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 | 1894年的广东广州人物影像
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 2021-01-12 57
拍摄者: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1862年2月4日-1920年5月30日),澳大利亚出生的苏格兰人,1887年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医科,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1897-1912),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1912-1920)。他是一位与近代中国关系密切的旅行家及政治家。
1900年福州老照片 福州的满族官员及儿童组照
未知 2021-01-11 35
分享一组1900年福州老照片,本组照片主要拍摄的是当时在福州的满族官员及数张福州当地的儿童照。
在以往的照片中,专门拍摄儿童组照的比较少,这组尤其难得。照片由当时在福州的教会人员拍摄,并使之流传下来,目前收藏在美国加州大学。
影像背面有“1900 美国人与满洲官员 福州城内”字样。得知该影像摄于1900年,是福州城内的满族官员与美国卫理公会传教士合影。
具体人员姓名未知。
福州城内的满洲官员,从补子看是文官,没有能够考据的资料和影像,不能确定此人姓名。
以下照片主要是1900年 福州当地的少年儿童照:
这张是大户人家的女童了,竟然还有风琴,难得难得。
小门小户人家的孩子穿衣就比较简陋了。
通过此组照片,可以对清末时期的福州及周边地区的儿童精神面貌、发型、穿衣风格有所了解
1930年代的南京地区某人出家剃度仪式照片
未知 2020-08-10 61
那个年代的剃度仪式看上去好虔诚好正规。凡是出家当和尚的人都要剃光头发,这在佛教中叫做剃度。出家为僧尼是要有许多条件的,比如个人志愿、家庭同意、身无债务、五官端正等等,这在实际上未必都做得到,但佛教要求如此。
有志于出家的人,先要和寺院取得联系,在寺院中请求一位比丘作自己的“依止师”。通过全寺僧侣了解和同意,然后寺院就可以收留此人为弟子,为他剃除须发,授沙弥戒(共有十戒),这就叫做“沙弥”了。
1927年济南老照片 山东大饥荒悲惨场景复现
齐鲁大学的牧师 2020-07-28 117
1927年到1930年,山东连续发生极为严重的灾荒。西部受灾的有56个县,占全省面积的60%;灾民2086万,占全省人口50%。
时间进入1927年后,山东的天灾异常加重,其表现有:一是诸灾并起,水旱蝗接踵而至;二是持续时间长,自1927年起,迄1930年止,无一年不是重灾;三是灾情严重,有人估计,到1928年4月,山东最困苦之灾民,总计逾千万以上,约占全省人数四分之一,非赈济不能活者有二三百万之众。
1927年开始的这次山东大灾荒中,大量的山东各地灾民背井离乡逃荒到济南、青岛等大城市以寻求活路。当时山东齐鲁大学的牧师曾拍摄了一批1927年、1928年间逃荒到济南齐鲁大学附近的难民生活的照片,现在收藏于美国南加州大学图书馆和美国国会图书馆,这批照片对于再现、研究那段历史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也凸显出这些照片的珍贵程度。
本组照片即选取于此,主要反映的是当时山东大饥荒时期,逃难的人们凄凉生活状态及救济委员会的一些救济活动。
1928年,济南。饥荒救济委员会成员合影。
1900年 蒙古喀尔喀女性照片
未知 2020-07-18 105
1900年拍的清代蒙古喀尔喀美女老照片。
喀尔喀蒙古,中国清代漠北蒙古族诸部的名称。初见于明代,以分布于喀尔喀河(哈拉哈河)得名,清末以来逐渐成为外蒙古。其前身是札刺亦儿部(较早西迁的一支室韦——鞑靼部落)。本组照片记录了喀尔喀河附近蒙古上层女性的形象,服饰非常华丽讲究,头饰具有古老的动物崇拜的部落文化特征,其形状似牛角,显现出壮观大气的特征,只不过现代人看起来觉得很奇怪了。
浙江杭州的街头工匠,1917年
Sidney.David.Gamble 2020-07-02 73
【杭州街头,制作木炭的工匠。】
【杭州街头,制作油纸伞的工匠。】
【杭州街头,制作制作山棕床垫的工匠。】
【杭州街头,制作竹制品的工匠。】
【杭州街头,制作灯笼的工匠。】
【杭州街头,制作锡箔纸的工匠。】
【杭州街头,木工铺的工匠。】
【杭州街头,正在安装鼓皮的工匠。】
【杭州街头,正在安装鼓皮的工匠。】
1948年美国《生活》杂志记者拍摄的齐白石老照片
Jack Birns 2020-01-02 146
齐白石是个很会过日子的人。他把历年画画赚取的金条都装在一个小口袋里,坐卧不离。”这是这位国宝级书画家流传至今的“八卦”。美国《生活》杂志曾为齐白石拍摄过一组他作画时的照片,我们从这些充满年代感的照片中寻找这位大师不为人知的一面。1948年11月,美国《生活》杂志摄影师Jack Birns记录下齐白石先生作画的全过程。
华北大旱1920年,赈灾粮食发放现场
穆里尔·韦伯·特里曼 2019-10-15 76
民国九年(1920年),中国的北方地区大旱,严重的灾情遍及冀、晋、鲁、豫等五省,逾三百个县受灾;数千万人因此次大旱沦为灾民,相关统计资料显示,灾区伤亡人口已逾五十万。中外各界人士纷纷参与赈灾活动。
华北地区受灾地,负责维持赈灾秩序的军队士兵
华北地区受灾地,赈灾粮食的发放现场
华北地区受灾地,灾民们的合影
华北地区受灾地,当时的受灾乡镇街景
华北地区受灾地,来到灾区发放物资的美国教会传教士,穆里尔·韦伯·特里曼(中,坐在人力车上者)
华北地区受灾地,正在排队等待领取赈灾粮食的人们
华北地区受灾地,正在领取赈灾粮食的人们
华北地区受灾地,正在发放赈灾粮食的美国教会传教士
华北地区受灾地,民间义赈组织的工作人员与捐赠救灾物资的士
1917年,中国劳工奔赴一战战场
未知 2019-09-20 66
这些照片展现的场景,是1917年中国劳工从山东威海登船出发、奔赴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的历史记录,由英国人威廉·博伊·德库珀拍摄。德库珀于清末在北京大学任教授,民国初年加入华北英国志愿军,1917年2月12日被委任为“中国劳工旅”的一名中尉,后来在法国组织中国劳工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中国一度中立。后来形势变化,1917年8月14日,北洋政府决定加入协约国,向德奥宣战。中国虽然宣战,但并不直接派兵前往欧洲战场,而是“以工代兵,赴欧参战”。据事后统计,从1916年8月到1918年11月,中国共派出超过14万人的劳工前往欧洲,其中英方管理下的劳工约10万人,法方管理下的约4万人,另有数百名学生作为翻译。这些劳工,主要来自北方,尤以山东人为主。中国劳工在欧洲战场承担着非常繁重的工作。他们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0-18个小时,每年只有三天假期。他们需要冒着生命危险搬运货物、挖掘战壕、铺设铁路、维修坦克,甚至拆除未爆炸的炸弹。战争结束后,劳工继续被留下来埋葬死者、清理战场,甚至帮助英法进行战后重建。1919年9月,中国劳工在完成任务后开始启程回国,直到1922年得以完成。此后,这些曾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悲壮身影,基本上被历史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