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琴时:为什么不建议过多的动作和情感

 这是小李的成长第29期原创文章

你好,今天我想和你聊聊 “练琴” 中的肢体动作和情感投入。这个问题可能会有一定的争议性,这或许本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虽然你我的看法可能不尽相同。其实在我心里已经有了几点想法,没有的话也就没有这篇文章了。

那么我们的孩子在练琴时,到底用不用投入过多的情感引发一些肢体动作?或者更通俗的讲,到底孩子在练琴时理性一点好还是感性一点好?

想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还需从多个角度来看。不能简单的二分,或理性好或感性坏,反之亦然。

事实上在我心里已经有了答案,其中我有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并已找到相关参考和论证支持。希望和你交流分享,仅仅为你提供一点借鉴。

我给出的答案是:练琴时大部分时间不要有过多的肢体动作和情感抒发。

这个结论你也许同意也或许不同意。同不同意都没有关系,因为每个人都是自由的,都有自己观点和看法,也有选择观点与保留的权利。

你可能会问?你凭什么得出这个结论?有什么论据支持吗?这些论据靠谱吗等……

一、练琴的本质

好,为了解释以上问题。首先我们先看看主标题中的“练琴”二字。我反向向你提出一个问题?问:什么是练琴?练琴的本质是什么?你不用着急回答,你可以先思考着。

本号开通的第一期文章写的就是关于,练琴的本质是什么?如果你是早期关注我的朋友应该知道,实际上我认为练琴的本质是解决问题。    

那么我们在练琴时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可能只有你自己知道,或者你自己也不知道,因为在练琴时有太多的孩子们不知道在干嘛(无意识)。

要想解决问题?有两个前提,首先你要知道什么是问题?然后你要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所谓“问题”就是缩小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只因有差距我们才有学习的动力,目标就是缩小两者之间的落差。

这一句话回答了以上两个问题。

你看,我们练琴的本质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本质是缩小现实与理想中的差距。

一旦你了解了练琴的本质,就知道练琴时投入过多的感情、动作,其实和解决问题的关系不大,可能还会影响解决问题的能力。

即便知道了练琴的本质,你可能还是不认可。你也许会说,难道解决问题就不能投入更多的情感吗?从而提升乐感让动作更协调优美一些吗?

在回答你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看看前辈们是怎么做的,有没有好的经验借鉴。这些年阅读过一些学琴练琴文献、传记访谈对话等资料,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美国小提琴教授加拉米安的观点,生前他在多所顶级音乐学院任教。

二、三种时间

他将练琴拆解成三个时间。技术时间、表现时间和演奏时间。

如果从时空观的角度来说:这个拆分我个人表示赞同,因为练琴的过程也是时间流逝的过程。

比如同样一个小时练琴,我们可不可以把它分成几份?明确每一份的具体用途呢?我认为是可以的,加拉米安教授做到了。    

通常我们会把练琴笼统地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看成一个整体会有一个问题?就是比较固定,没有弹性。

好,下面简要了解三种时间,之后会逐个分析。

技术时间:用来克服技术上的问题和全面技巧的提高。

表现时间:用来把一首作品演奏的符合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演奏时间:当一首乐曲已经练好后,使用演奏时间从头至尾演奏,不管遇到什么演奏时不要停顿。最好有伴奏,想象有许多观众在听你演奏一般的感觉。

详聊三种时间之前,加拉米安教授特别优先强调了聚精会神重要性。

他要求学生牢记的是,在练习时要始终不懈地全神贯注。

不管你手指动作有多快,重复多少遍,如果大脑没有主动一样是浪费时间。

他要求学生要努力让注意力和耳朵时刻警觉起来一直保持积极是主动性。

大脑在集中时会消耗大量能量。人会感觉到疲劳,如果累了,可以适当休息。只要开始就要集中精神。

虽然那个年代认知神经科学不发达,但是他通过长期大量的教学经验总结到“注意力”的重要性。近些年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快速发展,基本可以确定注意力在学习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法国认知神经科学家迪昂教授,他是五个国家六个科学院的院士,也是世界级脑科学领域大师级人物。

他写了一本以认知神经科学为背景的书叫《精准学习》其中第三部分讲学习的四大核心支柱。首要的就是注意、其次是主动参与、然后是错误反馈、最后是巩固。

简单来说我们学习任何东西。注意力是前提,要想学的好有效果必须主动参与,被动是没有用的,要想学的精更要不断反馈迭代和巩固再练习。    

好,我们继续详谈三种时间。

在技术时间中:他主张应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一分部时间应当练习音阶和基本练习,另一部分时间练习练习曲和乐曲中的技术难点问题。

而且在练习各种技术时,非常重视大脑的优先准备性,也就是头脑优先的原则。意思是在动作发出前,头脑要对你即将做出的事情有清晰的概念。也就是知道你在干什么?要有一个预判。

央音教授林耀基老师也有类似的观点,比如“两预”。如果用认知科学来讲的话就是“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再认知。

也就是你要知道你自己做什么,对做的事情有一个自我监控,错误的地方要及时停止,及时更正,这样不断的反馈迭代,就会连续进步。

在表现时间中:重点应该放在音乐的表情、塑造乐句上,塑造一个较大段落和一个完整的乐章,最后把几个乐章合成一个有说服力的整体。

在表现时间里即便有小的错误也不要停下来,你可以先记住(在演奏时间更正)。以免形成不好的习惯,不利于上台演奏。

在演奏时间中:把那些经过分析,逐句练习过的困难乐句拿出来重新进行音乐化的演奏。

其实在这个时间里我认为是对表现时间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查漏补缺,是升级的一个过程。

其中,加拉米安教授提醒我们要区分技术时间和表现时间,并取得平衡。

现实中,多大数孩子并没有区分其概念,总是混淆的。有很多孩子把练琴当成音乐会一般表演,摇头晃脑,全部精力都在怎么抒发情感上了,这是一个极端。  

另一个极端是一些孩子只知道技术时间。比如光练习单点或某个技术,不合在一起。缺点忘记了音乐是一个整体,我们不但要关注技术点,还要把点连成线和面,最后才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说到这里,“表现”可能会让我们产生误会。在表现时间,我们到底是要抒发自己的情感给与投入?还是按照作曲家的标记的音乐表情记号演奏呢?难就难在“表现”二字,我想每个人都它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我认为在表现时间中,应该是分段落或章节或乐章局部完整的按照谱子演奏。更多的体现出完整性,因为在技术时间中基本都是完成点的工作。

我简单总结一下加拉米安教授提出的三种时间。

他用还原论的思想将一个练琴拆分为三个时间。其结构是从点、线、面体逐步向前推进解决问题。开始的前提是非常重视注意力的集中,以及大脑先行的原则。

三、注意力

为了更加科学的解释,在练琴中尽量不要过多的情感投入导致一系列动作,影响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从认知神经科学和脑科学的角度了解两个概念,——有限注意力和选择性注意力。

注意力不但有选择注意什么还有选择忽视什么。

什么是有限注意力?是指我们的大脑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同一个时间不能处理多个或所有信息。    

选择性注意力就好比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打开手电筒照亮的一束光,照亮哪里哪里亮,照不到的都是黑暗。

当我们练琴时选择激情的表演,你可能就会忽略其他环节。选择性注意力确实会导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情况。

网上有一个试验叫看不见的大星星,你感兴趣的话可以找找看。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俞洪波老师在讲大脑的奥秘时,其中有一节讲到神经元。

我们大脑神经元在处理信息时,其动作电位除了具有高保真和无衰减,还具有不可叠加和不应期的特点。总之同一时间只能通过一个信息。

你可能会说,我一边吃饭一边看手机,一样可以做两件或多件事啊!你说我是怎么做到的?这是因为你吃饭这个动作经过多年的练习,已经形成条件反射了,不需要认知资源的介入就可以完成。

假如你再看看一两岁的小婴儿是怎么吃饭的就知道了,他们吃饭是不容易的。因为吃饭这个动作对他们来说基本是全新的技能。

走路的时候也是这样,你可以一边走路一边唱歌。也是因为走路这个动作已经形成条件反射。

需要提醒你,一边走路一边看手机这件事情就不要做了,因为已经出现多起要命的案例。因为手机里面的内容吸引力太大了。

还有小李每天写作业时听古典音乐,也不会耽误学习。因为我们平时放的音乐都是听过上百遍的音乐,已经非常熟悉,不会对大脑造成负担。如果播放一首陌生又复杂的交响乐,注意力肯定被分散。

再有演奏家在台上做出夸张的动作和面部表情,同样可以把音乐完美展现出来,是因为他们的技术动作已经达到成熟的自动化阶段。所以有能力做一些夸张的动作和表情,进而提升观赏度。当然不排除因音乐有感而发的。    

以上所有的前提都要对动作形成条件反射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几乎同时做两件事以上基本都是这个道理。前提是一件或多件已经形成条件反射不需要任何认知资源的消耗。

但对于琴童们,练琴大部分时间是新信息或者向熟悉过渡阶段。这个时期,即使你同时做多件,其实也不并不是真的同时在处理,而是在不断的切换而已,时间上肯定会变慢,效果不一定好。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练琴时,要用还原论的思想先把整体拆解部分,把困难的问题变简单,一次只解决一个问题的原因之一。

结语:

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问我是否修改之前的结论,我的答案依然维持原状。不建议在“练琴”时做过多动作并激情投入。

我们从了解练琴的本质到借鉴加拉米安教授的三种时间,又引用了认知神经科学中的两个注意力,最后举了几个例子其实都太不支持这样做。

当然了,你依然可以提出反对意见。这是你的权利,我无从干涉。

我想提醒你,切记陷入非黑即白二元思维之中。不建议练琴时过多动作和情感投入,不代表让孩子像木雕一样一动不动,违反生理规律。

而是头脑要集中注意力,专注于当前的目标去解决问题。不动脑子的一动不动或激情的乱动一通没有任何意义。

我们练琴实际上是练脑,只是借由“琴”这个载体让脑学习。

最后,我想用一段对话来结束。

禅宗问徒弟:你开悟后和开悟前有什么区别?

徒弟说开悟后,挑水的时候就是挑水,砍柴的时候就是砍柴。

禅宗问开悟前呢?挑水的时候想着砍柴,砍柴的时候想着挑水。

实际上,本期主要以对话的形式和你聊聊天。只不过我不是禅宗,也你不是徒弟。

以上仅仅是我个人多年的学习和实践经验带来的总结。由于我的认知能力和见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我聊的有可能一不定准确!希望你能辩证看待!仅仅提供参考而已!

我是小李的成长,如果文章对你有启发,我鼓励你转发给需要的家长、老师或朋友们。期待下一期和你一起分享交流,下期见!    

延伸阅读:


         拉小提琴:为什么一定要把弓子拉直 ?(附视频演示)

        高品质学琴:必备的三个层次

         万字箴言:深度解析练琴高手的三级火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