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崖藏古韵,登华识文心

云崖藏古韵,登华识文心

七月的骄阳炙烤着关中大地,华山却以一袭青绿接纳了远道而来的游客。2025年7月26日,曲阜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雅韵寻踪,艺脉传新”社会实践队的队员们踏着晨光走进这座承载着千年故事的大山,在岩壁与云雾间,开启了一场关于华山文化的深度探寻。

刚过玉泉院,队员们便被门前那方“玉泉”吸引。泉水从青石缝中汩汩涌出,倒映着古柏苍劲的枝干,也倒映着元代书法家赵孟頫题写的“玉泉院”匾额。他们俯身细看碑刻上的文字,那些记载着道教全真派在此修行的故事,仿佛让王重阳、郝大通等宗师的身影在水雾中若隐若现。院内的希夷祠里,陈抟老祖的睡像安详沉静,队员们驻足良久,仿佛能从那木雕的纹理中,读懂这位隐士与华山相伴的百年光阴。

乘缆车翻越千尺幢时,队员们在半空中读懂了“奇险”二字的分量。岩壁如刀削斧劈,仅容一人通过的石阶嵌在峭壁间,古人凿刻的扶手痕迹已被岁月磨得光滑。下了缆车徒步前行,擦耳崖的石缝里还留着过往行客的体温,苍龙岭的云雾忽而漫过脚边,让人分不清是在人间还是仙境。队员们扶着铁链攀登时,指尖触到的不仅是冰凉的铁,还有千百年来无数攀登者留下的勇气——那些在崖壁上题刻的诗句,或豪放或婉约,都在诉说着人们对这座山的敬畏与热爱。

在华山之巅的镇岳宫,队员们遇见了正在整理道经的道长。阳光透过窗棂照在泛黄的经卷上,队员们看着道长用毛笔批注经文,墨香与檀香在空气中交融。道长说,华山的每一块石头都藏着故事,比如斧劈石的传说,不仅是神话,更是古人对“坚韧”二字的具象化诠释。队员们听着,望向远处被云雾缠绕的莲花峰,忽然明白,这座山的文化从不是静止的碑刻,而是流动在自然与人文交织的脉络里。

下山时,暮色为华山镀上了一层金红。队员们回望这座山,岩壁上的题字在夕阳中格外清晰,山间的道观隐在树影里,晚钟的余韵随着风飘向远方。他们知道,此行带走的不仅是几张照片、几段笔记,更是一种浸润在山水间的文化记忆——华山的险,是自然的馈赠;华山的韵,是人文的沉淀;而那些藏在石缝、道观、传说里的精神,早已随着攀登的脚步,悄悄住进了每个人的心里。

此次实践,队员们不再是隔着书本或屏幕遥望华山,而是真正用脚步丈量了文化的厚度。他们在险峰中读懂了“勇者无畏”的精神传承,在道观香火里触摸到了道教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核,在古今题刻中感受到了中国人对自然与人文的双重敬畏。这场探索让抽象的“华山文化”变得可感可触——它是攀登时紧握铁链的力量,是驻足碑刻前的凝神思索,是与山水对话时的心灵震颤。

在队员们心中,华山文化从来不是单一的存在,它是自然与人文千百年共生共荣的结晶,是险与勇的交织,是道与自然的相融,是传说与现实的共鸣。或许,华山文化最动人的地方,正在于它始终“活着”——它在道长批注经卷的笔墨里流淌,在攀登者紧握铁链的掌心传递,在云雾漫过莲花峰的刹那间显现。它不只是历史的沉淀,更是每个与它相遇的人,都能从中读懂勇气、敬畏与和谐的生命启示。


撰稿人:张为春

“雅韵寻踪,艺脉传新”实践队

指导老师:刘兆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