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老大上幼儿园之前,我看他早上脸有些干,想给他擦点润肤油。老大不想擦,用手捂着脸,不让我擦。我当时觉得皮肤干应该擦,所以强行给他擦了。老大很生气,走之前也没给我说再见,撅着嘴,气呼呼的下楼了。我也很生气,说了句:“臭小子,一点也不听话。”以前每次上幼儿园出门前都给我说再见,然后说:“妈妈我会想你的,你会想我吗?”听完我说“会”,才会心满意足的下楼去。
我真得总是有意有意的就会把我认为正确的事情、对孩子好的事情,不经孩子同意,懒得跟孩子解释,强加到孩子身上,虽然孩子生气了,但觉得孩子也不会怎么样的,毕竟,我想让孩子好的结果达到了就行。
随着孩子的长大,我发现自己跟孩子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多,关系越来越紧张。当孩子没按我的要求安静好好吃饭时,当孩子在我一遍遍催促该弹琴了仍然不放下手里的玩具时,当孩子不敢上台表演时,当孩子穿衣服太慢差点导致迟到时,当孩子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时,当我教了很多遍孩子还是不会时,当孩子无理取闹时。
有一个朋友跟我抱怨:“我现在天天跟孩子生气,见面就像敌人。我说什么他也不听,我每天辛苦接送他放学、陪他上各种培训班,陪他写作业,但是感觉孩子跟我距离越来越远。”
那这些冲突,到底是我们家长的原因还是孩子的原因,是孩子故意惹我们生气吗?是孩子不想成为好孩子吗?
其实不是,我们跟孩子的冲突,都是因为家长不了解孩子、没有用正确的方式跟孩子相处。
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跟孩子的大脑成熟水平不相匹配。换句话说就是有的家长希望孩子成功完成超越其能力的任务,如果完不成,家长就责备孩子。
比如,有的家长经常要求因为4、5岁的孩子吃饭安静,强迫他坐好,不要乱动,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就是有到处走动的需要,不能安静地久坐。
有的家长因为孩子不愿意把自己喜欢的玩具汽车给其他小朋友玩而感到生气,说孩子没有分享意识,但其实,这对孩子来说是非常正常的,因为孩子常常以为把东西分享给别人就意味着永远把东西给了别人,我记得有段时间,儿子经常会向我确认“给”和“借”到底哪个是不用还的,因为他要先确保东西还会还回来,才能放心的分享。
有的家长在辅导孩子作业时经常前一秒亲妈,后一秒后妈,觉得这么简单的题,为什么不会?我刚教了你,再问怎么还是不会?孩子的智商跟大人不在一个水平上,对你来说简单的题,对孩子来说可能就是不能理解。
所以,家长经常会对孩子不遵守规则、撒谎、自私等无理行为,大发雷霆,但其实这对孩子来说,再正常不过了,孩子通常都不知道大人为什么会生气。
另一方面,是家长不理解孩子的需求。 比如孩子有被尊重的需求。很多家长不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人看,忽略孩子的感受,随意呵斥孩子,强行安排孩子的时间,对待孩子的态度完全不像在对待一个人。我自己经常会犯类似错误。我们经常批评孩子,你怎么又把书架弄乱了?这么大了还让我给你穿裤子?这个字我都教了你一百遍了,还不认识,我对你太失望了。试想一下没有人爱听这样的话,用这种不尊重孩子的方式对孩子批评和说教,只能让孩子抗拒你的管教,加深冲突。再比如孩子有希望能自己控制自己生活的需求。孩子不喜欢家长的命令和强制,我经常因为这个跟孩子开战,我说:该吃饭了。他俩说:我不饿。早上起床我给他拿了红色的袜子,他说:我就要穿蓝色的祙子。
所以,家长要想跟孩子减少冲突,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应该从了解孩子开始。
首先,家长应该了解孩子的身体发育水平。0-6岁孩子身体发育是不成熟的,比如不能安静地坐着、身体协调能力不足,倒水会弄洒,尿裤子,尿床等。
第二,家长应该了解 孩子的发展阶段。著名儿童研究专家埃里克森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的发展阶段理论。他认为人的一生要经历八个发展阶段,每一个发展阶段必需完成一个发展任务,才能顺利进入下一个阶段。
前四个阶段,涉及到儿童相关发展阶段。了解人的这些发展阶段,能帮助我们理解孩子的行为。比如说,第三个阶段是幼儿期(3-5岁),这一个阶段被称为主动对内疚阶段。大多数幼儿园的孩子都处于这一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孩子会愿意尝试之前他们不会做的事,希望能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充满竞争意识,想把每件事做好,但同时,如果任务太难而做不到的时候就会感到内疚,不敢再尝试。有一段时间,我家那哥俩总是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来,如果我帮他做了,他会生气,并且重新来一遍,早上出门前穿完外套,我给他拉上拉锁,他会很生气得说,我自己来,然后,把拉锁拉开,再自己重新费劲巴拉的、吃力的拉上。这个时候,如果着急出门,又不理解孩子行为产生的原因,就会产生冲突。
第三、家长还应该了解孩子的智力发展阶段。皮亚杰把儿童从出生到15岁智力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2 岁),儿童的智力仅限于感知运动,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智力的进步体现在从反射行为向信号功能过渡。
(2)前运算阶段(2~7 岁),儿童的思维已表现出符号性特点,他们能够通过表象和言语来表征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但其思维仍是直觉性的、非逻辑性的,而且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征。
(3)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儿童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性。这个阶段儿童智力发展的最大收获是达到了思维上的守恒性。
(4)形式运算阶段(11、12~15、16 岁),儿童总体的思维特点是:能够提出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能在头脑中设想出许多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与他们自身的经验无关。皮亚杰认为,在经过前述这四个连续发展的阶段后,儿童的智力就基本达到了成熟。
了解了儿童的智力发展阶段,就会明白,我们成人的思维和孩子的思维是不同的。我记得哥俩小时候玩捉迷藏游戏,老大藏在门后边被老二找到了,轮到老二时,老二也是藏在门后面,又轮到老大时,老大还是藏在门后面。有一次,老大要藏在我屋里,我一看他就只藏在椅子后面,然后用手捂住自己眼睛,然后说:我藏好了。他以为他自己看不见别人,别人就看不见他。还有一次,我帮老二藏了一地方,很隐秘,老大肯定找不到,我很期待老大找不到老二的样子,老大进来之后看了一圈没找到,然后问我:妈妈,弟弟藏哪了?我刚想说:你自己找呀。老二从隐藏出站起来大声得说:我在这儿。然后哥俩乐得哈哈大笑,这样幼稚的游戏他俩能玩一天。还有一次,老二把老大的一个玩具藏起来了,老大问他:“是不是你把我的玩具藏起来了?”老二说:“不是我”。然后老大到处找,老二在旁边笑着看,然后说:哥哥,你去妈妈床上枕头底边找。这么快就暴露自己行为的话,老大竟然对老二说:“谢谢!”。所以孩子无法像大人那样思考,他们在做某样很危险的事情时,可能并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结果,对大人来说非常简单的算术题,孩子可能觉得就是不明白,如果大人因为孩子的幼稚行为而大发雷霆,是多么的没有必要。
当家长明白孩子的身体发育水平、生命发展阶段和智力发展阶段后,就会明白其实孩子很多看似让人生气,让人发狂的行为,只是因为他是孩子,就会减少很多和孩子之间不必要的冲突和矛盾。
家长在和孩子相处时一定要时刻记住的就是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意味着把孩子看作孩子,而不是将孩子看作不完善的成人。尊重孩子意味着我们要尽可能多地给孩子选择,不强迫操控他们。尊重孩子意味着我们要帮助他们学习有效的行为并理解原因。我们尊重孩子就是帮助孩子尊重自己。
(与有孩子的朋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