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往常一样晚上下班回到家,脱鞋开门,客厅中央的茶几上放着一份A4纸,那是儿子学校制定的暑期“每日行善”记录表,和记录表订在一起还有一张余荫山房景区的门票,当地教育部门与景区联合举办的中小学生征文绘画大赛。
余荫山房又名余荫园,是广东省四大名园之一,座落在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名园建于清代同治六年,名园的主人叫邬彬,是当时一名举人,邬彬家族世代务农,在他十九岁那年为了改造爷爷留下的私人花园开始修建余荫园,之后邬家三代同举,名园在当时的书香家庭中精致典雅,气宇轩昂,乃至今日是广东四大名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有着岭南特色的古典园林
在名园的北门牌坊,7岁的儿子拿着学校发放的门票问里面坐着的一名年轻男售票员,需不需要把副券给撕下来,售票员没有回答,我指引着说在门口有检票的工作的人员,随后儿子飞箭似的跑了进去,我在身后追了进去,这是他第二次来,我也是第二次来,只不过我们爷俩这次同行罢了,穿过漾春轩的门庭,便可清晰的听见不知道从那个方向传来一阵悠扬的笛声,一听便知是贝加尔湖畔,从名园的布局上看,我们所在的位置应该是后院。
我是一个文化水平不高的人,对古典园林的格局一窍不通,只是给我的感觉彷如闯入了古人的大宅院之中,悠闲的老鸭在小湖水面觅食,在湖的另一处从假山倾泻而下一道瀑布像挂在半空的屏障,在假山下面隐藏着方便的洗手间,不得不说这正是古代的能工巧匠对建筑的智慧,他们把污秽阴暗加以隐藏,把明亮的牌坊修建的愈加明亮。
从漾春轩有两道木制堤栏一直延伸到瑞景楼,在堤栏中间的是走廊,我仿佛看到阳春三月里的绵绵淫雨,在蜿蜒的走廊前面像是垂悬的珠帘,女人们在这里听风听雨,谈笑风生。又仿佛看到邬氏家族的子子孙孙在这些遮阳避雨的走廊追逐打闹,大人们在身后叮咛道:慢一点!慢一点……
儿子天性好动的和我捉起了迷藏,我叮嘱道,别乱跑,别乱跑,我跟在身后来到了文昌飞阁,这是座三层建筑,每一层都供奉着不同的神明,我跨过首层的门槛,在神明的前面摆放着几个供游客礼拜的跪垫,我放下手中相机,双膝跪了上去儿子看见后也学着我的行为跪了上去,此时看他的眼神和表情立马从刚才的好动变得沉静,有着如我一般的虔诚,不知是对神明的好奇还是天生敬畏。
通往善言邬公祠需要经过一间房屋,房间里摆放着几排凳子,在空无一人的凳子前面是一台不知疲倦的电视,它成天滚动播放着景区的画面,可它的观众只是前面那几排凳子。
穿过房间再穿过一条小巷便来到了善言邬公祠,我踏着碎碎的脚步走过偏门走了进去,我的目光落在了一道木制堤栏上,乌黑发亮的堤栏上半坐着一尊臀部,匀称而圆润,我顺着臀部往上看,一个穿着袒胸露背的金发模特,正机器般的对着前面的一堆人,摆弄着人堆中间那个摄影师安排的动作,照相机不断地闪着光,一组镜头过后,几个工作人员冲上去给外国模特更换需要拍摄的产品,人堆里一位拿着手机的中年妇女在不断打量着,应该是这些产品的主人吧,我特意的看了模特身后的背景,背景是东方古典园林的特色代表作格段窗花。我望着公祠中央,午后的阳光穿过天井投射在地面上,耀眼明亮,比起那部拍摄和园林没有一点共同语言的塑身衣产品的相机,相机的光是多么的昏暗,我想不出一位如此妖娆的金发女子怎么就和如此典雅的东方园林搭配在了一起,她们两者看起来是多么的突兀,重点是她们将会同时出现在那个中年妇女的产品上,经过电脑软件的雕琢打磨,然后放到各大电商交易平台上供顾客浏览购买。善言邬公祠的大门两侧,分别是尉迟恭和秦叔宝在兢业站岗,他们不会说话没有阻止这一切,我也不能说话没有阻止这一切,只是眼峥峥的看着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中国文物和一个二十出头的外国女子被搭配在他们的镜头里,此时我想应该有佩戴景区工作证的人员上前阻止这一切,然而在我离去的那一刻,他们还在没有毛病的摄取这一切,快门飞快的按着,闪光灯不知疲倦的闪着,更换产品的工作人员在外国模特的身上将产品娴熟得扒下又穿上,金发女子也像提线木偶般更换着被安排的姿势。
玲珑水榭和涴红跨绿桥廊是园林中的核心景点,在一百多年前,那些穿着中国古代旗袍的大家闺秀,在这里弹琴书画,她们有着东方女性的端庄优雅,窈窕的女子身在此处本身就是一道风景。在水榭的一旁是孔雀亭,一只偌大的孔雀被铁笼禁锢在三四平米不到的空间里,有没有人看见它开屏,如果没有那独具一身的美丽被禁锢也是亵渎,就像一位天生丽质的女子被关进了小屋,等待她的是一天天老去,和渐渐腐朽的容貌
园林的最南边是瑜园,1922年邬彬的第四代长孙邬仲瑜添置了这座年纪最轻的“瑜园”,他的子女曾住在这座园内,站在瑜园的阁楼可以将整个园林尽收眼底,一棵将近百年的树木,有一半的树枝已经伸到了院墙外。我曾经骑着一辆二手自行车来过这里,就坐在院墙外的石板凳上,注视过这里许久,如今我现在站在这阁楼,似乎也望到了那个风尘仆仆的自己还坐在那里,是什么把我带到了这里,又是什么让我步履缓缓的踩在这些古人曾经走过的路上。
园林的原南门就在瑜园的前面,这扇古老的大门经常紧闭,两个硕大的圆形门扣像一对耳环似的吊在高大的门叶上,院墙外是一条不宽的路,行人,车辆在这里汇成了喧闹,每个人都行色匆匆,极少的人会抬头看看这座吸引无数文人墨客远道而来的中国园林,他们的远方在哪里,或许他们只是为了吃饱。
在园林方圆几公里的土地上,深藏着两个不同的世界,在院墙内是完好保留着几代人的历史文明,在院墙外是深深的小巷藏着外来务工的小小居所。院墙内,慕名而来的游客花着18元买来的门票在庭院深深处饱读文明,院墙外,为生活劳顿的外来民工花着50元在深深小巷中解放身体。
三伏天,傍晚的阳光依旧耀眼,我在后花园抬头望向前方,修长的园林像一副美丽画卷在眼前铺展开来,崚角分明的屋宇在明亮的天空低下形成一道道剪影,完整的没有一点缺失,是怎样的一种文明在保护着这里的文明,是怎样的一种力量与一百多年的历史变迁抗衡,躲过战乱的炮火,躲过野蛮人的锄头,现如今风韵犹存的东方园林依然屹立不倒,完好存在。
想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我的家乡,我的家乡,你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