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假期整理拖欠出版社已久的书稿《致新教师》,从邮件中翻出2011年我获评江苏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后,王晴博士受市教育局委派,对我的一个访谈。犹记我当时正利用暑假与家人在云南旅游,在风景如画的丽江,在大巴上,在宾馆里,我用手机写下这些文字作为回答。那次访谈对象应该不止一个,很想看到其他人的回答。或者说,很希望其他特级教师的回答也让年轻教师看到。】
1. 您从事教学工作多久了?您走上工作岗位前在什么性质的学校读书?主修什么专业?请您简要述说一下自己的从教经历。
答:我1990年工作,至今已有23个年头,其中学校工作13年,教科院(原教研室)工作10年。走上工作岗位前在苏州师专(后改为常熟高专)读书,中文系毕业。20岁走上工作岗位,先是在中学母校、农村中学张家港市凤凰中学任教,教过初中、高中、职高,1996年被调至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任教,2001至2003年在江苏翔宇教育集团工作,2003年由市人事局以“人才引进”形式调入苏州市教科院工作。
2. 您为什么会选择教师作为职业呢?是否有一些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影响了您?是什么?
答:那时候师范类是提前录取,因为志愿服从,所以“被迫”走上了教师岗位。但我的小学老师车正平、谢金良,中学老师王亚萍、钱大伟对我今后的教育生涯是有影响的,他们都是认真负责的老师。尤其是我哥哥姐姐的语文教师吕大安对我一生影响最大,我清晰地记得,我哥哥写了篇名为“分田”的作文(小说),用了半本作文本,吕老师的评语,写了剩下的半本,直至封底。
3. 反思多年教育生涯,您坚守教育工作的最大动力是什么?从教育工作中您获得了什么?
答:最大动力一方面来自学生,当学生以优异成绩走出校门,发自内心感激、崇拜我的时候,我获得了努力前行的动力;另一方面来自自身专业成长,当我成为张家港市最年轻的学科带头人、首届名教师,31岁被双破一拔评聘为中学高级教师的时候,我觉得我一生都得直前。教育工作中获得很多,比如学生及家长的肯定、自身的不断进步与完善。
4. 您认为您从刚入职的新任教师到现在的教育家型教师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重要的阶段?如何体现的?您为什么这样认为?
答:我认为主要经历两次成长。第一次成长方式主要是模仿;在第二次成长中,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及效果这一环节不可或缺。第一次成长主要靠经验的积累;第二次成长主要靠“用理论”来反思自己的经验。第一次成长主要表现在行为方式的变化;第二次成长更重要的是看问题的立场方法的重大变化。第一次成长很多是自然开始的,第二次成长则有很多是受到较大挫折后开始的,或者是在受到外力的强力推动后开始的。第一次成长所依靠的外部支持主要是同伴的示范;第二次成长所依靠的外部支持则主要是专家的指导。有很多老师(或者说绝大多数老师)进入不了第二次发展状态,他们在完成第一次发展后就就进入了职业发展的高原期,再没 有进步,甚至会以为职业懈怠而退步。现在亟需内外力并举,来帮助教师完成二次成长。比如,可在各校开展三个层级的“导师工程”。层级一:三年以下教龄新任教师拜师学艺的“青蓝工程”,学校内部开展,建立学习台帐机制。层级二:校内名师、学科带头人带徒骨干教师的“登高工程”,学校内部或合作学校内开展,建立课题研究机制。层级三:省内外、全国名师带徒我市名师、学科带头人的“脱颖工程”,全市范围内开展,尝试建立专家访学机制。
5. 您现在对教育是如何理解的?您的教育理念是什么样的?是否和最初一致?如果不一致是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是什么因素导致您这样的转变的?
答:对于学生来说,教育是一种唤醒,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是其内在生命感与创造力的唤醒。对于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教师一生不一定要干成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它应当如百合,展开是一朵花,凝集成一枚果;它应当如星辰,远望像一盏灯,近看是一团火。教师应当在教育中享受生命,和学生一起成长,采摘到一路的幸福体验。 对教育的看法原先和现在是有差别的,原先只追求做个最好的语文老师,后来发现,最好的语文老师是用语文来教学生的老师,而不仅仅是教学生语文的老师。导致这一变化的因素一方面来自于阅读,尤其是对苏霍姆林斯基的阅读;另一方面是在教育教学的实际中经历的人事、接触的案例,如《一堂课能不能挽救一个学生的生命》(发表于《教师博览》,可网搜)。
6. 在学科知识方面,您大概经历怎么样一个发展过程?您会进行专门的学习吗?会在什么情况下进行?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扩展您的学科知识?或是哪些因素促进了您在学科知识方面的拓展?在此方面您又有什么样的建议给年轻老师?您有遇到过学科知识发展的瓶颈吗?如果有请简单谈一下您是如何应对的?
答:对于师专毕业生来说,学科知识的掌握是很薄弱的,所幸我后来参加了本科函授、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但就是这样,还是觉得不够的,就拿我们语文学科来说,老师们还在用一些旧的知识讲解散文,讲解小说,岂不知散文阅读和小说阅读的知识体系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的甚至是颠覆式的。因此,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不应放弃任何包括学历进修在内的专业学习机会,要看专业杂志、看专业书籍、听专家报告。要以各种方式"与大学教师为友"。
7. 从学科教学知识来看,您认为您又经历怎么样的一个发展过程?通常会以怎样的方式来改进或是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此方面您有什么好的提议给年轻老师?请结合您自身的例子阐述。您在教学法方面有遇到过瓶颈吗?如果有请简单谈一下您是如何应对的?您认为哪些因素在影响着您在教学法方面的改变?
答:笼统一点回答,最重要的是:"教"与"学"的变革。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论的根本问题,如何科学地认识这个问题,是整个教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但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常常出现片面性或绝对化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也常常出现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现象。伴随着课改,我对于“教”与“学”关系的认识逐步明晰,并在实践中接受并验证了诸如“少教多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合一”“教学相长”等改革性话语。当下,我主张以人的个体生命为本位,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确定教育的目标并实施教育。我希望从知识的人本化和学习的人本化出发,引导学生发展个性,舒展自我,在教育中将人提高到“人”的高度,最终把人“还原”为“人”,达到人的“自我实现”。我努力从内在学习、意义学习和自发学习出发,实践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的过程,力求让学生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尝试同质分组;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自我评价。我的体会是:在教学模式的构建上,应把着眼点放在“学”的研究和指导上,而不是“教”的研究和提升上。
8. 学生方面,您所理解的学生特点或是发展特点是什么样的?这跟您先前阶段的看法有何改变?您觉得您在对待学生的方式和态度上经历怎样的过程?您在课上跟学生是如何交流互动的?课余又是怎样的一种关系?这跟您之前阶段的认识与行动有何不同?是哪些重要的人或事让您产生了这样的变化?
答:我在从教的时候,学生们都叫我"老袁"。我满意于“老袁”这个称呼(我退休了想必会叫我袁老,呵呵)。“没大没小”?一个“老”字,不是分明有大小吗?“师道尊严”?我可一直努力在做能够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对付大量信息的向导或顾问;甚至进一步,成为学生中的“一个”,参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征得大家的赞同;而不是自作权威,高高在上,成为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学习化时代的来临呼唤传统师生关系的变革;教育在本质上不应当再是塑造,再是管理,再是控制;而应当是交流,是互动,是引导。《爱心与教育》的作者李镇西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实现着一个朴素的愿望:让所教的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幸运感,让他们感到,在这个班上的日子是自己生命中最值得骄傲,也是最值得怀念的一段时光。这同样也是我追求。我这个师生观倒是一开始就这么形成的,缘于我的小学、中学老师也是这样的老师。
9. 从您的实践经历来看,您觉得教育原理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学生方面的知识在您的教学过程中分别充当怎样的角色?如果要排序的话,您会怎么排?您认为是什么样的原因让您有这样一种理解?除了这些知识之外,您认为哪些方面的知识还比较重要?
答:从我的实践经历来看,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让我完成了第一次成长,由一名职初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而教育原理知识、学生方面的知识让我走出成长高原期,进入二次成长,走向新的教育境界,比如佐滕学的协同学习、鲍里奇的有效教学,都对我具有专业引领,让我学会用理论来反思自己的实践。除了这些知识之外,我认为教育教学管理知识也比较重要。
10. 请您大致谈一下您所承担过的科研课题的类型、内容、成果,以及您从事科研课题的基本过程是什么样的?您是如何看待中小学教师承担科研项目的现象?您觉得它在您的专业发展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哪些因素影响着您的科研活动开展?在这个过程中您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您又是如何应对解决的?
答:首先是参与过国家级课题《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它使我接触和认识了一批教育的理想主义者,燃烧着热情,在寻找不到教育的理想家园的情况下,试图用"六大行动"亲手打造它。其次是主持省级青年专项课题《网络环境下的专题式语文学习》,历时10年,发表了一批论文,出版了教材和论著,对我的教学和教研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认为教育科研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它是教师促进教师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的助推器。教师科研活动开展的最大障碍是形式主义。
11. 请您大致再谈一下您接受的教师培训有哪些?可以从时间或是频率、内容、形式等方面来谈。在所接受这些培训当中,您如何看待教师在职培训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您认为哪种培训方式对促进专业发展更为有效?为什么这么认为?您如何看待当前对教师的培训方式及培训内容,如有一些弊端,应如何避免与应对?
答:我接受过的培训主要是学历进修、专家报告、自读书刊。我认为“教师发展”应当建立在“我为你搭梯子,你要去登高楼”的理念上。也就是说,是“为教师谋福利”(企业界有云:“培训是最好的福利”)。道理很简单:教师专业化程度越高,饭碗捧得越牢,饭碗变得越值钱。我认为“教师培训”必须与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紧密结合起来。校本教研作为以新课程为导向,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理论和专职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为催化剂的教研方式,应当是“教师培训”的主阵地。我认为“教师培训”在行政推动上不能一刀切。教师是个体性的,教师发展也就必然是个性化的、人性化的。培训应当有更多的人性化考虑。我们现在搞了多年的8月中旬的暑期新课程培训,在时间的安排上,就还可以更加人性化考虑一点。据我了解,外地教师或者就是硬着头皮请假,或者就是赶来培训一天然后再回老家。本地老师也有被这一天培训打乱了暑期计划的。既然只有一天,为什么就不能后移几天,放到学校开学班之前,和校本培训衔接起来呢?要知道,原来之所以安排在中旬,大概是因为高中本来暑期下旬是可以补几天课的。现在既然不会再补,那么,时间的调整是应该的。在内容的安排上,我想也可以采用菜单式培训,让教师有选择的余地。人性化的设计,才能真正使教师的自主学习、课题讨论、案例分析、研读反思、教师培训等有所结合。
12. 就您的工作经验来看,您觉得校长的领导方式主要有哪些?不同的领导方式是否对您的专业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具体是如何影响的?您会更偏好哪一种领导方式?为什么这样觉得?
答:校长领导方式有以下几种:看门房、看课堂、看胸膛。看门房不如看课堂,看课堂不如看胸膛。校长把教师教育的幸福体验、成功体验激发出来,是最好的领导。我在从教的时候,校长说:你要登多高的楼,我就给你搭多长的梯。因此,能给教师搭梯子的校长,是受教师欢迎的校长,也是领导方式对路的校长。
13. 您通常是如何与学校同事交流或互动的?包括互动的类型、频率、程度如何?在您专业发展过程当中,前辈教师和后辈教师分别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您认为同侪关系会对您个人的专业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为什么这样觉得?您认为什么样的同事关系氛围更有助于个人的专业发展?为什么这样认为?
答:在第一次成长阶段,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很重要,师徒结对很重要,与同事的交流与互动,主要以这几种形式完成。在第二次成长阶段,与同事的交流与互动会有选择,往往选择志同道合的同事进行合作。在一个学校、一个教研组,呈梯队、爱读书、常聚议的同事氛围有利于教师成长。
13.请您谈一谈您所经历的教师评价制度大致的发展过程是什么样的?您觉得不同的教师评价制度对您的专业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您认为哪种评价方式更有助于您的专业发展?您觉得教师评价标准还有哪些方便亟需改进?
答:最阻滞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是论资排辈。我认为应将学生评价、家长评价、同事评价、自我评价综合为对教师的客观评价。
14.您认为怎样的学校管理方式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从学校角度来说,您认为应该怎么做才能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答:事业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调动教师专业发展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途径之一,就是与事业与待遇挂钩,形成制度。
15.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您是否有过倦怠?是在什么时期?是什么导致的?您又是如何克服的?您有没有想过转到别的学校工作或是从事别的工作?为什么?
答:有过。当所取得的成绩不被领导重视与肯定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