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个人生命为底色的村史素描

      对于《大家一起写村史》这本书,里面有一些通俗易懂的东西,也有一些桀骜难懂的部分,我觉得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自身经验来看,将一些未能亲眼目睹的场景用了然于心的记忆呈现,会带给自己更深的体会和更透彻的感悟,所以我采用了文章的一句话“以个人生命为底色的村史素描”作为题目。

图片发自简书App

      《了解村史》――一个社区的历史发展不可能是孤立的。我们组织行为学也刚刚学到了群体的概念,每个人都与周围人有各种各样的联系,从个人的活动可以看出一个村的发展变迁,从村的发展变迁可以呈现大时代的缩影,这是由下而上的历史书写。就拿我寒假参加过的毛概访谈来说,我对历史掌握的并不是很好,而且没能亲眼目睹改革开放时的场景,所以很难将一些我学到的内容和相关的背景结合起来,只能通过长辈的回忆去尽力体悟。他们讲述的那些一个个光辉岁月的故事,都没有拘泥于自己,总是会说整个村子怎么样,国家政策深入人心之类的话,不仅让历史成为“自己的”,而且用心把自己放在整个乡土里。我从他们的话语中,仿佛看到了改革开放那个时代“春天故事续开放,南海诗篇继改革”壮阔的画面。

      《口述历史》补充――一定不要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去判定一些事情,要有事实和实践的依据。暑假访谈一个村书记时,我和我妈在访谈之前潜意识里都认为“既然是村书记,肯定说得非常好”,但是结果却和我们想象的大相径庭。村书记总是反反复复说一句话,翻来覆去还是一个意思,而他近似于文盲的夫人却比他还要能说会道,一句充满力量的“希望过上共产主义的好日子” ,让我震撼不已。所以我觉得对于口述历史工作,相关的态度和策略固然重要,但是最根本的还是要从事实出发,不要完全依靠固有的经验。

      《村史的心情故事》――以个人生命为底色的村史素描,这是最打动我、也是我最感同身受的一句话。对于村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情故事,或是对海洋的热爱,或是对温情的感动,或是思考的挖掘……我想起了我们第一次交流时学长学姐分享过的话,在下村前,可能会抗拒写东西,但是在下村的旅途中,总有一些想用书写记述下来的美好,都没有想到自己的文笔会这么好。融入了村子,融入了这个大社区,所以很想让这份温馨和美好驻足,想用自己所学的东西让这个村子变得更好,想在记忆里追寻一些类似的东西。而且我们要把这些感悟分享出来,不只是为了知识性的拓展和学习,更是为了共鸣的快乐和精神的升华。

图片发自简书App

      “很多人觉得如果村里出过名人,有过大事,才有修志的意义”,但实际上,写村史并不是为了只让后人看名人,而是看以前的民俗风情。记录,本身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就算是现在觉得不重要的东西,放在后世看也是很有意义的。像考古学家在某地挖出一些陶瓷碎片,我们也会非常兴奋,因为能研究很早之前的人们的生活状态。写村史不是为了“吸引眼球”,更多的是为了记录。

      以史为鉴,可知兴衰,写史修志,为的是展现过去,读史阅志,为的是探求未来。古老村庄逐渐被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取代,如果没有史志的留存,它留给我们的记忆是十分短暂的,希望通过我们的锦薄之力,可记录丝丝美好

篇外话

1.记得在推送看过这样一句话  “像边际收益曲线一样,我觉得我的写作技能点在我高考交完语文试卷的那一刻就达到巅峰之后就开始不断下滑了”,其实我的写作技能也慢慢搁置,但是当读了这些文献与书籍之后,很想将心里的感悟记录下来,担心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淡化,当初阅读的悸动不再,其实当写起来的时候,并不是想象中的大脑一片空白,而是感觉有一串串想法喷涌而来,自己的写作能力没有那么差。

2.简书真的是一个“百宝箱”,不仅仅有一些书籍的感悟,还有满足我各种趣味的东西,对于同一个事件,可能简书会为我呈现n个看法,顿时感觉茅塞顿开,挖到了宝(^㉨^)ノ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