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珞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对“当下”的概念一直都是模糊的,什么是当下?
我以为是我过去和未来的生活对我此刻状态的影响,造就了所谓当下的这个我。
看完这本书之后,很显然我的认识是相反的。书中所指的“当下”,是一种摒弃了过去和未来,只关注此刻的状态,这种状态大多处于“临在”。
这本书的前四章我都看得很懵懂,基本属于强迫阅读,很多段落都要重复读几次才能理解。
即便如此,阅读的过程还是不顺畅,关于作者所要表达的当下的概念,我的理解还是很表面,很浅薄的。
书中很多地方都会让读者闭上眼睛,试着问自己一些问题,然后再做出解释。
这种互动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是很有效果的,可以让我对作者所要表达的“临在”的状态有更实际的体会。
是的,生命的当下,是最有价值的。这个道理其实通俗易懂,只是要我们在生活中做到只关注当下,完全隔离过去与未来的影响,是一件极难做到的事。
比如,你曾在同一件事情上失误两次,那么第三次在遇到同样的事情时,难免会被前两次的心理暗示所影响,而这种心理暗示恰恰就是“当下”的概念中需要我们剔除的对过去的思维。
事实上我们此刻的行为完全不受过去的影响,也不会对未来造成影响,所有我们以为的影响都是思维和时间在捣鬼。
当我们能够做到书中所描写的“临在”状态,或是更进一步将“临在”的状态保持为常态,那么所有的过去和未来都将消失,我们所拥有的只有当下,一个生命的时刻,而非生活的时间轨迹。
这样的境界,我自认以目前的修行来说,我还差得太远。
就我的凡身肉体,我还是个会被过往牵绊,被回忆沁染,被未来吸引,被现实困惑的小我,那个本质的我或是真正的自我,还需要在长久的生活体验中慢慢的去寻觅和感受。
除了对我来说还算空灵的这些理念之外,这本书还给了我很多启发。
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一件事往往都会对过往和将来的结果衡量得失,这个衡量的过程又经常会忽略掉这件事本身的意义。
比如坚持读书。
我想很多人都有无数次想要每周或每个月读一本或几本书的念头,大多数人还为之一而再再而三的尝试开始和坚持,然而绝大多数人又都在这样的念头里放弃。
每一次当你试图把坚持读书当成一个目标之后,会不会就有类似前车之鉴的心理暗示出现,你会不停的质问自己,这一次我能坚持下去吗?
久而久之这个质问便成了你每一次放弃的谶言,似乎只要曾经有过一次放弃的经历,那么之后的再多次坚持都逃不过无法坚持的命运。
我们会这样宽慰自己:“大家都这样,又不是我一个”,“我就是这样一个人,坚持不下去,能怎么样?”,“读书而已,不读也不会怎么样”……
这些听起来很熟悉的话,都是我们忽略“当下”的意义的所在。
读书本不是一件需要强制坚持的事,他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需求的体现,我们想要读书,说明我们在寻求改变,或是试图丰满思想,或是想要内心的共鸣,或者只是单纯的消遣生活。
之所以在坚持的问题上久攻不下,或许只是我们找错了重点。
读书的关键在于当下的领悟,并不在于数量和时间的铺排,坚持是一个时间的概念,同时又是一个思维的控制,它与读书没有必然的联系。
我们若能在读书的过程中,体会此刻的兴趣和当下的领悟,那么读书就是一点一滴当下的集成,是水到渠成的事,完全不需要前车之鉴的证实,更不需要思维强迫下的坚持。
《当下的力量》在当下,与我而言还是本需要深深领悟的书,书中的自我状态和本质的境界,并不是读完这260页纸就能够感受到的。
在生活的不同阶段,这本书都是可以拿来一读的。
即便不能得到开悟,给心灵一次洗礼也是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