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这是一首日本歌曲的名字,歌手是中岛美嘉。
虽然听不懂日语,但我在微博上看到这首歌的现场版本时,却能感受到她的绝望、伤痛。音乐无国界,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听这首歌的时候,我38岁,正是中年油腻的阶段。
1
我在一家民企工作,同事于叔就曾和我抱怨过,说自己这两年明显感觉精力不够,体力也差了,感觉身心疲累,歇不过来的那种。然后问我:“杰哥,你有没有这种感觉。”
我当然有,因为于叔只比我小一岁,他的抱怨绝对不是矫情,我半开玩笑地说:“要么辞职休息一阵子。”于叔说:“辞职干啥去呀,再说,都这么大了,哪还要你呀!”
这就是现在民企中年人的现状,不敢离职,否则出了门就没人要你。
17年8月,台风中一个52岁的男子想以一己之力撑住快要侧翻的小货车,结果被压身亡,这个车,是他一家挣钱的工具;
17年12月,中兴一个42岁的程序员被裁员后选择跳楼;
18年5月,外卖小哥为给白血病的儿子送药而遭退单,深夜街边痛哭……
类似的悲剧有许多,隔几天就会在微博冒出一个,这些人有两个共通的特征:民企、中年人。
他们一定想过,不如一了百了。
2
曾经,我也是体制内的一员,后来却选择离开,现在想来,真想抽自己耳光,尤其近几年,这种感觉更加强烈。
体制外的人最大的焦虑就是没有安全感,担心随时可能会失业。
体制内的人最大的痛苦是没有上升通道,担心永远都处在基层。
体制外的人担心的是眼前的饭碗,想着且行且珍惜;
体制内的人考虑的是未来的仕途,想着更上一层楼。
体制外的年轻人不能忍受老板骂自己,因为一挨骂,他就会想:我什么时候辞职呢。但是中年人可以忍,一挨骂,他就会害怕:我是不要被开除了?
体制内的人无论年轻大小都能忍的了领导的责骂,因为只要不违法,不犯大错,就可以安稳在这里干下去。
所以,体制外的中年人都是出气筒,质量保证,品质过硬,深受老板喜爱。
两种制度的工作环境,形成了两个不同层面的追求。
3
每一个中年人都有自己的压力,即使他看起来光鲜照人,也只是把压力藏在了光鲜的背后。
蔡康永采访成龙,问他拍电影辛苦不辛苦,成龙对着镜头一下子哭了十五分钟停不下来;朴树在一次演出中忽然崩溃,哭了半首歌。
姜文就曾说过:“中年是个卖笑的年龄,既要讨得老人的欢心,也要做好儿女的榜样,还要时刻关注老婆的脸色,不停迎合上司的心思。”
连这些事业有成的人尚且如此,你我之辈又如何幸免。
张爱玲在《半生缘》里写道:“人到中年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这就是原因。
4
压力总是无可避免,相信许多人也许真的想过要一了百了,但绝大多数只是想一想,毕竟下不了勇气,既不敢死,又不想活。
可我们终究还是要活着,看似一个结,但总有破解之法。
适时发泄
动画片《怪物公司》描绘的场景真好,只要尖叫就可以发电,这样我们就能发泄省钱两不误。但电影不是现实,所以,找个没人的地方,尖叫也好,大哭也罢,一通暴风骤雨之后,心情自然会好些。
保持前进
体制外人员最怕裁员,裁员是因为有人替代了你,或者你的岗位已经没有用了,所以,你要想办法让自己成为岗位上无可替代的,如果公司开了你,会影响公司正常运营,这样你的地位会很稳。
搞好团结
和同事关系融洽非常重要,有时候老板会顾及到你在同事中的影响力而饶你不死。当然,也不要让自己的影响力大到让老板忌惮,更不要为了团结同事而拉帮结派,否则你会死的更快。
5
知乎上有个问题:“为什么那么多男人开车回家,到了楼下还要在车里坐好久?”
有人回答:
因为那是一个分界点。
在车上,一个人静一静,抽根烟,发会呆,这个躯体属于自己;但推开车门,你就是柴米油盐,是父亲、是儿子、是老公,唯独不是你自己。
我们把真实的自己藏在车里;打开车门出去,哪怕是哭着爬着,也只能把被人寄予厚望的身份扮演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