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读到色难,虽然现在的自己相比以前有很大改变,但是有的时候还是会忍不住不耐烦,这年头努力让父母吃好、住好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孝顺了吧,其实不然……,
父亲问儿子飞艇的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就是有一个父亲有一天问他的儿子说那是什么,儿子说那是飞艇,父亲接连问了三遍,那儿子就不耐烦了,过了一会儿父亲说你知道吗你小时问我那是什么,我说是一朵花,说了七遍)。对比起来父母爱孩子真的是没有任何条件的,我最近就在深刻反省自己身上这些方面的问题。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北之言。
《鞭打芦花》的故事,闵子骞是跟着父亲和后妈及三个弟弟一起生活,他的后妈给他的棉袄就是用芦花做的,看起来鼓鼓囊囊的确不保暖,他的爸爸让他去套马车,因为手冻得发抖嘛就紧倒套不好,他爸爸一气之下就一鞭子下去,衣服打破了散出来的全是芦花,他爸爸气得够呛就说我要休了这个女人,然后这时候闵子骞拉着爸爸的衣袖说不要啊,他爸就问为什么呢,他说了一句名言: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还有三个弟弟呢,妈妈在就我一个人受冻,妈妈走了这三个弟弟可跟着受苦了,更何况还有你需要照顾呢。后来说大孝子闵子骞就是这样来的,这里樊登老师解说的就是闵子骞他的思维角度跟别人不一样,这个思维角度就是格局的问题,就是尺度的问题,假如一个人把自己的格局和尺度全部都定义在我,我评判这个世界上的人好不好,有没有价值,就是看他们对我好不好,如果闵子骞这样想的话他一定会让他的爸爸把后妈休掉,因为你对我不好,但是闵子骞他看问题的角度是整个家庭,出于对整个家庭的考虑那还有三个弟弟还有爸爸他们都需要这个后妈的照顾呢,他愿意做这样的承担,这就是格局和尺度,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放大一点,做什么事情都替身边人考虑那是不是整个环境都要和谐很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