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克利斯朵夫

《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因为这部作品,罗曼·罗兰获得了19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这部小说约一百二十四万字,我们讲过的过百万字的作品,应该有《平凡的世界》,还有《基督山伯爵》

《约翰·克利斯朵夫》总共有十卷,它分为四册,堪称是一部史诗。那这部小说是在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就是一位音乐家的传记。主人公叫约翰·克利斯朵夫,他是个音乐天才。他离开了自己生长的小镇,到巴黎闯荡。从作品不被理解,爱情屡次受挫,到生活日益拮据。但是凭借着他对音乐的执着和对生活的乐观,约翰·克利斯朵夫在不断奋斗中找到了精神的宁静,犹如一条河流,最终涌入广阔深邃的汪洋大海。所以,这是一个人的成长史和心灵史。

我们对于作者罗曼·罗兰应该不陌生,都听过他那句打动人心的话,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这句话出自他的作品《米开朗琪罗传》的序言。那罗曼·罗兰的风格就是用音乐写小说。你看他的语言非常诗性,而且有回旋的韵律。他赞美英雄,但是我更喜欢《约翰·克利斯朵夫》里面的一句话,说英雄就是做他能做的事,而平常人就做不到这一点。

倘若活着,不是为了纠正我们的错误,克服我们的偏见,扩大我们的思想和心胸,那么活着有什么用呢?这就是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故事。它让每个读者看到,生命之河理应浩浩荡荡地流过世界,永不停息。

在《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扉页上,罗曼·罗兰就写下了这么一句话,说献给各国的受苦、奋斗而必将战胜的自由灵魂。所以这是灵魂的颂歌,也是坚强不屈的品格。这是罗曼·罗兰反复颂扬的核心,有如滔滔江河般奔涌不息的生命力,是他所崇敬的。那就是这种生命力,反抗我们内心的软弱,反抗虚伪,甚至反抗命运。

我们会在这部小说中读到生命的大河席卷一切,超越爱恨和生死,它只管奔流向前。希望我们都能在这个故事里看见自己。它如此地打动人心,用这么厚的分量,然后一代一代地传下来。正是因为它就像一面镜子,照亮了每个人的内心。

在中国,如果提到《约翰·克利斯朵夫》,那就绕不开傅雷先生。他是在留法期间读到了罗曼·罗兰的作品。起初是《贝多芬传》,读完之后他不禁号啕大哭,如同神光烛照,照在他的心里,让这个人顿获新生之力,由此奇迹般地突然振作。从此傅雷就爱上了罗曼·罗兰。他先后翻译了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传》。紧接着就是这个大部头《约翰·克利斯朵夫》。

傅雷先生说,切不可狭义地把《约翰·克利斯朵夫》单独看作是一个音乐家或者艺术家的传记。那这样你就会认为自己跟他有距离,不亲近。但其实艺术家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模范,只是因为他并非圆满无缺,而是颠扑不破地再接再厉地向着比较圆满无缺的前途迈进。

第一乐章:少年时代觉醒的前奏

我们来说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他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一座小城里。这个城市很美,有红色的屋顶,浓郁的花园,散布在柔和的山岗下,倒映在灰绿色的莱茵河里。约翰的祖父米希尔和父亲曼希沃都是宫廷的音乐师。可是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妈妈,她只是一个出身底层的可怜女人。她叫鲁意莎,原本做着一份厨娘的工作。这个女人既不漂亮,身体又弱,性格也是唯唯诺诺的。不知道为什么,就被宫廷剧院的提琴师曼希沃看上了。

祖父对于父亲娶了这样一个女仆做妻子,一直不高兴。他认为既不门当户对,也不是音乐界的人。祖父说一百多年来,我们姓克拉夫脱的就没有人娶一个不懂音乐的媳妇。可能连父亲都说不清楚他为什么要娶这个女人。所以结婚以后他也特别地懊恼,而且经常酗酒。

克利斯朵夫从小就长得丑,小时候很淘气,但他有强健的体格和倔强的个性。罗曼·罗兰把自己对于生命的热情都灌注在这个人物形象上。他是这么描写克利斯朵夫,说多么充沛的元气!……他像一条小壁虎,日夜在火焰中跳舞。一股永远不倦的热情,对什么都怀有兴奋的热情。一场狂乱的梦,一道飞涌的泉水,一个无穷的希望,一片笑声,一阕歌,一场永远不醒的沉醉。这就是生命,因为我们从这段话里找到很多个生命的打开方式。

为克利斯朵夫的生命注入第一个真正音符的,是他的祖父老约翰送给孩子们的一架旧钢琴。妈妈觉得钢琴占地方,爸爸觉得钢琴不中用,只有克利斯朵夫把它当宝贝,它像是塞满了精灵,古怪的神奇匣子。他经常假装不经意地徘徊在钢琴旁边,趁人不注意就掀开盖子去按一个琴键,叮叮咚咚响起来,还常常因此被琴盖压到了手。

父亲发现这个小孩子对钢琴感兴趣,就开始教他弹琴。音阶、乐理、演奏、练习,父亲教得那么认真和耐心,跟克利斯朵夫认识的父亲简直不像是同一个人了。因为在小孩子眼里,这个父亲酗酒,总是醉醺醺、不耐烦,而且很暴躁。所以克利斯朵夫突然觉得好感动,父亲对我这么耐心。

可是父亲是有私心的,他教儿子弹琴只是为了能在人前卖弄,觉得你看,我的基因还不错,好向别人吹嘘。那克利斯朵夫就常常被带到邻居家的室内音乐会,他跟父亲、祖父和其他几个人组成了一个临时的乐队,会演奏一些他根本不喜欢的曲子。父亲就逼着小约翰·克利斯朵夫每天翻来覆去地去弹那些枯燥的练习曲,让这个小孩子在骄傲与自由双方面都受到侮辱和损害。

所以他在练习音乐的时候就常常觉得不开心,故意和爸爸刁难。那么有一次激怒了父亲,父亲就拿起戒尺重重地打他,把他关在门外面。后来是祖父安慰了克利斯朵夫,老人对他说,为着人类最美、最崇高的艺术,为着抚慰人类、造成人类光荣的艺术,吃些苦是值得的。

祖父常常带着克利斯朵夫去散步,给他讲一些历史上伟大的人物,并经常提到征服过欧洲的拿破仑。这带给了克利斯朵夫一种英雄主义的启蒙。这个孩子的天性其实并不是这样,他爱幻想,爱大自然,联想力丰富,他在风雨、阳光、河流中都能体味出音乐的美。

有一次,祖父带他上戏院去看歌剧演出,克利斯朵夫很受感动。在回家的路上祖父就告诉他,音乐是一种超凡的艺术。老人说,你瞧,音乐家的职业何等美妙,还有什么会比创造这些神奇的景色更光荣呢?这无异是让你做了尘世间的上帝。

这个话当然是非常蛊惑人心的。祖父就以做名人出名来引诱小小的克利斯朵夫,这些话给了小孩子深刻的印象。于是他就想,说我将来要做一个受欢迎的音乐家,成为一个大人物。渐渐地,克利斯朵夫就开始在自己的心里面作曲了,而且他会下意识地把心里的音乐哼出来。

祖父敏锐地觉察到这个小孩子有过人的天赋,他预感到这个孙子将来会有作品传世。而作为第一个发现了这种才华的伯乐,祖父就把孙子随口哼出来的调子加工润色了一番,发展成有模有样的曲子,并且写成了乐谱。他把这个乐谱工工整整地用花体字打出来,送给克利斯朵夫。

当克利斯朵夫在钢琴上弹出自己的作品时,他简直不敢相信。书里写,他扑在老人膝上,把头钻在他怀里,快活得脸都红了。小孩子是需要鼓励的,他们并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给他埋下什么样的种子就显得至关重要。

可是,这却给了他的父亲一个大好机会。父亲发现我儿子可以作曲了,他就起草了一封信,寄给尊贵的大公爵殿下,恳请公爵殿下准许为克利斯朵夫举办一个公开的音乐会。公爵答应了,所以六岁的克利斯朵夫就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第一次登台演出。

我们有没有见过那种小小孩弹钢琴,就是被训练得非常好,然后显得很绅士。那克利斯朵夫应该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六岁,顶着烫过的头发,穿着绅士的晚礼服。面对着观众们的哄堂大笑,起初他心里十分害怕,可是一旦坐在钢琴前面,他就一点都不慌了。演出非常成功,大家都送上欢呼和掌声,公爵还特别接见了他。

因为这次成功的演出,克利斯朵夫出了名,这让祖父和父亲都非常地高兴。但是克利斯朵夫从自己的舅舅那里接受了另外一种教育。他的舅舅名叫高脱弗烈特,是一个流浪小贩,经常出没于大自然和乡间。祖父和父亲都瞧不起舅舅,可是克利斯朵夫偏偏很爱舅舅,因为他是一个自由独立的人。

舅舅懂得很多古老的曲子,并能在大自然中体验出音乐的美,他歌唱得十分动人。舅舅告诉克利斯朵夫,说唱歌是心的声音,一个人需要唱、应当唱的时候才发出声音,而不应该为了娱乐而唱。舅舅要求这个小外甥不要去编什么新的歌,不要去做大人物。舅舅说, 难道大自然不比你所能做的一切唱得更好吗?

当小克利斯朵夫把自己作的曲子唱给舅舅听,舅舅就说,这多难听!并且指出,你是为写作而写作的,你为了要做一个大人物,为了叫人佩服才写的,这样的东西是不能够打动人的。舅舅还说,你在屋里所写的一切全都不是音乐,屋内的音乐等于屋内的太阳,而音乐是外面的。

我们读到这里就发现,他的舅舅和他的祖父、父亲的文艺观根本不同。舅舅认为生活就是艺术,艺术是为了生活,而他的祖父和父亲是为艺术而艺术。现在这两种思想都在小克利斯朵夫的心中埋下了种子。

到他十一岁的时候,在父亲的推荐下,克利斯朵夫担任了宫廷乐队的第二小提琴手。他开始挣钱了,祖父和父亲都为他感到高兴,但对于克利斯朵夫来说,这并不是什么开心的事,因为乐队演奏的音乐基本上都是他不喜欢的,而他挣到的钱用来贴补家用也不够,因为父亲酗酒越来越厉害了。

除此以外,公爵时不时要把克利斯朵夫叫到府里面去,替那些根本不懂音乐的“蠢蛋宾客”们演奏,而大家看克利斯朵夫的眼光就像是看什么珍禽异兽似的,这让他感到屈辱。他羡慕舅舅那种独立自由的生活,对谁都可以不巴结。

让克利斯朵夫觉得童年一去不复返的是他的祖父去世了。他感到整个世界都变了,所有的欢乐和痛苦、智慧和现实,在死亡面前算得了什么呢?死亡是一种毁灭一切的力量,谁都拿它没有办法。克利斯朵夫体验到了无常。

可是人在面对无常的时候会有不同的状态,那克利斯朵夫是什么样的表现呢?他强悍的生命力却因此被激发了出来。他认为从今以后,自己的生活就是要与命运的残酷作斗争,因为他不愿意忍受那个他不喜欢的命运。

祖父死了以后,他的父亲变本加厉地酗酒,家里所有的东西都被父亲拿去变卖了。十四岁的克利斯朵夫被迫要养活父母和两个不成器的兄弟。他的两个兄弟都不爱音乐,甚至看不起自己的哥哥,可是却理直气壮地靠他养活。

就在克利斯朵夫十五岁的时候,爱情来临了。小镇上搬来了一家人,那是参议官克里赫新寡的夫人带着她的女儿。这位夫人听到了克利斯朵夫的琴声,她也很喜欢这个男孩子正直、勇敢、坚毅、耐苦的精神和他那种笨拙的、丑陋的外貌,于是就聘请克利斯朵夫给自己十五岁的女儿,叫弥娜,上钢琴课。

没过多久,克利斯朵夫就爱上了弥娜,一个和他同龄的小姑娘。但是夫人根本不同意这门亲事,她把克利斯朵夫叫来,很直白地告诉他,以你的出身、门第和财产都没有资格娶我的女儿。弥娜因为听从了母亲的意见,也从此对克利斯朵夫开始疏远起来。

这让他非常地生气,他就写信给夫人,说一切自命高贵而没有高贵心灵的人,我都会鄙薄他,当他如同一块污泥。这个我们就能看到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性格,他非常地强硬。但实际上男孩子在失恋的时候是很痛苦的,他自以为获得了爱情又失去了它,所以他恨对方,也恨自己。

在悔恨之余又在抱怨,抱怨什么呢?就是我白白地糟蹋了时光,太不值得了。这一年我做了什么呢?我的艺术,我的抱负,什么都没做。

就在这个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事,克利斯朵夫的父亲因为酗酒,喝得太醉,掉到沟里面淹死了。就这样,失恋、丧父让克利斯朵夫在青春期的痛苦和自责中也染上了酒瘾。接着他就开始放纵,他爱上了开小杂货铺的年轻寡妇萨皮纳,他们一同到乡下过了一晚,然后第一次体验到两个人身体的交融。

克利斯朵夫觉得这件事情实在太不可思议了,然后他们的恋情被朋友们知道了,他们就认为说克利斯朵夫道德败坏,对他就怀有了敌意。然后没过多久,克利斯朵夫的这第一个真正的恋人萨皮纳就患流感死掉了。

这让克利斯朵夫感到世界的构造非常不好,他说爱人的不被爱,被爱的不爱人,爱而被爱的又迟早有分离的一天。然后他觉得一切都那么地无常,那还有什么可以把握的呢?他就及时行乐,然后勾搭上了帽子店的女职员阿达。

阿达是一个水性杨花的女人,她和克利斯朵夫好了一阵子,不久就又跟他的弟弟好上了。这件事闹得满城风雨,克利斯朵夫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指责,连大公爵府也没有放过他。这让他感到非常地苦恼,他就去找舅舅高脱弗烈特,对他倾诉,说自己有志向,也奋斗过,但一点儿都不中用,还蹉跎了人生。

这种迷惘、绝望、不知何去何从的状态,可能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那在这个时候是舅舅点醒了他,并且告诉克利斯朵夫,说人是不能为所欲为的,志向与生活是两件事。志向可以很高远,但生活要脚踏实地。在你觉得痛苦、纠结的时候,应该自己寻找安慰,但重要的是不要灰心,继续抱着你的志向,继续生活下去,其他的就不由我们做主了。

舅舅就告诉约翰·克里斯朵夫,说你不要着急,你那么地骄傲,你要做英雄,所以你只会做出一些傻事。舅舅看不上英雄这个词,觉得它又大又空,说英雄!我可不大弄得清什么叫作英雄,可是照我想,英雄就是做他能做的事,而平常人就做不到这一点。

对,我喜欢的那句话就出现在这里。我觉得对很多人来讲,这都是一个想得通的道理,但往往不能接受或者不能为自己去行动。如果你为自己真正的喜爱、真正的愿望去行动,你就是自己的英雄。

年轻的克利斯朵夫半懂不懂,不过舅舅的话他还是听得进去的。他也告诉自己不要着急,像冬天的大地一样耐住性子,只需竭尽所能,剩下的就等着好了。

就这样,重新振作起来的克利斯朵夫在挣脱了情欲之网后,忽然觉得身上的束缚被解除了。如今他觉得自己的思想就像一口宽广的湖,他笑着,听着心中无数的声音:成千累万的生命都在里头蠢动,内心已经到了百花怒放的季节。那是被压抑了几个月,而像忽然来临的春天一样爆发起来的。

这是一种幸福的奢侈,有过任何形式的创作经验的人对此都不陌生。那个就是灵感蜂拥而至,就像河里泛滥的鱼,一捞一大把,随便丢弃都不觉得可惜,反正鱼多得是。

第二乐章:反抗权贵的悲怆之歌

克利斯朵夫迎来了自己一个旺盛的创作期,然后他就开始矫枉过正地回顾自己的过去,贬低自己过去的创作,因为在那些作品里面他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让他最气恼的就是谎言,因为此时此刻的他已经认识到了真诚的意义。他说,一个人对人生毫无认识的时候,又怎么能够真诚呢?

他开始有了生活的经验,开始感受到了生活带给他的动力。接下来,克利斯朵夫决定干一件大事,他尝试对德国的音乐作改革。他认为人生一切的欢乐只是创造的欢乐,爱情、天才、行动都是独一无二的火焰喷射出来的花朵。而一旦憎恨了不真诚,他看什么都觉得虚伪了。

比如说门德尔松过分忧郁了,韦伯心灵枯索,感情都是头脑造出来的,而李斯特真伪参半,一边是理想,一边是卖弄,舒伯特则是被多愁善感给淹没了。就连巴赫和瓦格纳也入不了他的法眼。

这是狂妄的,但是年轻人的狂妄真的是闪闪发光。他就是那种少年气,像李白一样,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那个叫作《侠客行》,那就是年轻的样子。

可是大家都说克利斯朵夫疯了,而他创作的歌剧在本城举行公演的时候也惨遭失败。报纸上对他公开地批评、挖苦。约翰·克里斯朵夫不服气,就撰写音乐批评去回应,然后对眼下流行的音乐进行更加猛烈地抨击。

这一下子挑起了更大的纷争,克利斯朵夫遭受了毫不留情的污蔑和辱骂,甚至是绞杀。一时间他成为众矢之的,最后连公爵都不喜欢他了,把他驱逐出公爵府。这一下他失去了靠山,生活也难以维持了。

克利斯朵夫又羞又恨,他甚至想过要一死了之。有一天他走到了当年父亲喝醉酒淹死的小溪旁边,头脑中浮起一个念头,说就这么跳下去吧。

这时候,一只小鸟开始歌唱。克利斯朵夫不声不响地听着,水在那里窃窃私语,开花的麦秆在微风中波动,簌簌作响,白杨萧萧,路旁的篱垣后面,园中看不见的蜜蜂散布出那种芬芳的音乐。而小溪的另一边,有一头母牛眼睛像玛瑙一样,它在出神。一个淡黄头发的小姑娘坐在台阶上,把两条赤裸的腿荡来荡去,哼着一个全无意义的调子。

这都是日常的乡村景象,但它流露出和平而欢乐的生命气息。这一切深深地感动了克利斯朵夫,他从前从来没有留意过这些。现在他扑倒在草地里,笑得浑身抽搐。他知道,他不能去死,因为他爱着生命,爱着生命的美和温情。

就这样,克利斯朵夫是在自然中,在生活中治愈了自己。他就鼓起勇气重新开始写作,而他的作品流传出去。一个居住在外地小城的老教授,音乐导师苏兹和他的朋友,这是三个人,加起来超过了两百岁的老头子,对克利斯朵夫的作品居然青睐有加,对他表现出孩童般天真的喜爱和亲热。

这些来自朴素的、遥远的小人物的感情和赞美,让克利斯朵夫重新焕发了勇气。那些把他逼得喘不过来气的敌意,好像离他越来越远了,他感受到了生命的温暖和滋养。

不久之后,克利斯朵夫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因为他最爱的舅舅死了。他失去了最亲爱的最理解他的人,感到非常空虚和孤独。

有一次,在一个乡村节日的舞会上,克利斯朵夫就看到一个军官邀请一个姑娘跳舞,姑娘不愿意,那个军官就去殴打姑娘。克利斯朵夫的性格是非常热烈和正直的,他立即站起来,打抱不平,结果引发了一场斗殴。那最后加入的人越来越多,场面很混乱,村民和士兵发生了冲突。

就在这种无秩序中,克利斯朵夫打死了一个下士,然后他立即受到了追捕。他来不及回家和母亲告别,就连夜坐上了火车逃跑,逃到了比利时。在边境以外,距离祖国最近的站台上,克利斯朵夫回望故乡,他就泛起了浓浓的乡愁,泪眼晶莹。

这个诀别在悲痛之余,也为克利斯朵夫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此后多年他都生活在法国巴黎。巴黎是一座大城市,有开阔的视野和广泛的社交,这让克利斯朵夫大开眼界。在这个时期,他写出了更好、更成熟的作品,也收获了人生中最宝贵、最真挚的一份友谊。巴黎就成了克利斯朵夫的第二故乡,那道金色的友谊的光明亮温暖,照亮了他的整个生命。

我们不要忘记,作者罗曼·罗兰就是法国人。在罗曼·罗兰的时代,法国的艺术弥漫着一股庸俗和奢靡的气息,这让罗曼·罗兰十分痛心。那就在这部小说里,借着克利斯朵夫这个德国人的眼睛,罗曼·罗兰整整用了一百七十页来抨击巴黎的虚伪和空洞。这个就是典型的知识分子,高墙跟鸡蛋,他永远站在鸡蛋的那一边,他永远要保持批评的态度。这就是爱之深,责之切。

当年的巴黎,在罗曼·罗兰眼里看来,是一个混乱的社会,它被专制蛮横的官僚政治统治着,真正爱好音乐的人太少了,剧场庸俗呆板,充满旧的形式主义的东西。

那我们来讲,克利斯朵夫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他的身上又发生了什么。整个巴黎音乐界在发现了克利斯朵夫后,都认为他是一个艺术巨人,因为他太有才华了。但是大家默默地心照不宣,连成一气,来破坏克利斯朵夫写的作品,免得他出名。因为这些人信奉一句箴言,我的杯子不大,但我在别人的杯子里喝。就是,我们怎么能够让别人占便宜呢?让别人出名呢?那我们不就没饭碗了吗?你看这是非常狭隘和小家子气的。

在这个时期,克利斯朵夫写出了剧本《大卫》,这个剧本非常精彩,就被社会党议员看中了。那这位议员就想要捧克利斯朵夫,但他提出了一个条件,说让自己的情妇去担任剧中的女主角。他的情妇非常地粗俗,那克利斯朵夫坚决不同意,两个人闹翻了。一气之下,克利斯朵夫要捍卫自己的权利,他就撤回了作品,我宁可不发表,但是我不屈服。

第三乐章:友情与爱情的恬静赞歌

正在克利斯朵夫苦于在异国他乡找不到理解自己人的时候,奥里维,他生命中最好的朋友出现了,就像暗夜里的光一样照亮了他。奥里维是谁呢?他是一个破产的银行家的儿子,他有一个姐姐,叫安多纳德。姐弟两个人都非常爱好音乐,他的姐姐一直在照顾这个弟弟,去当家庭教师,用自己的收入来维持弟弟上学和生活。

早在几年之前,就是克利斯朵夫在德国初露锋芒的时候,他就认识安多纳德。当年因为克利斯朵夫个性十足,他也给安多纳德带来了误会,导致这个姑娘丢掉了在德国的工作,不得不返回巴黎,然后跟弟弟相依为命,生活得很苦,然后不久前就患肺炎死掉了。

克利斯朵夫知道了这一切以后,也非常地伤心。安多纳德在生前曾经写过一封信,是一封充满了爱意的表白信,写给克利斯朵夫的,但最终没有寄出去。这是一个很谨慎和害羞的姑娘。在她去世之后,弟弟奥里维就发现了姐姐夹在书页里的信稿,这才明白了姐姐的心意。

当奥里维和克利斯朵夫见面的时候,两个人就天然地觉得很亲近,就一见如故,共同回忆起他的姐姐,然后两个人很快地决定合租一个寓所,住在一起。他们在感情上很融洽,但气质完全不一样。书里面写,相比于爱情,友谊就少了一些盲目,更有利于双方的成长。

克利斯朵夫和奥里维,一个是典型的德国人,一个是典型的法国人,性格迥异,相互充实。奥里维头脑清明,身体虚弱,克利斯朵夫呢?元气充沛,精神骚乱。合在一块,他们可是非常完满了。

所以,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都不完美。正因为这样,我们不是塑料花,这就是有血有肉的人。

放在整个音乐史上来看,这个时期法国的音乐刚刚复活,它扮演着时代先锋的角色。奥里维就带着克利斯朵夫认识到了巴黎的另一面,不同于他之前见过的那些奢靡、虚伪的上流社会,那些朴素的平民,那些工匠、教员、退休的工程师、离婚的老妇人等等,让克利斯朵夫看到了活生生的人。而所有的这一切,真实的生活气息感染了克利斯朵夫的心灵。

两个好朋友就以拉伯雷的诗歌为蓝本,共同创作了一部交响曲。这部作品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然后克利斯朵夫就因为这个势头,他之前的那部没有演的作品《大卫》,还记得吗?就是跟那个议员因为情妇闹翻了,也就可以成功地上演,而且引起了轰动。

突然之间克利斯朵夫名声大噪,从前人们眼中他是一个狂生,他特别地不知好歹,可是摇身一变,他是天才,被所有人赞美。这个名声甚至传得很远,回到了德国,回到了他的家乡。他曾经被人记恨,可是现在那些记恨他的人都纷纷地说自己是他旧时的好友,然后回忆他光辉的人格,然后他当年被喝倒彩的作品也都被一一重新发现了。

这种突如其来的成功并没有让克利斯朵夫迷失,他知道自己会胜利,但没有想到胜利来得如此之快。显而易见的一个好处是,从此克利斯朵夫和奥里维窘迫的经济状况改善了。就这样,生命好像扬起了风帆。

可是一个噩耗从德国传来,克利斯朵夫的妈妈病重垂危。那我们还记得克利斯朵夫是逃离祖国的,对吗?他失手打死了人,自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回去过。德国境内对他的通缉还没有撤掉。但是克利斯朵夫觉得,我怎么能不回去守在母亲身边呢?所以他就冒着危险悄悄地回去,去探望临终的母亲。

他还是赶上了,妈妈鲁意莎凭着对儿子的爱顽强地守着最后一点点生命力,直到儿子来到身边。握着儿子的手,妈妈就笑了,她对这个世界已经没有要求了。这一段写得很动人,母爱就是非常朴素的,所以她对这个世界已经没有要求了,觉得握着孩子的手就是最大的幸福。

可是克利斯朵夫失去了母亲,他非常地悲痛。就在这个时刻我们看到了友谊带来巨大慰藉,奥里维连夜赶到他的身边。书里写,只要有一双忠实的眼睛和我们一同哭泣的时候,就值得我们为了生命而受苦。就是人和人的彼此支撑、彼此依靠和彼此温暖,确实能够抵挡命运的打击。

后来克利斯朵夫爱上了一个工程师的女儿,她叫雅葛丽纳。但是他就发现自己的好朋友奥里维也爱这个姑娘。克利斯朵夫想了想,就主动选择退出。那不久之后,奥里维就跟雅葛丽纳结婚了。

婚后,雅葛丽纳的心情非常地复杂,她可能有意无意地觉得这个男人也好,那个男人也好,这两个人完全不一样,所以她希望两个人都来爱她。那么克利斯朵夫发现了这一点,就决定搬出去,离这个女人远一点。所以,这让雅葛丽纳非常地不开心。在妻子的怂恿之下,那么奥里维慢慢地也对克利斯朵夫疏远了。

读到这里,我们应该非常有代入感,就是婚姻是一个重要的人生阶段,它可能会让很多关系发生改变,感情也会受到一定的挑战。

克利斯朵夫在这个时候感到很孤独,可他安慰自己说,我生命中最高尚的部分,也就是奥里维,他得到幸福了,那我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呢?我高兴还来不及呢。你看,这依然是一个纯洁的心灵。

他的艺术思想在这个时期也发生了变化,他变得更宽广,更富有人间性。这其实跟他生命经验的积累也是密不可分的。所以人还是要尽力地去经历一切感情。

在这个期间,克利斯朵夫也有过一两段短暂而不失深刻的恋情,但那是真正的感情吗?他自己都没有把握。直到有一个女人叫葛拉齐亚再次出现。

我们为什么说再次出现呢?因为葛拉齐亚曾经是克利斯朵夫的钢琴学生,那时候她还是个乡下小丫头,没有人注意她。可是现在这个小丫头长大了,她嫁人了,丈夫是奥国大使,跟首相还沾亲带故。

有一次,在奥国大使馆举办的舞会上,克利斯朵夫重新遇见了葛拉齐亚。当年那个害羞的乡下丫头,现在已经成了非常有风韵的女人,在巴黎社交场上非常引人注目。而且葛拉齐亚对克利斯朵夫还是有着当年的旧情,所以当她发现巴黎的报纸准备要诋毁克利斯朵夫,她就在暗中调停,拯救了克利斯朵夫的名誉。

同时,葛拉齐亚还设法想要去找德皇,赦免克利斯朵夫先前的杀人罪,把他当作天才的艺术家加以特别的宽容。你看这就是当年的这个社会情景,上流社会总有各种各样的办法。

克利斯朵夫当然也从葛拉齐亚的行动中受益,所以这让他对这个女孩子十分地感激,他甚至疯狂地爱上了她。但是葛拉齐亚很爱自己的丈夫,她从来没有忘记小时候自己曾经天真热烈地爱慕过克利斯朵夫,但如今早已经过了荒唐的年龄,想起当年的那种感情,她只觉得又可笑,又甜蜜。她跟克利斯朵夫保持友谊,保持距离,有一种恬静的风范。这就是两个人目前的关系,可是后来他们两个的故事还会延续。

掉过头来说说奥里维,约翰·克里斯朵夫最真挚的朋友,他的近况可完全不一样。婚姻一步一步走向绝望,他的妻子爱上了一个风月场中的老手,是巴黎的一位作家,所以就丢下儿子,丢下丈夫,跟那个作家一起私奔了。

奥里维为此受了很大的打击,情绪消极,生了重病。他感到这个世上最惨的不是贫穷和疾病,而是人和人之间的残忍。克利斯朵夫在这个时候重新回到好朋友的身边来帮助他,然后把他的那个儿子,叫小乔治,托付给一个女性朋友照顾。

生命的节奏是爱,所以生命会受到打击,受到压抑,受到狂风暴雨的侵蚀。可是当我们找到那个爱的节奏,一切还是有希望慢慢地恢复。就这样,小乔治在朋友的照顾下健康成长,奥里维也总算从失去爱人的苦痛中解脱出来。克利斯朵夫消消停停地工作,创造力十足,一切都在朝好的方面稳步前进。

乐的终章:燃烧的荆棘

但是毫无预兆地,灾难降临了。我们要回到那个大时代的背景。那个时期的欧洲,工人运动正在兴起,巴黎的空气中弥漫着令人不安的气氛。说起来克利斯朵夫和奥里维都不是那种特别热衷于参与社会革命的人,可是当巴黎工人举行五一示威游行的那天,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克利斯朵夫和奥里维就受到那种高昂的群众情绪的鼓舞,去参加了游行。

在游行的时候,场面非常地混乱,然后由于一点点小的事情就会爆发大的冲突。就这样警察和工人发生了激烈的冲突,那么在混战中奥里维被人群踩倒,狂乱之中克利斯朵夫冲进去,打死了一名警察。他杀了人,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可是他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杀人,也不懂自己为什么会参加游行。

你看,狂热在任何时候都会带来我们无法预知和无法控制的后果。克利斯朵夫因为做了这些事情,在巴黎就待不住了。工人们出于激情,就掩护他出逃,而且把他送到了瑞士。

克利斯朵夫逃跑了,可是奥里维因为伤重,过不了多久,就去世了。克利斯朵夫是在瑞士的旅馆中读到了这个噩耗,他就彻底崩溃了。他先是发了疯似的要回去,但是火车已经停运了,他就决定自己徒步往回走,也要回到奥里维身边。走了整整一夜,可是他把方向搞反了。

克利斯朵夫走到了德国边境的村庄,在这里他遇见了一位老朋友,是一个医生。克利斯朵夫再也支撑不住,他病倒了。失去奥里维,让他一蹶不振,他躺在那里,不想离开房间,不想说话,除了昏睡就是发呆。那医生就悉心地照顾他。

在医生的挽留下,克利斯朵夫在他们家担任了家庭教师,一边治愈自己,一边打发时间。那这个时候,他也对艺术进行了新的思考。一方面,他感到不能够靠作曲来逃避现实,另一方面,他也不明白,我是为谁而写作,甚至他觉得艺术一无用处,填补不了死亡造成的空虚。

就在这种极度的空虚和消沉之中,人的想法就会变形,就会变得非常古怪。这时候一个读者们可能根本没有办法接受的事情发生了。是什么呢?那位医生的妻子叫阿娜,她出身于富商家庭,歌唱得很好,非常地迷人。然后克利斯朵夫在他们家担任家庭教师,就经常跟阿娜一起到郊外去野游,然后他们交流、散步,克利斯朵夫用音乐打开了阿娜的心灵,那是一个重门深锁的密室。

然后他们两个人无法抑制自己的欲望和激情,发生了肉体关系。听到这,会不会觉得,这个人太糟糕了,怎么做出这种卑劣的事情,那明明是你的好朋友,你就这么对待你的恩人吗?

我们之前其实讲过毛姆的一本书,叫作《月亮与六便士》,记不记得?里面那个抛弃了一切去画画的人,然后他对自己的知音、帮助他的朋友,也做了这样的事情,他跟朋友的妻子发生了不伦的关系。所以大家也会觉得难以接受,但这就是复杂的人性。

我觉得一个优秀的作家,他是不回避现实的,他也不掩盖什么,而他塑造的不是偶像,他只是在真诚地和有洞察力地去记录一个有罪孽也有生命力的人。那事实上,克利斯朵夫自己也没有放过自己,他欺辱了恩人的妻子,他觉得愧对朋友,愧对自己的生命,他们甚至差点儿双双自杀。

他确实这么干了,拿着手枪对准自己,可惜那个手枪生了锈,没打出子弹,否则他已经死掉了。他也没有办法面对现实,怎么办呢?克利斯朵夫逃走了,他逃跑的时候痛心疾首,就对着苍天呼号,说主啊!我仅有的两件财宝,我的朋友,我的灵魂,你都拿走了!一切都毁了!你不如把我解放了吧,别让我再挣扎了。

这个人你看,那种灵肉之间的交战是非常矛盾的。可是我在想,我们身边也许就有这样的事情在发生。

过了半个月,克利斯朵夫又觉得他离不开阿娜,他很想念这个女人,他就又返回了医生的家。那他和阿娜的关系就渐渐地被别人察觉了,那阿娜觉得太羞愧了,就开煤气自杀。结果克利斯朵夫发现了,救了阿娜,但是他觉得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就下决心离开了医生的家庭。

他走了以后,其实没有任何目的,也不知道该去哪里,他也背负着沉重的愧疚感,就在瑞士一个山村里隐居起来,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在这个期间他对人生进行了紧张的探索,并且感到他没有力气再进行战斗和反抗了,他要在走向死亡的道路上寻找活的灵魂。

也就是说他其实一直觉得自己不该活着,可是也说不清楚是什么东西牵制着他,让他没有马上赴死。这种战斗和和平在克利斯朵夫心目中一直交战,后来终于有一天,就在这种强大的压力、激情和难以解决的矛盾之中,克利斯朵夫竟然心中有了一个最圆满的回响,然后他写出了自己生命中最满意的作品。

就是这个作品让他死而复生,这么说也许并不准确,因为约翰·克利斯朵夫自己感到他写下的作品好像不是他的意志,而是来自冥冥之中,是上帝握着他的手写下的一个曲子。书里写,生命回来了,而克利斯朵夫心中的爱也醒过来了,他觉得自己得到上帝的恩宠,那种灵魂简直是一桩奇迹。

克利斯朵夫打消了去死的念头,他感到过去自己有两种性格,一个是创造的艺术家,完全不问道德的效果,所以做了很多荒唐的事情;另外一个是行动者,喜欢推理的,希望他的艺术有道德的和社会的作用。所以这两个人格一直在他的身体里交战,有的时候那个灵魂占了上风,有的时候肉欲占了上风,它们一直在激战。

但现在这种矛盾消除了,克利斯朵夫平静了。他认为艺术和太阳光一样,太阳既非道德的,也非不道德的,它是生命,它战胜黑暗,艺术也是如此。这就是一个艺术家的观念,它也能够给我们很多人的生活提供一个借鉴,让我们知道,原来有人是这么想,有人是这样活的,那也是一种活法。

有一天,一个巴黎的朋友经过瑞士,他来到克利斯朵夫隐居的地方来寻找他,然后告诉他,说你的作品现在在欧洲各地演奏,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你在德国的那个杀人的旧案,经过葛拉齐亚的帮忙,也已经撤销了。你在巴黎打死警察的事,也逐渐被人遗忘了。

那这一切过去了多久呢?克利斯朵夫屈指算算,已经快要十个年头了。这十年把很多东西都改变了,他似乎已经体验过生命中的一切了,哪怕就此死去,也不能够称作可惜。

然而生命还给了他最后的礼物,为他画上圆满句号的是葛拉齐亚充满温情的爱。还记得这个姑娘吗?葛拉齐亚,他曾经的女学生,约翰·克利斯朵夫曾经为她疯狂,可是葛拉齐亚拒绝了他,只愿意给他友谊。

在十年之后,他们又一次重逢,那是在瑞士。这个时候,葛拉齐亚的丈夫已经去世了,她是一个寡妇,带着两个六七岁的孩子。两个人重新看着彼此的眼睛,觉得他们都改变了,克利斯朵夫变得谦卑,而葛拉齐亚的脸上也有了历经风霜之后的淡泊。

葛拉齐亚只在瑞士待了很短的一段时间,临别的时候,克利斯朵夫跟她要了一根白头发作为纪念。这个细节特别动人,我在第一次读到的时候就心里一惊,我在想,天哪,深情要用什么来表达,竟然是要了一根白发作为纪念。那这其实是时间的信物,时间流逝,从黑发变成白发,可是感情还在,所以这是一个很重的感情。

在这一年的秋天,克利斯朵夫去到罗马看望葛拉齐亚,是亚平宁半岛美丽的自然风光让克利斯朵夫重新燃起了热情,然后他就向亲爱的女子表白了。可是葛拉齐亚依然拒绝了他,只想给他一种恬静的友谊。

葛拉齐亚说,她已经经历了太多,没有力量和勇气再次去尝试婚姻了,并且婚姻不见得是什么好事,绝不比他们现在这样淳朴、纯粹的友谊来得更好。葛拉齐亚认为,两个人的性格实在是太不一样了,我们作为朋友相处非常愉快,可如果真的结了婚,也许会有很糟糕的争吵,那是她的心灵和体力都不能承受的。

这让克利斯朵夫感到很失望,可也就是失望了一阵子,他就释然了。有没有发现,克利斯朵夫已经不再像年轻的时候那么地执念,那么地幼稚。他不再执着于结果,拥有这份情谊就让他觉得很满足,他可以心无挂碍地感受两颗灵魂的交融、彼此的信任。他甚至从葛拉齐亚身上得到了连奥里维也没有能够给他的珍宝,那就是欢乐,心的欢乐,眼睛的欢乐。在这种平静的、深刻的感情之下,所有的一切,感受到你,看到你,跟你在一起都是欢乐的。

在意大利逗留的期间,约翰·克利斯朵夫接到了巴黎方面的邀约,请他在几个音乐会上担任乐队的指挥。葛拉齐亚劝他接受下来,去完成你的事业。那这样,克利斯朵夫就启程重返巴黎了。

他已经很多年没有回到巴黎,到了巴黎后,他一边做事情,忙着彩排,一边没有忘记给葛拉齐亚写信,告诉她巴黎没有改变。可是,约翰·克利斯朵夫说,我改变了,不再对他们严厉了。他接着说,你瞧,我老了,不会再咬人了,牙齿钝了。

这就是生命,在蹦跳欢跃野蛮生长之后,好像突然进入了宽阔的河面。经过十年隐居的生活,克利斯朵夫的确改变了,他变得非常的平和和深邃。但他在巴黎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他的作品很成功,连过去反对他的人也都来欣赏他、追捧他,对他大加赞美。

可是约翰·克利斯朵夫觉得,这一切并不代表什么,他对巴黎的生活也感到很有兴味,可是,他不再像个刺猬一样地去攻击别人了。

我们还记得奥里维的儿子吗?对,就是那个小小的时候,妈妈就跟别人私奔,然后爸爸又不幸过世,然后被寄养在一个女朋友家里做照顾的孩子。那个像养母一样的人给了他无微不至的宠爱,现在这个孩子已经长大了,他叫乔治,他非常爱好音乐。

有一天,他就来找约翰·克利斯朵夫,说约翰伯伯,你能不能接纳我做你的学生。克利斯朵夫看着这个乔治,就想起自己跟他的父亲年轻的时代,想起他们的友谊,想起那道金黄色的光芒曾经是怎么样抚慰了他,然后他就满口答应。这个乔治就跟在了他的身边。

不久之后,葛拉齐亚也从意大利来到巴黎,她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也跟约翰·克利斯朵夫来见面。葛拉齐亚十一岁的女儿名叫奥洛拉,她长得跟自己的母亲很像,她也热爱音乐,所以也跟随克利斯朵夫学音乐。

就这样,克利斯朵夫就有了两个学生,一男一女,而这一对少年人看起来都非常地养眼,教养特别地好。克利斯朵夫就竭尽全力地去培养他们,并且有意促使这一对少年人结合起来。

没过多久,发生了不幸的事情。葛拉齐亚的儿子染病身亡,这个男孩子其实一直对约翰·克利斯朵夫耿耿于怀,他觉得这个男人对他构成了威胁,会抢走自己的妈妈,所以对他有敌意。可是现在这个孩子夭亡了,葛拉齐亚因为悲痛,一病不起,没过多久也去世了。

书里这一段写得非常地惊人,克利斯朵夫收到葛拉齐亚讣告的时候,他没有号哭,没有呆滞,他只是淡淡地跟身边的朋友说,自己累了,到房间休息了一阵,然后出来回到朋友们身边,甚至还安慰了一番他们的烦恼。

可是接下来的一个时期,克利斯朵夫闭门不出,他的内心平静而深沉,没有痛苦,也没有思想,只有音乐在胸中流淌。他并不把这些音乐写下来,而只是即兴演奏。那段时间,他的即兴演奏比一生中加起来的还要多。

最后他写下了两组作品,那是他所有的作品中最沉痛,同时也最为欢乐的。其中特别有一首情歌,那种凄怆的情调,好比一朵黑色的火焰,说我愿成为那座埋葬你的坟墓,使我的手臂可以永远抱着你。

这一段其实特别地催人泪下,那种最深沉的痛苦,有的时候是不会出声的,是没有眼泪的。它就像是海平面之下的冰山,它重重地压在那里,非常地有分量。可是一个艺术家会把那种分量变成最为沉痛也最为欢乐的作品。我愿成为埋葬你的坟墓,使我的手臂可以永远抱着你,这么深的感情。

晚年的时候,克利斯朵夫仍然继续从事创作,但他作品的性质已经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说他早年的作品是雷雨,是暴风雨,那他晚年的作品就变得恬静了,像是夏日的白云,积雪的山峰。他有了自己的深度,有了自己的静默不言,有了自己面对世界的不卑不亢、不离不弃。

小说到了尾声,乔治和奥洛拉这两个年轻人,他们准备结婚了,婚礼是在罗马举行的。这真的是一件最甜蜜的事情了。我们看了那么多的变故,那么多的打击,读到这里也觉得心里还是会震动一下的。那点小小的甜。

克利斯朵夫就眼看着他最爱的两个人的孩子,奥里维的儿子和葛拉齐亚的女儿站在一起,他们在命运的驱使下走到了一起,步入了婚姻。好像是对过去所有种种不如意的弥补。那可真是奇妙,生命以一种幸福的方式圆满了。

克利斯朵夫觉得自己不再有任何遗憾,他到了生命的终结点。在告别的那一天他想到,如果在后世他的作品和他的名字两者之间只能选择留下一个,那要选哪个呢?他先是选了作品,然后立刻又嘲笑自己了。

这时候的克利斯朵夫已经超越了生命,因为超越,他反而更爱生命了。而这种爱并不需要生命本身有任何形式的留存。就这样,他走完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

在这最后的时刻,我们也不必替他感到悲伤,因为他把我们远远地甩在身后了。好像我们在目送他远去,可他转过头来兴高采烈,毫无遗憾地对我们报以微笑。我们向他挥挥手,跟他道别,然后反躬自问,我们要做些什么,才能把生命活得像他那样,精彩而无憾呢?

如果他会回答,也许会说,尽情去感受,去体验,去看清生命的真相,然后热爱它。

这部小说的结尾,是克利斯朵夫背着一个小孩过河。这个孩子非常非常重。你说,这是什么意思呢?作者写了一句话,这个孩子就是即将到来的日子。很多很多的时间都已经过去,可是我们依然拥有即将到来的日子。它很重,可是它属于我们。

崇尚真理的人道主义作家

最后我们讲一个彩蛋,关于罗曼·罗兰。

1866年,罗曼·罗兰出生在法国,是勃艮第地区。他的母亲喜欢音乐,所以在母亲的熏陶下,罗曼·罗兰从小就培养了对音乐的兴趣。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都让他入迷。十五岁的时候,罗曼·罗兰就跟随父母定居巴黎。二十三岁,他从巴黎的高等师范学校毕业,然后又到意大利、比利时、荷兰这些地方旅游。他已经决定要成为一个作家了,所以收集各种创作素材。

回国以后,他就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那从二十多岁的时候,罗曼·罗兰就和托尔斯泰保持通信。当时他痛恨巴黎的那种奢靡、堕落和荒淫,他更加欣赏俄国文学对人性精准地刻画,这也影响了罗曼·罗兰的写作。

在1897年,罗曼·罗兰在巴黎杂志上发表了第一部作品《圣路易》。他还创作了大量的戏剧,这些作品的主角大部分都是旧时代的英雄人物。他就是仰望,他就是渴慕英雄的精神,他喜欢英雄主义,他觉得,只有用这种充满力量的美感,才能唤醒法兰西人民柔弱的、荒淫的灵魂。

在1904年,《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第一章在巴黎的《半月刊》上发表。1915年罗曼·罗兰因为《约翰·克利斯朵夫》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那他获奖的原因是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让他获得此殊荣。

获奖之后,他把奖金全部捐赠给了国际红十字会和法国难民组织。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罗曼·罗兰投身到各种进步的政治活动中,他担任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的主席,声援西班牙的反法西斯斗争,并且出席巴黎保卫和平大会。

在二战爆发后,罗曼·罗兰被法西斯严密地监控起来,直到巴黎解放他才重获自由。但是在胜利到来后不久,1944年12月30号,罗曼·罗兰与世长辞。他没有看到法西斯彻底被消灭的那一天。

在罗曼·罗兰的一生中,他最为看重的是真理、公正和自由。他也看重个人意志和人的精神力量,这一切都体现在他的作品上,也反映在他的人格上。他就是这么要求自己的。

我们曾经讲过茨威格的作品《人类群星闪耀时》,茨威格和罗曼·罗兰也见过面。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茨威格走进罗曼·罗兰的房间,就说,我一眼就看出他在关键的时刻将代表欧洲的良知。你看,就是一个人的内心什么样,终于会成为他的外表,成为他的气质,成为他坚定不移的道德感。

所以罗曼·罗兰就说,生活是严酷的,对那些不安于平庸的人来说,生活就是一场无休止的搏斗,而且往往是无荣誉、无幸福可言的,在孤独中默默进行的一场可悲的搏斗。

那他是悲观的吗?并不。他在认清了这一切的真相之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说切勿过分怨天尤人,人类最优秀的人物与你们同在,从他们的勇气中汲取营养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3,186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858评论 3 38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8,62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888评论 1 28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009评论 6 38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149评论 1 29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204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956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385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698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863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544评论 4 33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185评论 3 31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899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141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684评论 2 36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750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