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当新时代群众需求从“物质满足”向“品质追求”升级,广大基层党组织与党员干部作为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唯有以“枝叶关情”的服务自觉,构建精准化、精细化、精准化的服务体系,方能在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传递党的温度。
以“组织赋能”破局,锻造穿透壁垒的服务运行机制。基层服务的核心在于打破“供给本位”思维,建立“群众需求—服务供给—效果评价”的闭环逻辑。党员干部要主动下沉一线,通过常态化走访调研、数字化民情采集等方式,将分散的群众诉求转化为可量化的服务清单。在理念层面,需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判”,通过建立民生需求数据库,对高频事项、季节性问题进行趋势分析,提前布局服务资源;二是从“单一供给”” 转向“场景化设计”,将碎片化需求整合为复合型服务方案,针对现有矛盾解决适老化设施、停车充电等关联问题;从“行政思维”转向“用户思维”,以群众体验为导向优化服务流程,把政策语言转化为群众能感知的生活语言,让服务供给与民生期待同频共振。
以“组织赋能”破局,锻造穿透壁垒的服务运行机制。破解基层服务“最后一米”梗阻,关键在于打破行政壁垒,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动员体系。要推动党组织向网格、楼栋等治理微单元延伸,建立“支部建在网格上、党员沉到楼栋里”的嵌入机制,使党员干部以既作为行政力量协调资源,又以居民身份融入生活场景。在机制建设上,要强化三项能力:一是跨部门协同能力,通过建立党建联席会议、民生项目共商等制度,推动条线资源在基层集成聚合;二是矛盾化解能力,运用“一线工作法”,在群众家门口搭建协商平台,将“上访”变为“下访”,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三是应急响应能力,完善党员干部包联责任体系,形成“党组织吹哨、党员报到”的快速反应机制,确保服务触达每个治理细胞。
以“多元共治”破界,激活协同发力的服务生态格局。新时代基层服务的复杂性,要求突破“党员干部单打独斗”的传统模式,构建“党组织引领、多元主体协同”的生态系统。党组织要发挥“黏合剂”作用,将业委会、社会组织、辖区企业等力量纳入治理体系,形成“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的治理共同体。在实践中要把握三个维度:一是培育社会力量,通过党员带头示范,引导居民中的专业人才、热心群众参与志愿服务,将“个体奉献”转化为“集体行动”;二是整合市场资源,通过“党建+物业”“党建+公益”等模式,撬动企业人力、资金等要素投入民生服务;三是创新数字赋能,搭建智慧治理平台,借助大数据分析民生痛点,推动服务供给向“精准画像”转变,使治理效能随着技术迭代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