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文今天写了《空巢青年》,空巢这个词我是不喜欢的,显得非常泄气失落。查了百度:空巢是仿译词,指孩子长大离家后,父母独自在家的空虚、寂寞的状态。字义上,空巢就是“空寂的巢穴”,比喻小鸟离巢后的情景,现在被引申为子女离开后家庭空寂。
第一次正式面对空巢这个词是侄子上大学,能干的大姆说:“孩子们都上大学,家里就剩下2个半老的人,我们也成了空巢老人”。那一刻我真是喜半参忧,喜的是,侄子们上大学了,忧的是如果大伯他们也感到孤独,那么再过几年我也是空巢大军的一份子,那我该如何?虽然我很抗拒这个词,但我那时不知如何去解。
事实上大伯大姆在孩子们离开家后,日子过得惬意而浪漫。工余时间打理花园,晚饭后手牵手双双沿江散步,偶尔看场电影,我想他俩谈恋爱都没这么腻歪吧。休息日周边逛逛,帮忙打理小姨一家的日常。丰富的节目让他们不曾感到孤独,反而感觉轻松。
为什么以前没有出现空巢这个词呢?小时候隔壁院子的集伯,孩子们都在外,他和太太在家。他家是最早有电视机的,每天晚上我们都到他家看电视,白天他的太太在家料理家务,经常帮忙邻居比如:买点菜,先开灶门或者下雨时收收衣服……而我们晚上沏茶也会喊来集伯夫妇来品茶。孩子们不在家,他们也不寂寞,因为有邻里相伴。所以老婶常说:远亲不如邻里。同样,对于年轻人来说,妈妈独自养大我们姐妹4个,她也没有雇保姆,还要上班,我不知道我们是怎么长大的。妈妈说:都是邻居帮忙啊。那时候,谁家做了新菜式,所有的人家都来尝鲜。大目哥的表弟每次来,到了饭点端起饭碗巡街,哪家有他喜欢吃的就上哪家。
现在居住的环境改变了,关上门来只有自己,同住几年对门的人家都不认识,封闭起来孤独了自己。如果打开家门,和邻居互动,不就和小时候的大杂院那样吗。不让自己感觉孤单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和自己玩,学自己喜欢的;做自己感兴趣的。能让自己投入,让自己专注,并享受其中的乐趣。这样日子充实了,哪里还有时间来发愁,不发愁也就不觉得空。
打开门,走出去,多沟通,生活充实了空也就不存在。培养兴趣,培养和自己玩的能力,奉献力所能及的,淡化空巢,大家在一起。
补记:记录便有思考,思考必有行动。今晚炖了羊肉汤,拿起电话约上大姑一起来聚餐,碰巧侄女回来培训,一切都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