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读和凤鸣《经历——我的1957年》、杨显惠《定西孤儿院纪事》和史铁生《我与地坛》,最近趁出差乘车间隙,读了刘和平《大明王朝1566》,读书不止为消遣,更企图从故事中汲取智慧指引生活,所以尽管已文笔生疏,仍做一些记录,留下些许感想。
前两本书是关于苦难描写,时代导致的悲剧,人性和人命在时代的裹挟下挣扎,知识分子饱学之士一派天真又结局悲惨。灵活正派,大胆作为之人才能保全生命,成全声名,自私的人命保住了却丢了口碑名誉让人不耻,保守的人孑孑傲骨却丢了性命,只有及早醒悟顺势而为的人才能经过一番彻骨寒嗅到梅花香。
动荡年代,城里人和乡下人各有各的苦楚,经过苦难的磨砺后,城市户籍的人依赖曾经的学识后半生依然风光,也许有些乡下人在人性的考验中显示了更大的魄力和更珍贵的品性,最后结局不过日子安稳,勉强裹腹。没上过大学,没有知识,造就了城里人和乡下人之间不可突破的铜墙铁壁。所以呢?人的品质固然十分可贵,但是穷人的品质很廉价,有知识、有权力、有金钱,美好的品质才能产生影响力,人性的光辉才被歌颂赞扬。
学生时代不喜读史铁生,觉得故事性不强。读《我与地坛》,才惊觉这个残疾作家思想竟如此深刻,言语犀利,眼光毒辣。从时刻想死,到勉强活着,再到好好活着,他不断思索活着的意义,论证出死是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上帝的事,活着的人各有各的苦楚,人活着就是要不断战胜自己,人活着是要做事的,通过做事寄托对未来的渴望。一开始我想,其实和前两本书中路有冻死骨,人吃人的场景相比,一个能吃饱肚子有书可读的残疾人甚至在当时算是幸福的了。后来又想,怎么比呢,个人的痛苦怎么能通过他人更痛苦而减轻呢。人活着,就要头脑清晰,保持思考,做出选择,付出努力,达成目的!
海瑞的形象在我这一直是正直却固执,清廉却死板,为图虚名而自私虚伪。《大明王朝》却描绘了一个清廉爱民,敢作敢为,聪明胆大,堪称大国利器的海瑞。宦海沉浮,有人唯上唯利,有人为民为国,有人两相权宜,有人大奸似忠。唯上唯利的人是目光短浅的人,在博弈中因无耻卑鄙被人鄙视,因价值不大被随手抛弃,一时风光过后遭万世骂名;为民为国之人初心虽好,若无足够智慧和胆略,一片热忱落实不到实事上,初心仅成满腔热情,书生意气而已;大奸似忠之人,表面看时时处处讲大局,而他内心深处的大局不是百姓国家发展的大局,是上司喜好想听的大局,以苦中苦百姓以成就上级政绩的大局;两相权宜的人才是谋国之臣,他知道理论和实际的差距,明白是非不是非此即彼,善谋断,懂取舍,真正的国之栋梁。能留名史册的古人,不论忠奸,其学识出身已然不凡,不能望其项背的同时,不禁想一想,微末如我,如何在自身岗位上发挥更大的良好价值,不消极怠工,不刻薄懒惰,多学多思,善做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