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读一本书,原来真的可以!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一直很喜欢阅读,可是总觉得自己阅读速度太慢了。

买了好多书,可真正能读完的却很少,很多读了一半就没坚持下去。

阅读量上不去,读书的乐趣也在慢慢丢失,读书逐渐变得很负担。

看到那些每周一本,每年读了上百本书的,心里特别羡慕,但羡慕之余还是会有疑问,他们到底是怎么办到的,这样的读书会有质量么?

今天我可听说,有人一天读2本,一年700本的阅读量,太震惊了!

抱着强烈的好奇心,我开始迫切地去寻找答案,结果,我真的找到了!更神奇的是,我今天花了半天看完了一本书,我差点把自己给吓傻了。

现在,我把方法分享出来,或许对部分人会有所帮助,尤其是读书太慢,跟我有一样困惑的。


图片发自简书App

01

以前,我一直在用错误的方法和理念在读书,一错再错。比如:

1、不明白读书的目的,强记强背。本以为记住了书本上的知识点,就会让自己显得有文化,有学识,可以在别人面前显摆,甚至觉得自己记忆超群,高人一等,殊不知,这样的想法愚蠢而幼稚。

2、不得读书的要领,看不懂,记不住。一直以来,我比较推崇仔细阅读、边读边记的方法,以为这样可以加深记忆,利于掌握书中要点,谁知读得越细,越是读不下去,读了三五天就失去兴趣了。那些仔细摘抄的,当时有感触,可过后不翻阅、不使用,事实上根本没入脑,无非是水过鸭背,做白费工罢了。

3、书买得多,看不完,徒增焦虑。总以为书买得越多越好,可以增加自己的阅读兴趣。可实际上,书买回来了,这本翻几页,那本翻几页,每本都没看完,隔了几天再拿起,又得从头看,读书速度严重拖后腿。一想到买了那么多书没读完,心里就着急,压力山大。

图片发自简书App
02

今天读了印南敦史的《快速阅读术》一书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样的方法一直都是错的。

大多数阅读缓慢的人,普遍执着于仔细阅读,存储式阅读,这种方法源于我们的应试教育,目的是为了通过考试,然而,那种为了找知识点,强记硬背的方法并不适合我们的成人阅读。

成人阅读的目的是致力于能力提升和行为改变,并且,这个过程不会有老师、家长的督促与压迫。因此,这就要求成人阅读必须是一种自愿、持续性的自律阅读,最好的自律莫过于把它养成一种习惯。

除此之外,还要保持阅读的愉悦性。印南敦史说,我们在很放松的情境下听一首音乐,可以很容易的记住这首歌的旋律,但是,如果我们一边听一边强行记住歌词的话,可能一首音乐结束,我们既记不住歌词,也记不住旋律,甚至还丧失了听音乐的乐趣,读书也一样。


图片发自简书App

03

说了那么多,那到底要如何改变,以实现快速有效的阅读呢?

在《快速阅读术》这本书里,作者介绍了三个有趣的方法。

第一、三步阅读习惯养成法。要选择可以快速阅读的书,在每天同一时间阅读,并且今天阅读的书要与昨天的不同,以此养成阅读的习惯,只有把阅读养成了习惯,我们才能把阅读的成效显现出来。

第二、流水式阅读法。最好一天读完一本书,加深理解,把握书的全貌,尽量从仔细阅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不拘泥于存储式阅读,不求看懂熟记书中的每个知识点,只要你能从书中哪怕只得到一个点,把它用到自己的实际活动中,那就是有价值的。

不强求复制百分百,只为邂逅那可用的百分之一,像收集积木碎块一样收集这些百分之一,用它们搭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第三、呼吸式阅读法。这里说的呼吸式,其实指的是读和写,把读书比做吸气,把写当作呼气,阅读要“为写而读”。

具体如何写,大体可以分四个步骤:
图片发自简书App

1、一行采集。一天读一本书,一边阅读,一边积累,进行简短摘录,把摘录的片段重组收集,制作成阅读集锦。

2、一行精华。读完一本书后,通过一行采集制作成的摘抄集录,再次浏览,从中挑出最精华的一行。

3、一行评论。对一行精华的一句感想,将产生共鸣的原因写下来。

4、自我评述读书的足迹。以12本书为单位,定期回顾自己记录下的摘抄与感想,从12本书中选出最佳,再从一年最佳中选出最佳中的最佳。

总之,书不一定要细读,更不需要存储式阅读,要养成读书的习惯,更重要的,读书一定要化为己用。读书关键要能用,日常工作中有一点能用上,读的就超值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