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观《一个都不能少》有感

老师,想尽己所能将自己平生所学付与学生。

学生,想尽己所能将自己能学到的东西都学会。

老师尽心尽力的教,学生尽心尽力的学。这是我们从有教育开始就想要达到的理想状态。可理想终归也只能是理想,与现实终究还是有差距的。

老师,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很多事只能草草应付。

学生,有心无力,所以很多时候只求尽早完成任务。

这是现在师生们在教与学中所呈现的真实的状态。这也就应了我们常说的那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一个都不能少》这部电影中,我们看到是一个没有受过专业教育培训的老师——魏敏芝。她只是一个十三岁的孩子,一个比坐在教室里的孩子们多上了几年学的孩子,因此她并不懂得如何上课,也不知道如何管教学生,更不明白如何将自己仅有的知识传授给那些坐着听课的孩子们。因为自己文化和年龄的限制,她的课堂永远很闹腾。对于教学,她所能做的就是负责将课文抄写在黑板上,却不会给学生们讲解这篇文章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其次,因为年龄的缘故,学生们并没有将其当做自己的老师,所以与其说是老师带着学生们学习,倒不如说是一个姐姐带着弟弟妹妹们玩。所以,老师没办法也不可能好好教学,学生更是没有心思好好学习。对于生活在穷乡僻壤的孩子们来说,学习似乎并没有什么用,知识也并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对于教育,他们并没有什么敬畏心。因为在他们的眼里,挣钱更加重要。钱,可以让他们的生活有所改善。而知识,不但不会让他们过得更好一点还会让他们花掉更多的钱。所以小男孩张慧科在家里人的授权之下私自去了城里打工,只是为了补贴家用。

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在我看来这并不是一句夸赞的话,更像是一句无奈的叹息。穷人家的孩子从会走路开始就懂得家里的不易,所以,在他们小小的年纪本该快乐玩耍的时间,却已经开始想如何给家里减轻负担,如何帮家里挣钱。他们是没有玩具没有娱乐的,甚至可以说他们是没有童年的。

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有一个快乐无忧的童年,可那也只能是我们的美好愿望。现实中真的会有一批孩子,他们的世界里只有山没有海。

生活的差距进而就会带来教育上的差距。

其实我很佩服那个老师,她真的很执着。为了那个“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她可以追着孩子满山跑,也可以一直追着车。虽然最后没有追上,可是看着她小小的不屈的身影,确实有些许感动。也可以为了找张慧科,在明知道是张慧科家人同意让他去城里打工的情况下也要想尽各种办法,尽一己之力把他找回来。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是找到了,可这期间她受的苦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去问,她也不会去说,她认定要做的事从来不会因为别人而改变,即使受到再大的阻碍也没想过要放弃。

不管这是一种执着还是一种执拗,如果孩子们可以理解她的话,那她身上的这个闪光点是可以影响孩子们一辈子。

近年来,虽然国家大力发展教育,让每个孩子都有学上,也尽量给每个学校配备最好的设备,也会引进更加优秀的教师团队,尽量把最好的都投入到基础教育上。可是有些事依旧无法解决,孩子上不起学可以免费,还可以提供补助,可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因为受家庭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非常单一,而农村教师能够教给他们的文化知识也是非常有限。而这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农村学校的教学设备。可有些东西是比这更重要的,多孩子们精神品质的培养。农村的孩子,缺的是良好的教学设备,而城里的孩子缺的却是素质的培养。

都说不能委屈孩子,要富养孩子,可这个富养到底该怎么养,在给他们良好的物质的情况下,再给他们足够的爱,让他们有足够开阔的眼界,有足够宽广的胸怀。

这是我们的一个美好愿望,虽然理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而我们是有能力让这些差距尽量缩小的。

让每一个孩子,都健康快乐的成长。希望有朝一日不再仅仅是一个理想而是成为现实。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前几天在少数派看了一篇「装了啥」,里面出现了惹人注意的一个图标:红色 Finder,文后许多读者求分享,作者 24...
    App4us阅读 7,433评论 1 4
  • 锦溪的美丽 是一种情怀 摇曳在倒影里 绰约在岁月中 我在这里 你,会来吗?
    土豆妈咪阅读 378评论 2 2
  • 介绍下Iterator接口: Interator循环,三个方法的使用 Set 增强的for循环 Set是不能重复的...
    SheBang_阅读 243评论 0 0
  • “本书作者是泰勒·本-沙哈尔,他主讲的关于幸福的课程,在哈佛大学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轰动,被誉为「最受欢迎的讲师之一」...
    瑜头阅读 179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