3.发展过程:4、5世纪,山水开始独立存在;9世纪初,艺术家开始把对人的兴趣转移到自然上;早期画家将山水作人物画的附属背景;11世纪时大功告成,也不再回转,形成中国绘画传统中最独特最辉煌的成就——山水画。
“与自然合一”,寻觅自然之美,最早流行于南北朝时期道家诗人和画家之间。启发于人的情绪之于自然声光反应,诉之于艺术创作,对早期道家负面诱惑——脱身于人类社会——添加正面价值。
六朝:
*宗炳(375-443)
① 他认为,如果图画在观者心中能够引起当他面对实景时同样的情绪,图画就有取代实景的力量。
②根本观念:仁、智、贤者感动的在于内在情感而非外在形象。“旨微于言象之外者,可心取于书策之内”——艺术家感动的将感觉转变成绘画时,则众眼共赏,众心共鸣
③其时代画作未流传,但绘画特征风格可窥于《洛神赋》
《洛神赋》传顾恺之
内容:所绘曹植《洛神赋》最后一节,诗人与洛神分别,失恋后郁郁独坐在岸旁的景象。
特征:山水——保持物象特征,似舞台布景,彼此间无比例、空间关联,仅分割故事情节,拱托中心人物。
赏析:画家想象力不足以表现宗炳文中万物有灵的世界,不足以引出道家所说宇宙一体的普及韵律感。
唐——画作温暖颜色,迷人细节;各要素加以清晰分析、描写,再聚合成画
㈠七世纪——画作包含人文主义坚定信仰、洋溢其中的安全感。特点:工笔重彩,华美质面
《明皇幸蜀图》
内容:公元756,唐明皇被叛军赶出京城,众人翻山越岭到达蜀地
赏析:
①峭拔的岩障,崎突绝壁的山径,石面上幽深的裂系——体现局面的困厄。
②艳丽的色彩软化了画面——欢快颜色,迷人花树
特征:
①古老正统的工笔重彩,富丽堂皇体现唐代对华美质面的热爱;
②没有阴影、极端明确的世界,自然处理的不自然的整洁——岩石断裂得干净利落,云层轮廓明确,林木株株独立。
寓意:清楚而准确的气氛——物质世界可以用智力来分析
㈡八世纪末——特点:笔法宽疏,怪诞新奇,非正统技巧打破传统画风权威性
新法:
①.破墨:比较浓的墨加在画面重点,“打破”水墨画常犯单调毛病
②.皴笔:表现山石﹑峰峦和树身表皮的脉络纹理的画法。画时先勾出轮廓﹐再用淡干墨侧笔而画。
五代:(906-960) 群雄割据,朝代更迭,创立几个山水派别(真迹不明)。
㈠:五代早期画家:荆浩,关仝
* 创立雄浑的山水风格,山石上新的坚实感
㈡:五代后期画家:董源,巨然
* 描写独特江南景色
* 疏缓笔调描绘圆头山脉延绵起伏的水景,使用大量细点和皴笔柔化形式,产生丰富的质地层次感
北宋
特点: 追求画面的统一——减少颜色重要性或完全不用色。
早期山水斑斓色彩易打碎构局,遂通过笔触的强调、新技法产生连续一致的空间,不再是不同形象集合,而是完整境界体现。例如:浅墨表现远景,以示朦胧之像
* 李成:五代与宋之间的画家;善冬画肃穆气氛,北宋山水壮丽其贡献不小
《晴峦萧寺》
内容:山峦静穆,枯树兀立在稀薄山峦里。黑树干清晰屹立在前进,向后退去时,则淡成影消失
赏析:一种庄严气氛,连贯的视觉印象,体现他们自己对潜于自然下的、连贯的、秩序的坚定信仰。也正是这种信仰启发宋代哲学家,建立宋儒宇宙观。
南宋:
11世纪——宋建基150年后,帝国再度统一,达到巩固地步。
此时作品体现自然与艺术完美平衡,感人技艺和古典的自制力。艺术家视界清晰,了解深厚,以惊叹而敬畏的心情回应自然。
* 范宽:批评家称其:与李成一样具有近乎宇宙创造力般的神奇凛赋。创作源泉来自自发的力量。
《溪山行旅图》
内容:画面几无人际,只有两个渺小人物正赶着骡对,一座桥,半隐在树林后的寺庙。
特点:布局雄伟、简单、肃穆,无矫揉造作。
风格:画中世界既不忠实反映物质宇宙,也不以人了解的来统御宇宙,具有自身的绝对存在。
赏析:
①.一块巨嶂主宰着全景,幅度被丘顶渺小树丛和建筑衬托的雄浑无比。从郁暗神秘的峡壁,冲流下一条白线瀑布。雾从山脚翻卷而起,使陡壁高立。
②.细节处笔触凸显卓越,线条充斥力量,特别是树石峥嵘的轮廓。石块峭壁以“雨点皴”定型,产生真实层面效应。
评:在自然界中无所不在,恰当而又和谐的秩序感——无矫揉造作,形态错误的树石
二:宋代
12世纪初——各画派:保守派、创新派、复古派、怪诞派
* 郭熙:发扬李成山水的首要画家
① 他说“一个真正喜爱山水的人,也许困于现实情况而不能梦想成真遨游于山石林泉间,但可以神游于图画中。”
② 宗旨:山水画价值在于使观者身临其境——推崇近距离画法(close-presentation )
《早春图》
评价:唯一能在其雄伟气势上于范宽《溪山行旅图》齐驾并驱的作品。
赏析:
土石——形式有意过分膨胀到圆肿地步,相互融凝渗透,似辽阔有机体一部分
线条——忽粗忽细,强烈不安的动荡感
光影——一片不自然光从底泛起,映亮石块;某个层面上神秘折闪的阴影——愈发不稳定的画面
壁岩——最不稳定因素,似经历万古侵蚀,从底切开
悬谷——原为阁楼基地坚稳的陆面,变成危竣的悬谷,乍隐乍现。
布局:完美境地的写实主义
左边——风化了的河谷之上景观;
右边——烟雾中寺庙;
右下——停泊舟艇的水岸。
技艺:气氛透视——逐渐淡化的颜色描绘逐渐远去的景物——介入看画人与景物间的气氛,制造幻觉上空间、距离感
对比:《溪山行旅图》
荫蔽山脚的方法增加高度;反复细节未削减连续性——各具形态的蜘爪般的秃树连贯全局,舒缓庞大体积的压迫感
特点:世界处于不断变化中的骚动景象,而非对自然之永恒秩序加以肯定
《溪山雪霁》
内容:沿河开始的旅程,经过隐士的草堂、艇中的渔子、竹丛、高拔的松林。卷尾一段富有诗意:一位孤寂的渔人正通过树林,沿着河岸向家路上跋涉。
赏析:
气氛透视—薄雾掩绕着近处的树,模糊了更远的林
一条退径——视觉上合理的沿着陆地迤逦而去,在渔人身后展开一片深远空间
浅墨宽笔——描绘严重侵蚀的河岸
* 李唐:属范宽风格——喜欢饱经风蚀、灌木丛生于顶的绝岩峻岭和阴郁的峡谷
① 独创技法:缩小画面加强空间感(构图:以斜角线分割画面,前景元素先建立某种高度,再压缩到画面构局的另一半。
② 风格:大幅作品中的一个局部,作为另一幅画的整个主题,丛壮观无所不容的境界缩看到自然的一角
《奇峰万木》
内容:雾中奇峰幽冷的景象,没有泉流、瀑布、动物、人踪的画
特点:
缩小画面——左上角保留几座山峰
弥漫云烟——不再局限于悬崖底部,飘流于山峰之间,飘逸于画外——把幻想遥引出画面,暗指画面以外的整个世界
画面空白——岩、林间渺渺空白,诸峰于其中的罗列关系靠直觉勾勒出空间感
构图风格——未用理性的西方线条透视法,非理性构图中表达道、儒的有机宇宙
赏析:无任何东西可打破其宁静
不知名不知时画作
《江帆楼市图》 拟古风格
风格:左边巨嶂显示范宽风貌,右边平远河谷和圆形远山类似董源。
内容:一艘货帆靠近河岸,岸边早就停泊着另外三艘船。船客衣服晒在桅杆的绳索上。临河村落住满了活泼生动的民众:两位旅人在客栈用食,一位老人在责打跪在面前的仆人,一个男孩赶着骡子,一位高士丛河丘走向寺庙。一列驼队和赶驼人占据右边山径,只见其简略身影
故事:这幅画作者不明,时间不详,描述怎样的故事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