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对另一主体的争夺(三)
五,方法论或形式
对运用方法论的要求:应当是应变的,应当有针对性。
1,观察、试探、调查或打听等实证性的方法和假定、洞察或洞见的方法。争夺要了解另一主体的真相,这类方法就是了解真相的。
这种把握也是最好以认识把握对象和主体因素的“真相”为前提。如果不能认识“真相”,或者“真相”是不确定的,或者“真相”是事后才能确定的,那么就需要用实验或试验、试探的方法来确定“真相”,或者用洞察或洞见的方法来假定事实的“真相”,以避免事实带来的坏处或者促使有好处的事实的发生。
2,伦理功利性、心理功利性、现实功利性,情谊价值性、伦理价值性、价值理性、行审美性和注重性的思想或观念方式。
3,策略或策略性的方法。针对另一主体的差异性、可变性,外部条件的漏洞和半确定性中的不确定性,主体因素发生的临时性变化,所采取的成熟的有好的把握效果的方法即为策略或策略性的方法。广义上的策略应分为战略和策略。战略是长时期或某一时期的,策略是短时期或临时的。
4,伦理功利性、心理功利性、现实功利性,情谊价值性、伦理价值性、价值理性、行审美性和注重性的常规性的原则、规则、做法、措施。这是依据常规性的另一主体即“人”和确定好了的、相对不变的即既定的外部条件、意志力、情商能力、性格等心理倾向、主观的思想观念、身体或生理因素。
这种常规性的方法论不同于比赛规则之类的外部条件。
常规(也可用“原则或规则”来代指)和策略组成具体方法。
在日常语言中,不区分常规性和应变性的做法,只要是有巧妙效果的做法就称之为策略。古代中国的“三十六计”、孙子兵法之类的“火攻”、“用间”等,都是讲如何运用策略。而计谋、兵法之类,属主体对另一主体的争夺的方法论中的常规性的做法。比如商业营销的策略,每个商业公司的策略都可能不同,因为它们各自的外部条件和面对的竞争对手都可能是不同的(其实这儿的策略是常规性的做法);对一个商业公司来说,当面临的情况或竞争对手发生改变时,它的策略要相应变化或者采取不同的策略(此时的策略才是应变性的)。
5,个人性的方式:技能或技巧方式,自发或自觉、习惯或经验的方式,注意或意志方式,喜好、兴趣或心理满足的方式,情绪情感态度方式。这些方式都是指日常或平常保持的状态。
自发或自觉的方式,是通过改变或改进自发或自觉的思想意识的方式,来实现争夺的目的或效果,或促使争夺的具体方法或技能技巧的提高。除技能技巧外的其它个人性方式也是类似的。
技能技巧方式是经过训练或反复实践的、成熟的、效果良好的语言交流方式或行为方式。有的人在争夺方面可以说只有习惯、兴趣等其它个人性方式,而没有技能技巧;因为他没有经过反复的训练,在实践中也没有成熟的、效果良好的语言交流方式或行为方式。
应当这样说:除了有自闭症一类的人,普通人都会发展出基本的争夺的技能。但由于思想观念和性格倾向的不同,争夺的技巧性的高低在不同的人身上有很大的差异。
争夺的所有方式方法最后都要体现为技能技巧。因此,提高争夺能力的关键是反复的练习或实践。比如提高口才或即时反应能力的练习,可以编写十几段很可能要在实际生活中用到话语,平时一个人在家就读或说几遍。
对于争夺或情商能力不足的人来说,在提高技能技巧的练习或实践中,也需要坚持不懈的毅力。在开始阶段肯定是问题频出,不能因此而放弃。
斗争中方法论的核心是策略或策略性的方法,其它方式都应以策略或策略性的方法为核心展开。在竞争或博弈中,方法论的核心有两个:策略和规则。斗争或博弈是否遵守道德规则,应当在准确洞察后果的前提下进行取舍。
争夺的方法论最后归结为策略或规则,也归结为争夺的形式。
与动物相比,人的行为方式是有计划的。所有认识或把握的方法论都可以看作是计划。在第二类型把握中,争夺的计划性特征最为明显。在争夺的方法论中,策略和原则或规则是计划的最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