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兵家与兵法,首先要解释一下法术,这个法术可不是道士或者是修仙的那种捉鬼拿妖的手段。
法,是思想;术,是具体的手段。所以不得不感慨下神州文字的多意性,这思想家,如果用法家称呼就错了。
不知道孙子兵法的这四个字的神州人很少,但是具体内容,能够详细研究的也不算多,这《孙子兵法》这本书,其实就是一种兵家的思想,而不是具体的兵法技术。
十三篇兵法,讲得都是用兵的大势,从用兵要慎重到用间,没有具体说怎么办。举个例子就明白了,比如说,一个人想致富,这只是想法,而一大早去批发市场进货,然后去卖,这就是具体的术、手段。
神州历史上出现的兵法书,早期很多都是这种注重于“法”的书籍,如齐国的《司马法》说:战之道,既作其气,因发其政。《孙子兵法》说: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将激发兵卒士气作为开战前必做的事。
而真正把术写进兵法书里面的也不是没有,春秋时期已不可考,我所了解的最早的兵法书就是《蒙恬》,这是秦朝的兵法,书中具体说明了从选兵到练兵,从行军到下寨,从旗鼓到号令种种,当然必不可少的还有一军的人数,这些约武分级的进阶制度。
《黄石兵法》传说是黄石公传授出来的一种兵法书,说是上卷给了张良,下卷给了韩信,关于这种传说,还有一个流传千古的小故事,说的是张良给黄石公捡鞋子,然后约定次日早相会学兵法的事。
可这故事一想就不对,纯属后人的胡编乱造,稍微了解一点战国时期阶级制度的就明白了。
到了汉代有一本书不能不提,那就是《淮南子》,这本书我看到的版本是“鸿列”一书,这是一本百科全书,也是我知道的最早的一本百科全书,当然不能和后来的四库全书相比。
据说这本书是淮南王找人编篡的,我大略看过,从书中涉及到的内容来说,这肯定是官方编辑的,肯定不是一个或者几个人能完成的事情。
《淮南鸿列》这本书里,非常详细地总结了汉代的军事理论和制度,从编武成军到教习制度,从行军扎寨到交战鼓号,一一列举。
不说其他,单说这涉及到的兵法部分,只说了所以然,没说何故,所以这书是培养基本军官用的。
这时候,“一个杰出的军事将领不是看书看会的”,纸上谈兵一下子就冒了出来,这个道理不说不明、不点不透,好的将领都是“打”出来的,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臆想,碰到了血火烂泥、尸屎断臂还能那么从容吗?
一部三国害了多少人啊!
历史到了唐,经历了多番大战后,府兵制度是唐朝武力强横的原因,说白了也就是现在有些国家的强制性义务兵制度,用一句话解释:入则为民、出则为兵。
唐宋是一个文化最自信的时期,这个阶段出现了数不清的兵法书籍,以李世民手下的大将为名的伪托书籍就有很多,李靖、虬髯客和红线女的神州三剑客传说也是涉及到了一本书,“盗书”说的是盗“魏公子兵法”,这个魏公子说是魏无忌,其实是瞎扯。
李靖是一个基层军官,行军打仗有军中传授,至于一直能打赢,那是因为打的多了,打败的仗被“和谐”掉了,也就是春秋笔法去了。
宋朝有一本传说中的书叫“武穆遗书”,说是岳飞写的,这书考古学家还发掘出来了,这令我惊讶莫名,因为岳飞也是从一个基层军官干出来的将领,说行军打仗那是行家里手,说他写书,这有些不可思议,因为宋朝是一个士大夫的年代。
狄青、这位有史可查的军神,手下有个非常优秀的军官叫焦用,就是被一个文官韩琦派几个差人抓住就杀了,狄青去求情,还被羞辱了一通,
狄青向韩琦求情,说焦用有军功,是好男儿。韩琦说:“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此岂得为好儿耶!”言下之意是说高中状元在东华门外唱名的才是好男儿,宋朝有中了进士之后在东华门唱名的规矩。随后韩琦当着狄青的面杀了焦用,狄青当时就吓傻了。这件事记载于北宋名臣王铚编写的《默记》,这事情的真假先且不论,但是宋朝是以文治武的,这和明朝一个样。
说到明朝,有本书叫“戚继光兵法”,其实这书也是瞎扯出来的,明朝流传最广,用的最多的一本兵书是《武经总要》,这书也是朝廷编篡的,总结的非常全面详细。
至于其他的如《百战奇略》、《兵法心要》 、《续武经总要》、《孙子书校解引类》 、《江南经略》、《海防图论》、《筹海图编》、 戚继光 《纪效新书》 《练兵实纪》 《登坛必究》等等,这一大堆的书籍都是文化繁荣的象征,因为明朝时候文化传播已经是全国人民喜读书了。
这和当时的政治制度有关系,秀才就免税的制度让大家不读书不行,我不由想起了“公务员”这个词。
这个时期的一大批小说也写了这种故事,一直到我大清,范进中举最搞笑。
清末,兵法书到了现代,不得不提“武备学堂”,袁世凯小站练兵,请“洋”教官来传授现代战法,开启了现代兵法书的起源。一直到了黄埔军校时期,都有现代兵法传授。
具体的就不说了……
兵法分战术和战略两种,一个是指导思想,一个是具体做法,没有指导思想,成不了战略家,没有具体做法,一场仗也打不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