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ndroid开发过程中,Binder的身影无处无处不在,我们编写的程序都使用过Binder机制(例如startActivity的执行过程)但是请问你知道什么是Binder么?在开发过程中你察觉到它的存在了么?
什么是Binder
Biner翻译过来是“胶水“的意思,这个翻译分形象。Binder的主要工作就是淡化了进程边界,淡化了进程间通信的过程。要是想更好的理解Binder就必须从Linux进程谈起。
Linux进程
为了保护进程空间不被别的进程破坏或者干扰,Linux中的进程是相互独立的,也就是所谓的进程隔离。(而且一个进程的内存空间还被分为了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二者也是相互隔离的。这里不做探讨)所以在Linux中,进程与进程之间是相互隔离的,而且进程中的用户和内核空间也是隔离的。
也就是说为了安全和独立,一个进程是不能直接操作或者访问另外一个进程的内存空间的。他们之间既然是隔离的,在需要通信、协作的时候就需要使用进程间通信技术(即IPC,也称跨进程通信),我们都知道Android框架是建立在Linux之上的,当然也会面对进程间通讯的问题。
为什么使用Binder
在Linux系统中为了达到进程间通讯的目的,我们可以选用诸如管道、Socket等技术手段,那么为什么Android选用了Binder这种新型的IPC技术,放弃了原有成熟的技术呢?
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 性能角度
由于在移动设备诸如省电等性能的考虑,广泛地使用进程间通讯对于通信机制的性能有严格的要求,Binder相对于传统的Socket、管道方式更加高效。Bidner数据拷贝只需要一次,而管道、消息队列、Socket都需要2次,内存共享方式一次内存拷贝都不需要,但是实现起来难度高,复杂性大。
2.稳定性角度
传统的进程通信方式对于通信双方的身份并没有做出严格的验证,比如Socket通信ip地址是客户端手动填入,很容易进行伪造,而Binder机制从协议本身就支持对通信双方做身份校检,因而大大提升了安全性。
Binder机制
IPC机制简单描述
每个Android的进程,只能运行在自己进程所拥有的虚拟地址空间。对应一个4GB的虚拟地址空间,其中3GB是用户空间,1GB是内核空间,当然内核空间的大小是可以通过参数配置调整的。对于用户空间,不同进程之间彼此是不能共享的,而内核空间却是可共享的。Client进程向Server进程通信,恰恰是利用进程间可共享的内核内存空间来完成底层通信工作的,Client端与Server端进程往往采用ioctl等方法跟内核空间的驱动进行交互。
举例分析
首先我们看看我们的程序跨进程调用系统服务的简单示例,实现浮动窗口部分代码:
//获取WindowManager服务引用
WindowManager wm = (WindowManager)getSystemService(getApplication().WINDOW_SERVICE);
//布局参数layoutParams相关设置略...
View view=LayoutInflater.from(getApplication()).inflate(R.layout.float_layout, null);
//添加view
wm.addView(view, layoutParams);
系统服务都是运行在systemServer进程中,因此我们调用系统服务都是跨进程的调用。第2行代码中,得到的wm是WindowManager对象的引用,第6行调用WindowManager的addView函数,将触发远程调用,调用的是运行在systemServer进程中的WindowManager的addView函数。那么addView函数做了什么呢?我们继续看。
代码执行过程
假设你已经创建好服务端类MyService、客户端类MyClient。在客户端持有MyService的引用,并且调用了MyService的func函数,那么Android内部调用过程如下:
代码调用过程
看了这个图以后,相信你对你的代码在调用远程进程函数时有个全局的认识。这张图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客户端当前线程会被挂起!因此,如果远程进程是执行长时间的运算,请不要使用主线程去调用远程函数,以防止ANR。
Binder的C/S架构
上面一节我们对远程进程调用代码执行过程有个初步了解,在Android开发中,我们大量使用到了系统Service,比如媒体播放、各种传感器以及WindowManagerService等等等等(太多了~)。那么Android是怎么管理这些服务,并且让用户跨进程调用这些服务呢?首先我们看看调用系统服务的过程。在Android开机启动过程中,Android会初始化系统的各种Service,并将这些Service向ServiceManager注册(即让ServiceManager管理)。客户端想要得到具体的Service直接向ServiceManager要即可。客户端首先向ServiceManager查询得到具体的Service引用,然后通过这个引用向具体的服务端发送请求,服务端执行完成后就返回。
Binder驱动实现原理
服务端跨进程的类都要继承Binder类。我们所持有的Binder引用(即服务端的类引用)并不是实际真实的远程Binder对象,我们的引用在Binder驱动里还要做一次映射。也就是说,设备驱动根据我们的引用对象找到对应的远程进程。客户端要调用远程对象函数时,只需把数据写入到Parcel,在调用所持有的Binder引用的transact()函数,transact函数执行过程中会把参数、标识符(标记远程对象及其函数)等数据放入到Client的共享内存,Binder驱动从Client的共享内存中读取数据,根据这些数据找到对应的远程进程的共享内存,把数据拷贝到远程进程的共享内存中,并通知远程进程执行onTransact()函数,这个函数也是属于Binder类。远程进程Binder对象执行完成后,将得到的写入自己的共享内存中,Binder驱动再将远程进程的共享内存数据拷贝到客户端的共享内存,并唤醒客户端线程。
Binder机制运用
好了,现在对Binder机制已经理解了,我们再看看Android是怎么运用Binder的。再现前面代码:
//获取WindowManager服务引用
WindowManager wm = (WindowManager)getSystemService(getApplication().WINDOW_SERVICE);
//布局参数layoutParams相关设置略...
View view=LayoutInflater.from(getApplication()).inflate(R.layout.float_layout, null);
//添加view
wm.addView(view, layoutParams);
这段代码前面已经出现过。getSystemService(getApplication().WINDOW_SERVICE);函数内部原理就是向ServiceManager查询标识符为getApplication().WINDOW_SERVICE的远程对象的引用。即WindowManager对象的引用,这个引用的真正实现是WindowManager的某个代理。得到这个引用后,在调用addView时,真正的实现是在代理里面,代理把参数打包到Parcel对象中,然后调用transact函数(该函数继承自Binder),再触发Binder驱动的一系列调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