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牛。
这两个字跃入眼帘的第一时间,你会想起什么?
是青岛贵妇黄渤主演的喜剧电影?
还是周董歌曲唱出来的三人篮球比赛?
还是江浙一带,亲戚朋友逢年过节玩的扑克牌游戏?
大部分人脑海中出现的第一画面,应该是在一个宽阔的场地里,四周看台上座无虚席,人声鼎沸,此起彼伏,围观一场男子汉与公牛的战斗!
斗牛,在西班牙人眼中,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
它起源于古代西班牙的祭神活动,一直到18世纪,才逐渐演变成现在普罗大众所熟知的斗牛表演。
西班牙斗牛有上千年历史,参与斗牛的人,被称为斗牛士,根据历史记载,昔日统治西班牙的古罗马恺撒大帝对于骑在马上斗牛极为热衷,而后,斗牛发展成站立在地上与牛对峙。至此,现代斗牛的雏形基本形成。
凯撒大帝大概是已知最早的斗牛士。
在这以后的六百多年时间里,这一项运动一直被认为是勇敢善战的象征,在西班牙的贵族中颇为流行。
在21世纪的中国,不少人第一次见到斗牛,应该是在一档名叫城市之间的综艺节目上。
这节目旨在推广体育,宣传城市,设置多种游戏环节,组队进行对抗比拼,其中最为精彩、刺激的环节,就是斗牛。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斗牛应该是一个舶来品,高鼻深目的欧洲人,穿上精致的服装,手中抖动一块红布,和一头公牛对立,在惊心动魄的闪躲中,在现场掀起一次又一次狂欢的热潮,让人血脉贲张。
但鲜有人知道,中国也有斗牛传统。
黔东南的许多苗族村寨,每年择期或在重要节日举行斗牛比赛,他们甚至在距离西班牙9450.6公里之外的中国贵州山沟里,建起了足可以容纳5万观众,全亚洲最大的斗牛场!
而西班牙最大的斗牛场,位于首都马德里的文塔斯斗牛场,也只可以容纳2.5万人!
西班牙斗牛,是人和牛相斗,中国的东方式斗牛,主角是两头水牛相斗。
斗牛是苗族一项传统表演,俗称叫做牛打架,在新春佳节,或者其他重要节日,会开展传统斗牛活动。
许多人认为,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蚩尤,是苗族的祖先,传说中蚩尤铜头铁额、面如牛首、背生双翼,苗族把牛视为健康、力量、勤劳、英雄的象征,斗牛文化可能源自于对牛图腾的信仰。
苗族斗牛之牛,都是专门精心饲养的,不从事耕地、拉车、推磨等劳作,均为雄性水牛,分为宽角、窄角两个级别。
牛打架还有很专业的赛制,先为淘汰赛,决斗时改为单循环赛,最后胜出者为年度牛王。
斗牛,在黔东南苗侗民族中已有上千年历史。苗族斗牛规模和影响大的是,在凯里(鸭塘镇镰刀湾和南花村)、雷山(西江千户苗寨)、台江(县城和施洞镇)、剑河等县市举行。
黔东南苗族挑选斗牛的标准和要求是十分讲究的,他们要从牛的全身、前身、后身、四膊、四脚、蹄爪、皮毛、牛旋、头、眼、角、耳、鼻、嘴、舌、牙、腮、颈、肩、腰、肚、脐、粪门、尾巴等几十个部位去看,苗族认为,从各个部位上可以看出,是否能争善斗。
中国斗牛,主要集中在贵州省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全州有斗牛场地上千个,所喂养的斗牛上万头,有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亲身前往,一探究竟,还有机会品尝地道的苗族美食。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酸味食品主要有酸汤、酸菜、腌酸鱼、牛肉酸、猪肉酸、酸辣子、酸萝卜、青菜酸、豆类酸等。
苗族吃酸菜的历史悠久,跟他们深居高山,缺少食盐有关,平时很难买到蔬菜和肉类。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苗族喜食野菜,如蕨菜、鱼腥草、马蹄菜、刺花菜、铁道木花、刺五加、水香菜、青苔等,多洗净凉拌吃。这些野菜有的既是菜也是药,食之苦涩,但却清凉、爽口、甘甜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消暑、化食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