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东坡冠名的美食,除去东坡肉外,还有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鱼,东坡酥,东坡炸牡丹......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各地多达66种。
其中有不少确实是苏东坡的发明。他能够像魔术师一样,用非常简单的食材,做出各种人间至味,走到哪就将好吃的带到哪。
再贫瘠,再恶劣的生活,他也能过得有滋有味。
我决定仔细扒一扒苏东坡与吃有关的八卦。
1
贬到哪,吃到哪
吃货苏东坡一生数次离京,三次被贬,走到哪就吃到哪。
据不完全统计,他吃过的东西,包括但绝对不限于:猪肉、蚝、蛤蟆、羊蝎子、河豚、斑鸠、野菜、竹笋、果子狸、蝙蝠……
总之,也许他真的什么都吃;也许身为四川人的他,其实长有一只广东人的胃,而且还是会吃的人中最能写诗的。
他写过许多与吃有关的诗文,众所周知的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扬言每天往嘴里猛塞三百颗荔枝。
而最能下饭的,还是首推黄州时写下的《猪肉颂》。这是一首足以颠覆人设的奇葩之作: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翻译过来,其实就是一篇身在宋朝怎么做红烧肉的解说:
先洗干净锅,别放太多水,用文火慢慢煮,不要着急。
一定要煮烂,煮烂了超级好吃。
黄州的猪肉好棒,价钱还便宜。
每天早上起来,吃两碗,吃饱之后谁也管不着,呵呵
当时,黄州有句俗语:“稻草系猪猪不跑”,因为猪太肥了,跑不动,可见其肉之肥美。
东坡肉
然而,为什么说“贵者不肯吃”?
因为自西晋灭亡以后,大量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中原地区受胡风影响,爱吃羊肉,猪肉地位一落千丈,处于鄙视链底层。
据史料记载,北宋熙宁十年,宫廷御厨一年使用猪肉4131斤、羊肉43万多斤,猪肉仅是羊肉的一个零头。
当时的人都以吃羊肉为荣,只有穷人才吃猪肉。好比如今的中产阶级酷爱智利进口的车厘子,对于山东烟台来的樱桃,报以轻蔑的一瞥。
但苏东坡可不在乎什么鄙视链。他对猪肉是真爱,不仅爱吃,每天早上起来,还要吃两碗!
要知道,苏轼当时刚经历“乌台诗案”,因政敌陷害而入狱,差点死掉。
朝廷把他发落到黄州,环境恶劣,生活窘迫。作为全国闻名的大文豪,遭遇如此狼狈不堪的处境,一方面人设难支,一方面出路无望,心情怎么可能好。
因此,他提笔写下“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样萧索落寞的诗句,不像是能吃下饭的人。
然而,当他发现黄州的猪肉这么好吃,吃饱之后一整天都可以很开心哒,立刻就兴奋起来。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吃饱之后摸摸肚子,什么都不用想了,有什么好丧的。
2
四川人的魂,广东人的胃
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
除此之外,以东坡冠名的美食,还有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鱼,东坡酥,东坡炸牡丹......诸如此类,分散至全国各地,据不完全统计,多达66种。
流传到今天的东坡肘子
在黄州时,他时常与一名老和尚往来。有一次,两人下棋下到深夜。东坡饿了,老和尚便让小和尚去做些吃的。
小和尚来到厨房,发现只剩半碗面条,便把剩面放上小麻油,烧上柴火,热一热,不料在热面时打盹睡着了。
苏东坡见面还不来,饿坏了,自己跑去厨房,发现火早灭了,锅里的面被烤成了饼状,苏东坡拿起就吃。被惊醒的小和尚一脸害怕。
金黄色的面饼,外酥里嫩,香脆可口,特别有味。
于是第二天,苏东坡便兴冲冲地跑到街上的糕点作坊,将作法告诉老板,由此诞生了“东坡饼”。
东坡饼,如今也洒上白糖了
第二次被贬,他被发配到了惠州,也就是他往口里猛塞荔枝的地方。
然而惠州比黄州更为偏远,在当时也更为荒凉。生活依旧凄苦。当时的惠州街市,一天只杀一只羊。苏轼作为犯官,想抢到羊肉是不可能的。
于是,他便私下请求杀羊的人,给他留一些羊脊骨。羊脊骨没人要,一般用来喂狗,自然可以留给他。
随后苏东坡开始展示魔鬼般的操作:
先将骨头彻底煮透,然后浇一些酒,点少许盐,用火烘烤,等到骨肉微焦,冒出阵阵香气,就可以揭盖吃了。
在吸骨头间的骨髓时,苏轼发现竟然可以吃出大闸蟹的味道。
于是立即写信给弟弟,介绍这种吃法,结尾时不忘卖个萌:这种吃法还是很不错的,只是身边的几只狗好像都不怎么开心。
这道菜就是后来的“羊蝎子”。
3
会发明美食的人,也会发明生活
因为吃太多了,苏东坡早早就吃出了大肚子,妾侍朝云称之为“一肚子不合时宜”,十分贴切,其实也是“一肚子鸡鸭鱼肉”。
患上了红眼病,别人告诉他要少吃鱼肉荤腥。苏轼回答:其实我已经决定听你的了,但我的嘴巴说不行。我应该公平,不能为了偏袒眼睛而亏待了嘴巴。
余患赤目,或言不可食脍。余欲听之,而口不可。曰:“我与子为口,彼与子为眼,彼何厚,我何薄?以彼患而废我食,不可。”
——《东坡志林·疾病》
茯苓饼
胡吃海喝上了火,生了痔疮。他嫌药不够好吃,于是将原材料茯苓混上黑芝麻,做成了香喷喷的面饼。于是有了“东坡茯苓饼”。
这也可以......我彻底跪了,而且据说还真治好了痔疮。
最后一次被贬是发配到海南,当时的苏轼已经六十几岁。然而,在当地居民的带领下,他顺利解锁了新大陆,开始吃果子狸、蝙蝠,蛤蟆、蜜唧.....
后来,他发现海南的生蚝真的太好吃了,专程写信告诉儿子:
儿子,我发现这里的生蚝太好吃了!你可千万不要让朝中大臣们知道,不然哪他们会想办法跑来海南,跟你爹爹抢的。
东坡在海南,食蠔而美,贻书叔党(苏叔党,东坡第三子)曰: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
4
浓烈的悲哀,乐天的透彻
在《苏东坡传》中,林语堂评价苏轼为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苏轼的一生其实是极为悲凉的。
一生三次被贬,越贬越偏远,越贬越荒芜,越贬越绝望,返京之际还病死在路上。
苏轼一生行走过的地方
他的一生都不得安稳,政治才能与理想抱负,也始终难有施展的机会。
他直言“长恨此身非我有”,大叹“人生如梦”。旷达的背后,其实隐藏着浓烈的悲哀与彻骨的虚无。
也正因为如此,那一份乐天安命的精神,才显得极为透彻,极为稀缺。
他是非常会生活的人,能够像魔术师一样,就地取材,发明出各种好吃的,走到哪就将美食带到哪。
再贫瘠,再恶劣的生活,他也能过得有滋有味;被逼至绝境,也能咧嘴露出宽和的笑容。
公元1101年,苏东坡死于常州。
在临死前,他把三个儿子叫到床前,告诉他们自己的一生了无遗憾,面对死亡,心中也毫无畏惧,不用为他哭泣。
就算充满着种种困厄与悲苦,他还是用一生证明,人间是值得的。
作者:乌桐
95后不自由撰稿人
关注公众号“蒲荔子”找我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