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一个小故事。
记得初中时期,有个女生每天早早到教室,吃好午饭,大伙都跑到宿舍休息,她跑到教室里看书写作业,晚自习大家都睡觉了,她开着小台灯忙碌。她几乎每天都如此,可能是我就坐在她后面的缘故,受她影响,我也慢慢开始早点起来,中午吃好饭就跑到教室看书,困了就趴一会儿,晚上也尽量再做些作业再走。
大家肯定会问,这个女生学习肯定是个学霸,其实不然,每次月考下来,她的成绩基本在末十位徘徊。这么勤奋,怎么成绩还会不好。
姿势不对,再拼命也白费。想想当年有一段时间我也是这样,明明花了时间去研究却总是学不好,特别是理科类的科目。我在中学阶段的理科几乎是一塌糊涂,以至于想起那个时段常常觉得异常灰暗。
前段时间我在得到听了许岑的精品课《如何成为有效学习的高手》里讲到学习的两种重要的方法。
自然主义和结构主义。
自然主义核心是模仿,结构主义的核心是创造。比如学英语、练书法,学演讲、学唱歌、学一门乐器等等。那如果你想要学习建筑、医药学或者是物理学,你应该用结构主义的的方法来学。
比如我们在天天向上里欧弟模仿张学友,连说话甚至手上动作都模仿的很到位,又比如很多模仿王羲之书法的,连他写错了划掉的部分都一模一样。也就是说自然主义重视的是模仿的这一层面。我相信上学大部分英语考不好都是因为重复的次数不够多导致的,因为语言属于自然主义的范畴,李笑来也曾说过,英语不好的原因是你没有去用,用多了你自然就慢慢学会了。自然主义重视的是量的练习。
结构主义则是透过表面的现象去寻找底层的逻辑,也就是说你要学习的是一套模型,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有效系统。结构主义最终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学习建筑学的人最终目的是能够自己设计一栋大楼而不是模仿白宫去再建一个白宫。学习医药的人是为了能够发明更好治疗效果的药。比如你了解怎么解剖小白鼠之后,你可以通过这个基本的方法去解剖小白兔等。前面我提到的理科就是属于结构主义的学科,无法学好物理的很大原因是没有通过有举一反三进行有效的切换。我们总结发现结构主义更注重整体的结构、注重体系化,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新的事物,它是一种质变。
所以针对不同的技能和学科,我们要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于是我也理解了为什么高中早自习从来不安排数理化的原因。
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这一姿势,如何让学习变得更高效,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学到更有的知识呢。
王健林说了一句经典的话,先定个小目标,这句话说得多有道理。
任务拆解,把学习任务拆解成一个个细碎的小目标。并且针对细节进行反复的刻意练习。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科学家发现普通运动员;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中间则是“学习区”。只有在学习区里面练习,一个人才可能进步。
讲一个小案例,学校里的钢琴老师对小明说,我看你每天都在练琴,可是你每次考试都不及格,你到底练对了几遍啊,小明摸摸自己的头说,“我不知道啊,我就是在练啊,大概十遍、二十遍”。如果这个小孩是用任务拆解的方法,把每个曲子拆解成一个小节,并针对其中的难点刻意练习,这样的效果会不会提升呢?
比如篮球运动员库里,他的天赋不是最好的,他的身体素质不是最好的,但关键时刻他经常能投进高难度的球。除了科学的出手角度及出手节奏外,更重要的是他经常逼迫自己完成难度非常大的投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