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剪子嘞,戗菜刀呦”这句吆喝已经成了一代人的记忆。 对于老字号而言,每一个招牌背后,都必定有一个传奇故事。 张小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万历年间,剪刀匠人张思佳在徽州黟县的地界上支起一块“张大隆”的招牌,专卖剪刀。 他的剪刀,不似市面上主流的做法,以铜和生铁打制而成,而是巧思独运,糅合以龙泉宝剑的铸造工艺,一举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嵌钢”工艺。 “刀剑合璧”后张大隆剪刀,不仅抛光精良,还更加锋利耐用。一时城中莫不称颂,张大隆成了块金字招牌。
金字招牌哪有不打眼的,随着“张大隆”行销各地,仿冒者一如雨后春笋,良莠不齐的仿冒品,迅速冲垮了“张大隆”的良好口碑。 在这桩早年间的知识产权纠纷中,张思佳的儿子张小泉挺身而出,接过父亲手中的“张大隆”。 清康熙二年(1663年),张小泉剪刀始创于杭州,后成为闻名遐迩的"五杭"产品之一。为防别家冒用张大隆招牌出售剪刀,他把招牌改用自己名字"张小泉"。 传统民用剪刀是张小泉的起家产品,有“信花、山郎、五虎、圆头、长头”五款,靠镶钢均匀、钢铁分明、磨工精细、刃口锋利、销钉牢固、开合和顺、式样精巧、刻花新颖、经久耐用、物美价廉等十大特点称雄制剪业。
乾隆年间,张小泉近记剪刀已列为贡品。清宣统三年,张小泉以"海云浴日"注册。 宣统元年(1909年)传至张祖盈时,制剪技术在杭已传八代,他以"海云浴日"商标,送至知县衙门,并报农商部注册,商标上还加上"泉近"字样。 1915年,张小泉近记剪刀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奖,从此剪刀远销南洋、欧美一带。门市平均每月销售大小各种剪刀计一万余把。 1917年张祖盈将剪刀表面加工改为抛光镀镍后,更受顾客的欢迎。当时师傅、徒工、店员人数已达八十多人。 1926年获美国费城世博会银奖。至解放前夕,张小泉剪刀店濒于停业,1956年张小泉等32家剪刀店实行公私合营,建成张小泉近记剪刀总厂。 1958年6月,改名张小泉近记剪刀厂。张小泉剪刀以选料讲究,镶钢均匀,磨工精细,锋利异常,式样精美,经久耐用而著称,名扬海内外。
三百多年来,历代张小泉的继承者一直恪守“良钢精作”的祖训,工善其事。由于张小泉刀剪品质出众,使用者争相传颂,后成为宫庭用剪,更是名播南北,誉满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