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推进的背景下,教育面临从“知识本位”向“素养导向”转型的关键期,“如何让核心素养在乡村语文课堂落地生根”是语文教学提优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通过上一学期的教学实践,鄙人将自己的提优策略概括为:教师——以课标为舵,精准教学;学生——根系生活,自主生长。
一、以课标为舵,精准教学
(一)研读课标
以《鲁滨逊漂流记》为例:锚定语文核心要素的“四维挖掘”(实际只挖掘了三维)。
1.语言建构:圈画“削制木桩”“烘焙麦粒”等动词群,体会细节描写的力量,后期用到作文中;
2.思维进阶:创设辩论情境——“现代人荒野求生能否复制鲁滨逊经验”,借费曼学习法(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核心思想是通过自己的语言解释和表达复杂概念来检验和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用辩证思维解构文本;
3.审美创造:借鉴“好处坏处对照表”,指导学生制作《读书失利分析图》,让语文工具助力现实问题解决,激发读书的内驱力。
如此,每节课备课时都用心研究,努力将课标理念转化为可触可感的语文实践活动,让核心素养在语文课堂落地生根,提优就成了实际行动。
(二)三讲三不讲
以《腊八粥》为例:打造精准化教学
精准讲透三点:
1.讲清易错点:针对“孥孥”等方言词,结合配套练习第四课上的“方言采风”活动,让学生收集本地称呼(如临泽方言称女童为“丫头”),理解语言的地域性;
2. 讲透思维盲区:通过思维导图,揭示“详写等粥略写喝粥”的叙事密码,后期用到作文中;
3. 讲活文化基因:将沈从文的“粥香”与本地“祭灶糖瓜”等习俗链接,引导学生从身边挖掘风土习俗、文化遗产;
智慧留白三处:
1. 生字通过预习检测,由组长督促落实,智慧放手,“兵教兵”,构建自主学习的“能量交换场”;
2. “人物对话特点”通过小组分角色朗读、合作学习自主领悟;
3. 民俗变迁这类讲了也不懂的内容课堂中不涉及,优生自己查阅资料,培养探究意识。
下放讲授权、评价权,构建“教-学-评”能量场,让优生收获成就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让学习自然生发。
二、根系生活,自主生长
(一)作文常态化
以“家乡的习俗”为例:构建生活化写作的“三级素材库”
1.素材采集:组织学生利用周末进行民风民俗采访收集实践活动,从身边积累素材(元宵节舞龙、二月二龙抬头、香姑寺庙会等);
2.方法渗透:借鉴《腊八粥》详略的安排、开头对美食的描写;《北京的春节》中“面人郎捏孙悟空”的细节描写法等以课文为范本,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依,并进行片段作文的实战演练。
3.评价革新: 搭好梯子的自我评价、互相学习帮助的互评(尤其是让优生组成“啄木鸟小队”,为作文把脉问诊)、展示交流风采剔除共性错误的教师评价,三位一体,提高写作能力。
(二)阅读立体化
以“快乐读书吧”《骑鹅旅行记》为例:阅读的进阶设计
1.任务驱动:填写阅读记录卡,绘制人物关系图谱,画出心路历程图,绘制“尼尔斯地图”,要求标注地理坐标与成长事件,制作读书小报、写读后感,分享读书心得等。
2.方法赋能:教授阅读策略、“三色批注法”(红色疑问/黑色感悟/蓝色联想),思维导图法等;
3.成果孵化: 读书分享会,为优生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后期还打算举办“跟着尼尔斯游中国”创意展,有学生制作“张掖丹霞版羽毛书签”,将文本与现实景观创造性联结。
(三)智慧赋能:构建学习共同体
1.分层自治:设立学习小组,按农事节气划分责任田(预习田、复习田、拓展田),小组自主认领管理;
2.兵教兵机制
3.生态评价: 分小组建立“成长记录评比表”,用正字标注进步,让成长可视化。
当我们在课文中听见溪水的叮咚,在作文里闻到泥土的芬芳,让讲授与探究共生,语文课堂不再是知识的“中转站”,而成为能力发展、文化传承的“反应堆”,那些在香古寺檐角收集的晨光,在《骑鹅旅行记》书页间惊起的思绪,终将在孩子们生命中长成一片蓊郁的精神绿洲。这,便是教育最美的“优秀率”——让每颗种子都在属于自己的土壤里,长成独一无二的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