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双超大质量黑洞被证实
一般认为,活动星系核中心都存在着一个活跃的超大质量黑洞。而在近期的一项研究中,天文学家在一个类星体中心区域,证实了两个超大质量黑洞的存在。其中一个黑洞拥有一个奇特的椭圆轨道,这使它在围绕另一个黑洞运行时,会穿过同伴炽热的吸积盘,并发出明亮的耀发。
拥有双黑洞的类星体名为OJ 287,位于巨蟹座方向,距离地球约50亿光年。早在1888年,天文学家就通过照相底片发现了它,此后一直对它进行着研究。但对于OJ 287的中心区域,之前并没有引起天文学家的过多关注,因为早期数据看起来,它的中心就是一个超大质量黑洞。直到40多年前,天文学家注意到OJ 287中心发出的辐射存在两个周期,一个约为12年,另一个较长约为55年。两个周期的存在,可能是由两个超大质量黑洞相互绕转所导致的;较短的是轨道周期,较长的则是轨道方向随时间缓慢变化的结果。但天文学家需要更多的来自第二个黑洞的独立信号,才能确认中心双黑洞的存在。
这个信号可以来自于次黑洞穿过主黑洞吸积盘时所引发的耀发。具体来说,次黑洞在穿过主黑洞的吸积盘时,会加热其中的物质,它们会以膨胀气泡的形式被释放出来。这些热气泡会导致耀发,其亮度会超过一万亿颗恒星的总和,并持续大约两周,而最终冷却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从几十年前开始,天文学家就对OJ 287中心次黑洞的轨道进行了建模,并预测了耀发何时会发生。到目前为止,预测的耀发总数为26个,并且几乎所有的耀发都已被观测到,这证实了OJ 287中心存在一对超大质量黑洞。这对超大质量黑洞中的主黑洞质量为太阳质量的180亿倍以上,而次黑洞大约为1.5亿个太阳质量。此外,次黑洞的轨道是椭圆形,而并非圆形。
此次研究所涉及的2022年耀发观测,对OJ 287的研究带来了两个惊喜。其中之一是观测到了新型耀发:此次亮度是整个星系的100倍,而且只持续了一天。天文学家认为较小的黑洞在跌入主黑洞吸积盘期间吸引了大量气体;而吞噬这些气体,导致较小的黑洞产生高能量的喷流。十年前天文学家就预测了这样的事件,但直到此次观测才得以证实。第二个惊喜是,此次观测探测到了OJ 287六年以来最大的伽马射线辐射,正好就发生在较小的黑洞穿过主黑洞吸积盘的期间。
OJ 287的双超大质量黑洞,使该系统成为了探测引力波的理想候选者。引力波会将角动量从该双黑洞系统中带走,从而导致它们的绕转越来越接近。这意味着,OJ 287的两个黑洞最终将并合,形成一个更大质量的超大质量黑洞。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2023年3月25日的《皇家天文学会月刊》。
05 最早的复杂有机分子
近期,在距离地球超过120亿光年的星系中,研究人员探测到了复杂的有机分子,这是目前已知存在这些分子的最遥远星系。2023年6月5日的《自然》杂志详细介绍了该项工作。
该研究探测到的分子是多环芳烃,它们不是像水或二氧化碳这样的简单物质,而是有机大分子,由几十个或数百个原子组成。在地球上,这些分子可以在内燃机或森林火灾产生的废气中找到。而在宇宙中,这些复杂的有机分子非常常见,它们通常与微小的尘埃颗粒相关联。天文学家关注这种有机分子,是因为它们可以帮助揭示星系活动的关键细节,例如,它们会影响星际气体冷却的速度。然而,在宇宙早期的星系中,探测这些分子非常具有挑战性,这受限于望远镜的工作波长和灵敏度。
此次研究得益于引力透镜效应、以及刚发射不久的韦布空间望远镜。引力透镜堪称“自然的放大镜”,来自背景的遥远天体的光,会被前景大质量天体弯曲并且亮度被放大,尤其是当两个天体在视线方向上几乎完全重合时,会形成爱因斯坦环。研究团队将研究聚焦在了星系SPT0418-47,它通过爱因斯坦环被发现确认,被引力透镜放大了约30-35倍。SPT0418-47是一个遥远的富尘星系,距离地球120亿光年,对应的宇宙年龄不到15亿年,即目前宇宙年龄的10%左右。借助韦布空间望远镜的工作波长和强大能力,让研究人员得以对SPT0418-47的化学成分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发现了目前最早的复杂有机分子。之前的纪录保持者是斯皮策空间望远镜,此次韦布望远镜将纪录往宇宙更早期推进了10亿年。
SPT0418-47虽然处在宇宙早期,年龄只有银河系的十分之一,但它的质量已经和银河系相似,并且已经含有复杂的大分子。这意味着在宇宙早期,星系的形成速度比之前认为要更快。更通俗的比喻是,相当于一个人在八岁时,就已经经历了整个职业生涯:上完了大学、完成工作以及退休。韦布望远镜的高分辨率,还让研究人员确定了多环芳烃在SPT0418-47中的分布情况,而不仅仅是证明了它们的存在。数据表明,这些大分子在整个星系中的存在并不均匀。另外,天文学家此前曾认为,这些复杂的有机分子与恒星形成有关;然而,此次的新观测表明,在许多拥有这些分子的区域并没有恒星形成,而其他有新恒星形成的区域,却并未发现这些分子存在。这些新发现背后的原因,都有待今后的进一步研究,以推进对宇宙早期星系形成的更多了解。
06 更年轻的土星环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已有迄今为止最强有力的证据表明,这些我们所熟知的土星环有着更年轻的历史,他们的年龄可能不超过4亿年。这个结果表明,土星环比土星本身要年轻得多,而后者大约已经有45亿年的历史。相关研究于2023年5月12日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
土星环于1610年被伽利略首次发现。到现在的400多年里,天文学家们一直深深着迷于这些看似半透明的环。人们现在已经知道,土星被七个环所围绕,并从这颗气态巨行星的表面开始,一直延伸到大约282,000千米处。19世纪初,天文学家就发现土星环并不是实心的,它们实际上是由大小不一的冰块和尘埃颗粒所组成,一般比地球上的巨石要小。经过测算,土星环的总质量大约是土卫一质量的一半。
之前,天文学家一直不清楚土星环是什么时候形成的。20世纪流行的一种理论认为,土星环是在土星诞生时形成的。但这个理论站不住脚,因为在土星环中,98%的成分是水冰,只有很少量的岩石物质。如果土星环和土星同时形成,那么土星环不可能有如此干净的组成成分。
此次项目的研究人员为了估算出土星环的诞生时间,利用了土星环上的尘埃堆积。在太阳系中,微小的岩石颗粒几乎恒定地流经行星际空间,导致会在行星、卫星、小行星以及行星环系统上形成尘埃薄层。也就是说,当土星环形成时,行星际的尘埃颗粒就开始在其表面积累。可以把土星环想象成家中的地毯。当铺开一张干净的新地毯后,随着时间推移,尘埃就会开始不断地落在地毯上。一段时间过后,通过尘埃的积累量,就可以反推新地毯被铺开的时间。研究人员推断土星环的形成时间,也是利用了类似的原理。
这项研究的功臣是卡西尼号探测器。该航天器于2004年首次抵达土星并收集数据,于2017年主动受控坠入土星大气层,从而结束任务。尤其是在2017年的大结局前,卡西尼号最后围绕土星运行了22圈,其间不断穿越土星环。在13年的时间里,卡西尼号利用搭载的宇宙尘埃分析仪,对土星附近的163个尘埃团块进行了分析。通过测量研究人员估计出,尘埃在土星环上每年每平方英尺的堆积量不到1克。虽然很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足以累积起来。研究人员最后推算出,土星环表面的尘埃可能只经过了数亿年的累积,即土星环的年龄仅为几亿年,它刚形成时,可能恐龙还在地球上存活。
此外,研究人员还预测,土星环最多只会再维持几亿年。行星际的尘埃颗粒不仅会污染土星环,它们的撞击还会导致环物质向内漂移,并最终坠入行星。根据卡西尼号的观测数据,研究人员估计土星环会以每秒数吨的惊人速度失去质量,这意味着土星环的剩余寿命只有几亿年左右。可以推测,太阳系中其他行星周围相对微弱的环,可能也是像土星一样,曾经也有着巨大的光环,如今仅残余少量的物质。也许在将来,土星的光环会被逐渐磨掉,它们看起来会像如今天王星的光环一样,呈现出稀疏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