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非岸,强名曰岸,岸无成岸,心止即岸。
—《心经》·下卷
简介和目录
引子
“天教搏百花,作小英明如如花。住近桃花坊北面,门庭掩映如仙家。美人宜称言不得,龙脑薰衣香入骨。维扬软縠如云英,亳郡轻纱似蝉翼。我疑天上婺女星之精,偷入筵中名小英;又疑王母侍女初失意,谪向人间为饮妓。不然何得肤如红玉初碾成,眼似秋波双脸横?舞态因风欲飞去,歌声遏云长且清。有时歌罢下香砌,几人魂魄遥相惊。人看小英心已足,我见小英心未足。为我离歌送一杯,我今赠汝新翻曲。”
开篇一曲艳词,道不尽温柔富贵,花柳繁华,其中更有几多情意缠绵、香艳风流,难以尽述。如果作者是个纨绔子弟,惯于在脂粉堆里打滚的,那倒不足为奇,然而作此艳曲的,却是北宋太平兴国年间进士,后来官至枢密直学士、礼部尚书、左丞相的张忠定公。
张咏,字复之,自号乖崖,谥号忠定。一生读书不倦,诗文俱佳,曾两知益州,宽厚爱民,断案如神。这位乖崖先生,虽然平时确实有些乖张古怪,却一直洁身自好,偶有交际应酬,出入风月场所,也从不乱性。平生只作这一首艳曲,赠与歌妓小英,不想却侥幸躲过一场杀身之祸。
此事说来话长。宋太宗时,因官府实行“榷茶”法,地主商人与官府勾结,强买强卖,投机取利,蜀中茶农尽皆破产失业。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茶农王小波自称摩尼教教主,在青城县起事。教主对众茶农许诺,“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众茶农纷纷响应。巴蜀乱起,朝廷震动。摩尼教先后转战邛州、蜀州、眉州,节节胜利。淳化五年,宋太宗派亲信太监王继恩带禁军入川,残酷镇压“魔教”,王小波和另一头领李顺先后战死。
王继恩纵兵劫掠,扰乱民间,于是宋太宗又派张咏去治蜀。王继恩拿住乱党,便交给张咏办罪,张咏却尽数将他们放了。王继恩大怒,张咏一笑置之,道:“前日魔教胁民为贼,今日咏化贼为民,有何不可?”相反地,王继恩部下士卒掠夺民财,被张咏捉到,他也不向王继恩通报,径自将这些士兵绑了,投入井中淹死,王继恩也不敢向他责问。那些骄兵悍将见张咏手段厉害,再不敢扰民。
张咏上奏朝廷,说四川百姓造反,是地方官逼出来的,不宜赶尽杀绝。好在太宗皇帝能从善如流,于是下罪己诏布告天下,引咎自责,曰:“朕委任非当,烛理不明,致彼亲民之官,不以惠和为政,管榷之吏,惟用刻削为功,挠我蒸民,起为狂寇。念兹失德,是务责躬。改而更张,永鉴前弊,而今而后,庶或警予!”云云。官家剿抚并用,蜀中才渐渐平定下来。
张咏虽能体谅百姓之苦,然而终究是朝廷命官,从来官匪是仇敌,张咏手上多少也沾有摩尼教教徒之鲜血,义军余部时刻想除掉他。乖崖先生赠以新曲的歌妓小英正是魔教一名头领,叫任英。这任大小姐假扮风尘女子,为的是伺机刺杀张咏。
当时的风月楼上,纤腰轻舞,瑶琴声慢,暗里却是杀机四伏。难得这位乖崖先生自始至终对歌妓小英彬彬有礼,为其作曲,并且亲自写在一方罗帕之上相赠。佳人研墨,狂客挥毫,如此良辰美景,真不知要消磨掉多少英雄豪情!
那任大小姐素知张咏为人,一时心软,不忍下手,教中接应的姐妹几次暗示任英动手,她都犹豫不决。后来任英假意请张咏再作一首新词,却在递给张咏的笺纸上写了一行小字,“摩尼教任英请张大人速速离去!请大人顾念今日之情,勿再杀戮神教之人。”乖崖先生一看,顿时酒醒了大半,立即带上侍卫匆匆离去。
张咏就此逃过一劫,任英却因刺杀失利,深感对不起死去的教主王小波,遂远走西域。只可惜任英到死也不知道,只因她放了乖崖先生一马,挽救了多少神教弟兄的性命!那张咏素来同情穷苦人,随后更是大赦摩尼教徒,除了朝廷钦点的要犯,其余悉数放回乡里,妥善安置。
这本是陈年旧事,当年“肤如红玉,眼似秋波”的绝色佳人已然作古,今日重提此事,只因为这方罗帕重现江湖。
pus"(m-��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