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然》| 凯文·凯利关于未来的143个洞见

《必然》一书由十二个动词——确切的说是“现在分词”组成。这十二个动作的每一个,都对应着一种正在发生的趋势。KK说,这十二个趋势将至少持续三十年。他把这十二个元趋势称为「必然(The Inevitable)」,并强调,它们植根于科技的本质,而非社会的本质。

这十二个动词分别是:

形成(Becoming)

知化(Cognifying)

流动(Flowing)

屏读(Screening)

使用(Accessing)

共享(Sharing)

过滤(Filtering)

重混(Remixing)

互动(Interacting)

追踪(Tracking)

提问(Questioning)

开始(Beginning)

以下,我把《必然》一书中的趋势性观点按章节和序号整理如下。你可以把这些观点看做是KK关于未来的预言;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这些观点来丰富自己的世界观,也可以从中找到关于未来的机会。

这并不关于30年后终点的预测,而是关于未来30年内方向的判断。在KK看来,这些不是预测,而是必然。

形成(Becoming)

所有事物都在缓慢而必然地成为其他,而速度是越来越快的。

1.流程——变化之引擎——比产品更重要。在过去二百年里,我们最伟大的发明恰恰是科学流程其自身,而非某个特定的工具或玩意儿。我们所处的新时代,流程完胜产品。产品将会变成流程和服务。例如,随着科技的注入,汽车会变成一种运输服务(已经在发生改变);鞋子同样不再会是产品,而是会成为塑造我们双脚的无尽流程。

2.未来的科技生命(比如所有的硬件、软件)将会是一系列无尽的升级,而迭代的速率正在加速。由于升级的常态化,在这个“形成”的时代里,所有人都永远是菜鸟。

3.反乌托邦和乌托邦都不是我们的归宿:我们的归宿是“进托邦(protobia)”(进托邦:没有终态,只有进程和进步)。

4.关于网络的未来:

1)超链接还会延伸到实体当中,无论人造还是天然。

2)在未来30年中,会出现能让我们查看过去任一版本的“时间机器”。2050年的网络会充满了来自过去的内容。

3)从睡醒睁眼的那一刻起,网络就会尽力预测你的意图。

4)到2050年,我们会把网络理解成一种强化后的场景。

5.真相是:此时此刻,今天,2016年,就是创业(我认为应该不局限于狭义的创业,而是指创新创造)的最佳时机。纵观历史,从来没有哪一天会比今天更适合发明创造。从来没有哪个时代会比当前、当下、此时此刻更有机遇,更加开放,有更低的壁垒、更高的利益风险比、更多的回报和更积极的环境。你没迟到。

知化(Cognifying)

知化即赋予对象认知能力,简单理解为:人工智能化。人工智能时代必然来临。

1.真正的人工智能不太可能诞生在独立的超级电脑上。它会出现在网络这个由数十亿电脑芯片组成的超级组织中。它将是轻巧、嵌入式的,没有固定形态,并且内部的联系松散。

2.人工智能思想的到来加速了本书中描述的其他所有颠覆性趋势的进程,它在未来世界中的威力与曾经的“铀元素”相当。

3.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更像亚马逊的网络服务——廉价、可靠、工业级的数字智能在一切事物背后运行,除了闪现在你眼前的短暂时刻,它近乎无影无形。

4.我们将知化从前所有被电气化的东西。

5.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预测接下来10000家创业公司的商业计划:挑选一个领域并加入人工智能。

6.越是看似不可能的行业,加入人工智能带来的影响越大。KK列举的领域有这些:知化的投资、知化的音乐(创作)、知化的洗衣、知化的营销、知化的房产、知化的护理、知化的建造、知化的伦理、知化的玩具、知化的体育、知化的编织。

7.到2026年,谷歌的主营产品将不再是搜索,而是人工智能。

8.近期人工智能的三大突破将开启人们期待已久的人工智能时代:廉价的并行计算、大数据、更好的算法。

9.未来的人工智能将由两到三家寡头公司主导,并以基于云端的多用途商业产品为主。

10.我们想要的不是智能,而是人工智慧。智慧是专注的、能衡量的、专门化的。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可能要设计一些手段阻止它们拥有意识,未来我们宣传最优质的人工智能时,很可能给它打上“无意识”的标签。

11.创造聪明绝顶的人工智能(可能)是个错误,因而探究更多的智能种类显得更为明智。宇宙中潜在的心智种类数量庞大。一种便于我们设想的手段就是着手建立一门心智分类学。(KK在书中罗列了26中智能类型。)

12.从现在到未来百年,我们制造的人工心智都将会是为专门任务而设计,并且通常是超越我们能力的任务。我们最重要的机械产品不是某样事情比人类做得更好,而是能做人类完全做不了的事情。同理,我们最重要的思维产品也将不是比人类想得更快、更好,而是能思考人类无法思考的事情。

13.人(存在)的目的是什么?我相信有一个答案是:我们要制造生物演化无法得到的新型智能。

14.在本世纪结束前,如今人们从事的职业中有70%很可能会被自动化设备取代。机器人取代人工是必然的,一切只是时间问题。人类的工作(将主要)就是不停地给机器人安排任务,这本身就是一项永远做不完的工作。所以,我们至少还能保留这份工作。

15.未来,你的薪水高低将取决于你能否和机器人默契配合。(其实现在已经是这样了,如果我们把计算机、手机等设备都看作是初级的人工智能的话。当然,他们还远远不够智能。)

流动(Flowing)

复制品必然流动。数字复制品在互联网河流中流动——且流动的阻力越来越小。

1.我们正在进入计算机时代的第三个阶段:流(the Flows)。第一阶段,借鉴自工业时代,新媒介最初的形态,是模仿它所取代的媒介。第二阶段,页面和浏览器是关键字。

2.人的需求向实时转变。我们不再需要得知上个小时的事情,而是需要了解当下每一秒的一切。

3.当复制品大量存在时,它们就会变得没有价值,无法复制的东西反而会变得罕见而有价值。比如,信任是一种无形自唱,它在复制品泛滥的世界中具有的价值越来越高。和信任一样难以复制的特性还有很多。

4.从现实层面看,以下8种无法复制的价值(原生性价值)要好过免费:即时性(Immediately)、个性化(Personalization)、解释性(Interpretation)、可靠性(Authenticity)、获取权(Accessibility)、实体化(Embodiment)、可赞助(Patronage)、可寻性(Discoverability)。

5.重要的不是复制品的数量,而是作品流动得到底有多顺畅。

6.文本一度主导着社交媒体的内容。下一代的社交媒体正在引入视频和声音。

7.流动的四个阶段:固定、罕见——免费、无所不在——流动、分享——开放、变化。我们刚刚开始流动。对于某些种类的数字媒体来说,我们已经进入第四个阶段,但对于大部分媒体来说,我们还停留在第一个阶段。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基础设施,还有很多有待液化,但它们终归会变成流动的信息流。稳定朝着减物质化和去中心化的巨大转变,意味着进一步的流动将会是必然。原生的无形自唱将会在免费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屏读(Screening)

用屏幕去阅读将成为必然。迄今为止,全球平均每人每年都会获得一块屏幕——我们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屏幕之民。

1.屏读首先会改变书籍,然后会改变图书馆;之后,它会给电影和视频动手术;再之后,它会瓦解掉游戏和教育;而最终,屏读将会改变每件事。

2.在你需要读书之前,就购买和囤积书籍的行为会消失。

3.阅读将变得进一步社交化。我们或许可以从我们尊敬的人那里订阅他们做下的旁注,如此一来,我们得到的就不只是他们的读书笔记,还有他们做下的旁注——他们标出的重点、他们写下的笔记、他们发出的疑问、他们获得的灵感。

4.在万能的图书馆(universal library)里,任何一本书都不会成为一座孤岛,它们全部都是相互关联的。数字化图书最大的优势并不是便携,而是内容的交叉互联(通过超链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维基百科是第一本网络化的书籍。

5.链接和标签或许是过去50年里最重要的发明。由于链接和标签,对万能图书馆进行屏读变得可能,而且威力巨大。

6.在未来30年里,学者和爱好者们会借助计算机算法,将全部书籍编织成一个单一的文献网络。

7.当世界上所有书籍都由互联的词语和理念构成为一张流动的织物后,将会发生什么呢?会有以下四件事情发生:

第一,处在流行边缘的作品将会找到受众。

第二,随着文明进程中每一份原始文档都将被扫描并交叉链接,万能图书馆将增强我们对历史的理解。

第三,收录所有书籍的万能图书馆,将会培育出新形式的权威。

第四,也是最后一件事情,全面、完整,收录所有著作的万能图书馆会比只是改进搜索技术的图书馆变得更好。

8.公共领域的模拟介质图书是一片广袤大陆,此外还有2500万著作是既没有印刷,也没有进入公共领域的孤本。它们最终会被扫描和连接。在书籍传统和屏幕协议之间的碰撞中,屏幕将会获胜。

9.屏幕需要的不只是你的目光,还有互动(触摸屏是已实现的初级互动模式)。在未来,若有人观看着屏幕,身体却没有对内容产生反应的话,也会看起来很奇怪。

10.(虚假)宣传在满是屏幕的世界里变得越来越没有效果,因为在假消息的传播速度和电子一样快的同时,更正信息的传播速度也是如此。维基百科之所以能够运行得这样不错,是因为它只需要一次点击就可以移除错误。

11.计算机芯片变得如此之小,屏幕也变得如此轻薄和便宜,以至于在未来30年,半透明的眼镜会为现实提供出一层信息。如果你拿起一件东西,并通过这种眼镜来看,那么这个东西(地方)的本质信息将会以文本覆盖的方式显现出来。通过这种方法,屏幕将能让我们“阅读”一切,而不仅仅是文本。(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KK非常看好眼镜这种形态,因为它使屏读产生了根本性的升级。目前的屏读是我们阅读屏幕,而眼镜是我们通过屏幕去阅读其他。)

使用(Accessing)

使用比拥有更重要。我们必然要向获取使用权靠拢,而拥有一件物品将越来越不那么重要。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Uber和滴滴。

1.在我们向使用权靠拢并远离所有权的长期进程中,有五个深层的科技发展趋势起着推动促进的作用:减物质化(Dematerialization)、按需使用的即时性(Real Time On-Demand)、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平台协同(Platform Synergy)、云端(Clouds)。

2.平均来看,大多数现代产品都在经历着减物质化(越来越轻,越来越节省材料,越来越便宜)。通信技术有着最为鲜明的减物质化倾向(如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

3.当汽车变得更加数字化时,它们将会如我们交换数字媒体一样以一种社交化的方式被交换、共享和使用。

4.这种从“拥有你所购买的”到“使用你所订阅的”的转变推翻了一些传统。(从所有权向订阅转变的本质是:产品越来越转变成服务本身。服务并不是一次性事件,而是一种不间断的关系。当一个消费者选择使用服务而非购买一个产品时,他或她会对其有更为强烈的认同。第一个转变成“服务化”的独立产品是软件。比如Photoshop软件,在你注册成为软件用户后,只要按月支付订阅服务费用,你的电脑就可以始终运行最新版本。(产品按量购买转变成按时间订阅,前者属于所有权,而后者属于使用权。)

5.电视、手机和软件以服务形式发展产业还只是开始。最近已经出现的产品服务化包括:旅店服务(Airbnb公司),工具服务(Techshop公司),衣服(Stitch

Fix公司,Bombfell公司),食物服务(Food as Service,FAS)。其他可能的新兴服务领域:玩具服务,家具服务,健康服务收容服务,度假服务,学校服务。

6.当优步广为人知的时候,类似的这种按需“使用”模式正在一个接一个地冲击着数十个其他行业。过去几年里,风险投资家已经被众多寻求资金的创业者所吸引,投入到“X领域的优步”,这里的X代表任何一个还需消费者等待的行业。这些创业公司尝试以新奇的方式开拓低效领域。他们可以在一秒之内,就将那些恰好临时闲置的资产(比如无人居住的卧室、停泊的汽车、闲置的办公空间)与等着急用的人们匹配起来。

7.尽管这些想法(即时使用,优化资源配置)会继续兴旺发展下去,但绝大多数这种公司都无法成功。由于初创费用较低,去中心化的生意是很容易开办起来的。

因为如果这些创新公司的商业模式被证明是有效的,那么较成熟的公司就会准备效仿。

8.对于短期使用来讲,分享所有权真是明智之举。而就我们即将迎来的世界,短期使用将成为常态。

9.现在,我们正处在长达100年的伟大的去中心化进程的中点。长距离即时通信的技术手段促成了这个去中心化的时代。

10.现代文明的几乎每个方面都已经开始变得扁平化,除了其中一个方面——货币。如果货币都可以去中心化,那么任何事物也都可以去中心化了。但直到最近,

即使是最先进的电子货币系统仍然需要一个中央银行来保证货币交易的诚实性。(直到比特币出现,使货币的去中心化成为可能。)

11.比特币是一种完全去中心化、分布式的货币,它无需任何一家中央银行来为其准确性、强制性与调节性负责。比特币最重要的创新是它的“区块链”(区块链解决了比特币作为无中心化货币的受信问题)。使用比特币时,你对政府的信任便转而被对数学的信任所取代。

12.无论比特币本身是否成功,它的区块链创新都会促进点对点信任系统的发展,而这将进一步推动众多机构与行业的去中心化。

13.我们的社会愈发去中心化(民众公有资源就会越多),使用性就会愈发重要。

14.长期以来,有两种基本方式来组织人们进行工作,即企业和市场。最近,第三种组织工作的形式出现了,即平台。平台的所具备的深度生态的互相依赖性,会打压所有权,而扶持使用权。

15.减物质化、去中心化和大量的沟通会共同催生出更多的平台。平台是提供服务的工厂,而服务则偏爱使用权胜于所有权。

16.云端的一个核心优势在于,它变得越大,我们的设备就变得越小巧、越轻薄。

17.如果麦克卢汉关于工具是我们自身的延伸这个观点是正确的——比如车轮是腿的延伸,相机是眼睛的延伸,那么云端就是我们灵魂或者说自我(self)的延伸。

18.创业者无需再构建自己公司的复杂的计算架构,而可以直接订阅一个云端的架构。用行业术语来说,这叫作“基础设施即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IaaS)。作为服务的计算机取代了作为产品的计算机,使用权取代了所有权。通过在云端操作,以优惠的价格获得最好的基础设施的使用权,这是过去十年里硅谷诞生出众多创新公司的一个主要原因。

19.一家公司的云端能发展到多大是有一定实际限制的,所以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云端崛起的下一步就是将不同的云端结合成一个“互联云”(intercloud)。对抗这一融合过程的阻力之一,就是互联云需要各个商业云端共享它们的数据,而现在人们倾向于把数据当作黄金一样地储备。数据储备被视作一种竞争优势,而免费共享数据则被法律所阻止,所以在企业学会如何创造性地、富有成效地、负责任地共享数据之前,还有很多年(也许是几十年?)的路程要走。

20.在未来的30年里,减物质化、去中心化、即时性、平台协同和云端的发展将继续强势发展。只要科技进步使得通信成本、计算成本继续下降,这些趋势都是必然。这是通信网络扩张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所带来的结果,而随着网络化的加深,智能逐渐代替了物质。与此同时,使用权将逐步取代所有权。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事物,对事物的使用将会胜过对其拥有。

共享(Sharing)

我们的世界必然会向越来越高的共享程度发展。共享是解决问题的最佳开始方式。

1.知识共享的发展都预示着我们在稳步迈向一种网络世界所特有的、数字化的“社会主义”。这种新型的社会主义运行在文化和经济领域,而非政府层面——至少目前如此。

2.在线公众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共享意愿。社区共享可以释放出惊人的力量。类似Reddit和推特这样的网站允许用户投票或者转发最重要的信息(新闻、网址链接、评论),它们对公众话题的引导堪比甚或超出报纸和电视。

3.在共享这把尺子上,如果满刻度是10的话,我们目前的刻度只是2。专家们曾经认为很多话题是当代人绝不会共享的:我们的财务状况,我们的身体问题,我们的性生活,我们内心最强烈的恐惧;但事实证明,只要借助恰当的技术、在恰当的条件下、辅以恰当的收益,我们就会共享一切。

4.共享的力量并非仅仅限于非营利领域。过去十年里创造了最多商业财富的三家公司——谷歌、脸谱网、推特,正是通过意想不到的方法从这种不被看好的共享模式中提取出了自身价值。

5.等级架构向网络结构转变,中心化的领导机制向去中心化的网络机制转变,这是过去30年的主要文化进程,而这一过程还并没有停止。这股自下而上的力量将会把我们带得更远。

6.单纯的底层力量并不足以实现我们想要的结果。我们仍需要一点点自上而下的干预。每一个有影响力的自下而上的组织得以存在超过数年的原因正在于它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自下而上和一定程度自上而下结合的混合体。(可以理解为UGC和PGC的混合。纯粹的UGC是不靠谱的,PGC的作用是榜样、引导、筛选以及专业加工。)

7.今天,我们可以有无数种方式将大量的失控元素与少量的自上而下的控制相混合,这是最激动人心的前沿。

8.蜂巢思维(自下而上的大众主义、集体主义)为何如此重要?首先,自下而上的“蜂巢思维”总是可以比我们想象的走得更远,甚至超越我们所能相信的程度。其次,即使这种完全去中心化的力量不能解决我们所有的问题,但它几乎总是开始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失控、去中心化是解决问题的最佳切入点,后续根据发展的需要补充少量自上而下的控制因素。)

9.未来10年的创作量将会超过过去50年的总量。

10.每一个非畅销品构成的利基市场都是小众的,但是存在着数千万个不同的利基市场。

11.如今是观众为王的时代。但创作者呢?在共享经济下谁支付他们报酬?当中间机构消失后谁来出资支持他们的创作活动?答案令人惊奇:另一种新的共享技术。再没有比众筹更能让创作者受益的方法了。在众筹中资助作品的正是观众。

12.迄今为止大众共享最具潜力的未来还是在以粉丝为基础的股权众筹领域。

13.我们只是刚刚开始探索大众可以做出哪些令人惊奇的事情。一定有上百万种不同的方式来借助大众支持一个创意,或者借助大众组织它,或者借助大众实现它。也一定会有上百万种新的方式让我们以不曾料到的方式来共享不曾料到的事物。

14.未来30年中的最大财富和最有意思的文化创新都会出现在这一领域。到2050年,最大、发展最迅速、盈利最多的企业将是掌握了当下还不可见、尚未被重视的共享要素的企业。在我们历史的这一时刻,将从未被共享过的东西进行共享,或者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共享,是事物增值的最可靠的方式。

15.我们共享的不仅是最终的成品,还包括整个过程。对于我和其他想要做好工作的人来说,所有不成熟的想法、尝试过的死胡同以及跌倒和爬起都是有价值的。

过滤(Filtering)

海量信息的可获得性使得智能过滤系统的发展成为必然。换言之,进行更多的过滤是必然的,因为我们在不停地制造新东西。

1.在我们有生之年,由所有图书、游戏、电影以及每个打印出的文字构成的综合图书馆会24×7小时地对我们开放,所需的接口也只是那同一块屏幕,或者是同一个云端路径。而且每一天,这个图书馆都在膨胀。可供参加的课程,可供学习的东西,可供娱乐的方式,这些选项的数量已经膨胀到天文数字级别。即使只是对过去24小时里被发明或创造出的新事物进行概览,也会花费我们一年以上的时间。

2.通过基于相关性(更多类似)的推荐引擎来过滤信息,是目前主要的过滤机制,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3.只接触那些你已经喜欢的东西是有风险的,即你可能会卷入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漩涡,从而对任何与你的标准存在细微差异的事情都视而不见,即使你原本会喜欢它。这种现象被称为“过滤器泡沫”(filter bubble),技术术语是“过适”(overfitting)。理想过滤器的第二点是,我想知道我的朋友喜欢什么,而那又是我现在还不了解的。

4.理想过滤器的第三点是,它将是一种会向我建议某些我现在不喜欢但想尝试着喜欢的东西的信息流。

5.随着过滤机制的成熟,过滤系统将会延伸到媒体以外的其他去中心化的系统中,比如优步和Airbnb。在任何一个我们想要个性化定制的领域,过滤器服务都将会出现。

6.在数字前沿,谷歌已经提供大规模定制。未来的30年中,我们在教育、运输、医疗和零售领域都能看到大规模定制的出现。

7.就如何过滤和该过滤什么而言,我们还处在初级阶段。未来的发展空间要比单纯地“我们过滤和我们被过滤”要广阔得多。在未来的30年,整个云端都会被过滤,以便提升个性化的程度。

8.在信息丰富的世界里,唯一稀缺的资源就是人类的注意力。它的产出是既定有限的,然而除此以外的其他东西都在变得越来越丰富。既然它是最后的稀缺资源,那么注意力流向哪里,金钱就跟到哪里。在美国,电视仍然占据了人们大部分的注意力,其次是广播,再其次是网络。这三者占据了我们注意力的绝大部分,而其他东西——书籍、报纸、杂志、音乐、家庭录像、游戏等,只占据了我们全部注意力中的一小部分碎片。

9.随着各种新奇古怪类型的注意力、过滤器在进行各种尝试,现在我们的注意力科技也处在类似“寒武纪大爆发”的一个变革窗口期。

10.一个专门的广告平台将会出现,它将广告视同内容。编辑会花大量时间搜寻不为人知的、很少有人看过的、吸引眼球的广告,正如同他们会花大量时间寻找新文章一样。这样的安排完全颠覆了业已建立的广告产业利益链条。在2016年,广告行业的专业人士中没有人相信这一转变可以发挥作用,甚至但凡有点理性的人都会认为这很疯狂,但对于未来30年的变化,我们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可以由巧妙连接起来的爱好者同盟来完成。

11.2016年,一些特立独行的新兴公司将尝试打破现行的注意力系统,但在推出一些变革的新模式之前,可能还需要大量尝试。在这一幻想与现实之间阻碍发展的因素就是技术的欠缺,我们需要一种技术来追踪一个复制后的广告得到的浏览次数,并对其得到的关注进行量化,然后将这些数据安全地进行交换,以便确保正确地支付费用。你可以找到一个广告,将它嵌入到你的站点里,这样,如果有读者点击它,就会触发一次付款。这种新体制将广告商置于一个奇特的位置。广告创造者不再有能力控制一个广告投放的地点。

12.去中心化的潮流席卷了每个角落。如果业余爱好者可以制作广告,那么为什么消费者和粉丝们不也来创造他们自己的广告?科技可能已经足以支持一个点对点的广告创造网络了。

13.一个完全去中心化的、对等网络的、用户制作的众筹广告网络将会允许用户创作广告,然后让作为发行方的用户来决定他们想让哪一个广告放置在他们的网站上。你到底想让谁来制作你的广告?你是想雇用昂贵的工作室,让其利用其最佳猜测来构想一个活动方案,还是找1000个富有创造力的孩子,让他们不断调整、测试他们为你产品制作的广告?产品的粉丝会乐于为它创作广告。自然而然地,他们也认为没有人像他们一样了解产品,并且现在的广告(如果有的话)是很差劲的,所以他们很有信心、也很愿意更好地完成这份工作。借助对等网络系统,这些广告将会由热情的(也是贪婪的)用户来创造,然后病毒式地传播到博客荒野里,在那里通过不断测试、再设计直到有效发挥作用,一个广告逐渐进化成最佳广告。

14.直接注意力经济将会发生:向他人的注意力支付报酬,支付费用的多少由影响力排列等级决定。可应用到邮件系统(邮件发件人需要向收件人支付其打开阅读的费用),广告领域(公司向用户支付观看其广告的费用)。

15.我们还没有探索过所有交换、管理注意力和影响力的可能方式。一个充满未知的大陆正在开启。一些最有意思的可能模式仍然还未出现。(同时,所需的信息处理技术也必须有更高级的复杂性。)

重混(Remixing)

重混即对已有事物进行重新排列和再利用。未来世界必然是一个重混现象日益增多的世界。

1.所有的新技术都源自已有技术的组合。增长来源于重混,适用于经济增长和技术增长的事实也适用于媒介增长。我们正处在一个盛产重混产品的时期。各种可能的组合以指数级增长,拓宽着文化领域和经济领域。

2.我们生活在新媒介的黄金时代。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诞生出的数百种新的媒介形式,都是由旧的形式重混而来。6s短视频,GIF等例子只是暗示我们,各种新形式的媒介在未来几十年内会疯狂地爆发式增长。(秒拍的多次重混尝试(小咖秀、配音秀)都非常成功)

3.各种媒介形式及其子形式的数量会继续爆炸式增长。当然,有些会变得更加流行,而其他的则会衰退,但没有哪种形式会完全消失。在未来的30年里,比特的持续流动将继续占据媒介领域,推动更为广泛的重混。

4.非好莱坞产品中的绝大多数是依靠重混制作的,因为重混的方式相较创造更简单。爱好者从网上寻找电影原声,或者自己在卧室里录制,然后将电影中的场景进行剪切或重组,键入文字,之后便展现出一个新的故事或者新的观点。其中,对广告的重混剪辑十分泛滥。(神剪辑和配音会大有市场,媒介重混将是传播领域中极为重要的创新。)

5.图像以及视频片段的可检索性(比如通过关键字)将很快实现。

6. 除了可检索性以外,媒介中正在发生的另一项变革可总结为“可回放性”。在未来,沉浸式环境和虚拟现实也必然会具备返回先前状态的功能。实际上,任何数字产品都将具备撤销和回放功能,就像它们都会具备重混的功能。

7.对于重混或再利用一个新闻媒介的素材来为其他媒介服务是否恰当的争论,也是新型新闻媒介发展的主要限制。基础技术的运行有其自身的特点,而现行知识产权法律却与这一实际特点不完全相符。在一个以网络速度发展的世界里,长达一个世纪的法律闭锁是对创新和创造力的严重损害。这个残余的负担源于我们先前生活的基于物质原子建立的时代。

8.全球经济都在远离物质世界,向非实体的比特世界靠拢。同时,它也在远离所有权,向使用权靠拢;也在远离复制价值,向网络价值靠拢;同时奔向一个必定会到来的世界,那里持续不断发生着日益增多的重混。尽管步伐缓慢,相关的法律还是会逐渐跟上。

9.那么在一个重混的世界里,新的法律应该支持什么呢?对已有材料的利用是一种值得尊重而且必须的实践活动。

10.在未来的30年里,最重要的文化作品和最有影响力的媒介将是重混现象发生最频繁的地方。

互动(Interacting)

未来30年里,物的互动属性将必然扩展。任何无法实现密切互动的事物都将被当作坏掉的东西。而虚拟现实将是主导互动时代的核心技术。

1.到了2016年,虚拟现实技术就可以让你到马里布(Malibu)市一个亿万富翁的豪宅里穿行,每个房间里都塞着满满的物品,感觉就像你真的在那里一样,而实际上你不过戴着一顶头盔,待在1000英里以外的一个房产经纪人办公室中。完全逼真可信的虚拟现实即将实现。

2.虚拟现实技术将很快会在未来的电影领域大展拳脚,尤其是那些“激动人心”的电影体裁,比如恐怖片、色情片或者惊悚片——此类电影的故事本身就会让人全身心地投入。我们也可以很自然地预料到虚拟现实技术在电子游戏领域将会占据重要地位。

3.现场感和互动效果是推动当前虚拟现实技术快速发展的两大亮点。“现场感”是虚拟现实技术的主要卖点。用不了十年,当你体验尖端水平的虚拟现实显示器时,你的眼睛会被蒙蔽,以为自己正在通过一个真实的窗户观看一个真实的世界。

4.第二代的虚拟现实设备会依靠一种新研发的“光场”(light field)投射技术以取代屏幕呈现。基于这种技术设计的虚拟现实设备直接将影像投射到眼睛里,所以你无需佩戴黑色的眼罩设备。这使得投射出的“现实场景”可以与你不戴眼罩时通常看到的现实场景进行叠加。这种场景的叠加被称为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

5.虚拟世界中最棒的那些激发出的深层次的现实感并非来源于最高的像素,而是源于大量其他人的参与。

6.多数时候,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手机对于拥有者是否在使用它们是忽视的。随着虚拟现实头戴设备中便宜实惠的眼动追踪设备逐渐普及,这种情况正在开始转变。眼动追踪技术的出现,使得手机可以准确地了解你在看向屏幕的哪个位置。

7.我们为新的设备配置了各种感官功能,比如视觉、听觉和触觉,这使得我们可以与它们进行互动。它们将不仅知道有人在那里,还将知道是谁,以及那人的心情如何。

8.数字化互动在现阶段的缺憾在于只有人体的手指部分参与。是否有一种方式允许我们让整个身体参与进来,推翻键盘的专权呢?到了2050年你是如何在一台电脑上工作的?有一个普遍的共识就是,我们将会用整个身体和所有的感官与我们的机器进行交流。如果你想得到一幅2050年时人们与便携设备互动的生动画面,可以设想一下人们仅使用自己的眼睛就能从屏幕上快速闪过的一堆选项中做出明确的“选定”,慵懒地发出一个勉强听见的咕哝声就能代表确认选项,并且手掌还在膝盖或腰部附近快速地摆动。在未来,一个人在喃喃自语,同时手掌还在身前舞动,就表明他正在用电脑工作。

9.不仅是电脑,所有的设备都需要互动。如果什么东西不能实现互动,那么它就会被当作坏掉了。(未来一代的人类将是互动时代的原住民,他们无法理解一个不能互动的设备的存在价值。)

10.未来设备和我们的互动程度越高,口碑就越好,而我们的体验也会更棒。

11.起初,电脑被关在远处某个装着空调的地下室里,然后被搬到了离我们近些的小房间里。随后它们爬到了离我们更近的桌子上,再然后跳到了我们的大腿上,最近则溜进了我们的口袋里。电脑下一步的显然就是靠在我们的皮肤上。我们称之为可穿戴设备。

12.比起这种穿在皮肤上的技术更进一步的唯一方法,就是延伸到皮肤表层下。我们让它们进入我们的大脑,将电脑直接与大脑连接起来。

13.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我们将继续拓展更多可以与之互动的事物。拓展将遵循三个方向推进。

1)我们会继续给自己制造的事物添加新的传感器和感官功能。

2)互动发生的区域将会继续向我们靠近。

3)最大程度的互动会要求我们跳入到技术本身。

14.在人类短短几十年的寿命期限中就能“扰乱”社会发展的第一个技术平台是个人电脑。移动电话是第二个平台,它们都是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引发了社会中一切事物的变革。下一代颠覆性的平台就是虚拟现实,而它已经到来了。

追踪(Tracking)

追踪,即过往轨迹的数据记录。无处不在的追踪是必然的。

1.当传感器不断变得更智能时,追踪技术将大行其道。这是一种怎样的文化趋势?《连线》记者加里·沃尔夫指出,当我们依赖数字而不是文字时,将构建出一个“量化自我”。

2.不久的将来,一个极其个人化的身体记录数据库(包括完整的基因序列)可以用来打造个人治疗方案和个性化医疗。

3.我追踪的范畴远远大于健康。它涵盖了我们的整个生活。我们日常的走动和会面,以及非常规的事件和经验中的重要细节,也能被数据化,并汇集成基于时间顺序的流动信息。这种流动信息被称作“生活流”(lifestream)。“生活流”是一种主动且有意识的追踪。

4.无意识且不主动的追踪同样重要。这种被动的追踪方式有时被称作“生活记录”(Lifelogging),也就是简单、机械、不动脑筋地完整记录下一切,或者说不偏不倚地记录生活中所有可记录的事物。你将来可能会用到它时才去关注它。由于大部分内容永远都用不上,“生活记录”是一个包含巨大浪费的低效过程。创建完整的回忆是“生活记录”的重点。一份“生活记录”记载了生活中的每件事,因此它能帮你恢复那些大脑可能忘记的事情。当生活被附上索引并完全储存在“生活记录”中时,你就能像使用谷歌那样搜索你的生活。

5.我们作为网络中的人,会进行自我追踪,并且大多数人都会追踪自己的生活。但是网络上除了人,还有更多的事物,数以亿计的事物也会追踪自己。几十年后,任何被生产出来的东西都将包含一块能联网的芯片。

6.一个普通人在平常的生活中可能遇到的追踪手段(KK列举了25种):汽车活动、高速公路交通、拼车软件、长途旅行、无人侦察机、邮政信件、公用设施、手机位置和通话记录、民用摄像头、商业和私人空间、智能家居、家居监控、互动设备、商场会员卡、电子零售商、国家税务局、信用卡、电子钱包和电子银行、人脸识别、网络活动、社交媒体、搜索浏览器、流媒体服务、读书、健康追踪。

7.所有先前无法测量的东西都被量化、数字化,并且可以被追踪。我们会持续追踪自己,我们和朋友之间也会互相追踪。企业和政府会对我们实行更多追踪。50年后,无处不在的追踪行为将成为常规。

8.比特与其他比特发生关联时,价值就会提升。比特最低效的呈现方式就是单独且直接地存在。没有被复制、分享或是与其他比特相关联的比特将是短命的。与其他比特关联的比特将倾向于被更多地复制。就像自私的基因倾向于自我复制,比特也是如此。

9.今天我们被追踪时会感到不适,是因为我们不清楚谁在监督我们,以及他们知道多少信息。我们无法决定他们如何运用我们的信息。信息需要纠正时,我们无法向他们问责。他们记录我们时,我们无法记录他们。并且被监督能得到哪些好处并不明朗。彼此的关系是不平衡、不对称的。无处不在的监督是必然的。因为我们无法让这个机制停止追踪,我们只能让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对称。

10.如果今天的社会媒体教会我们一些关于人类的东西,那就是人类分享的冲动胜过保持隐私的愿望。

11.网络让如今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有可能真正实现匿名,但它同时使得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实现匿名难上加难。在我见过的任何系统中,当匿名变成常态时,系统必然失败。充斥匿名者的社群要么自行毁灭,要么从完全匿名变成伪匿名状态。就像微量元素一样,匿名者永远不应当被完全清除,但我们必须保持其数量尽可能接近于0。

12.在未来20年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将我们追踪和创造的所有信息,包括商业、教育、娱乐、科学、体育以及社会关系,等等,放到它们最原始的级别(即将信息解绑成更基本的成分)去理解。

13.无休止的追踪是必然的,但只是一个开始。到了2020年,我们每年能制造540亿个传感器,它们散布在全球,嵌入我们的车里,覆盖在我们身体上,监视着我们的家以及公共街道。这张传感器之网将在未来10年里产生“无限多级”字节的数据,其中每一个比特又能创造出双倍数量的元比特(元比特是指由基础数字信息衍生出来的关联数字信息)。

提问(Questioning)

问题必然会越来越多;答案必然会越来越廉价;好的问题必然会越来越有价值。

1.每天都有过去不可能的事变得可能,并且这种情况会持续下去。但,为什么是现在?是什么打破了“可能”和“不可能”之间古老的界限?在我看来,如今发生的那些“不可能”的事都体现了一种更高级的新型结构。它们是大规模分享带来的,更准确地说,是大规模合作和大量实时社会互动的结果。

2.人们改变社会交往方式的步伐才刚刚启动。超链接、无线局域网以及全球卫星定位服务事实上都是通过技术形成的连接关系,而这类创新刚刚开始,大多数有可能实现的最令人赞叹的交流方式还没有被发明。人类还处于发明真正的全球组织的初期阶段。

3.大家都以为人类是好战的,但是,随着解决社会冲突的新途径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出现,我预测,有组织的战争对人们的吸引力以及它们的作用都会越来越弱。

4.技术的运作把我们抛向新的层级,开启了一个由未知机遇和令人恐惧的选择所构成的“新大陆”。全球规模的互动带来的后果超出了人类可控的范围。

5.我们向更高级以及更大规模的全球联通迈进的速率是前所未见的。社会组织形式正朝着极端巨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以及极端快速(光速)的方向发生结构性转变,卷入其中的人类将以新的方式互相联通。

6.我们不想观看整场球赛,只想看集锦中的集锦,或者说那些最精彩的移动、接球、跑位、射门以及踢球,越是难以置信,越是“不可能”做到,我们越想看。与此同时,最衰的失败集锦则是另一种极致的呈现。

7.对于任意一条知识,你很容易就能得到一个反对观点。任何一个事实都有它的反事实。互联网的极端超链接属性将让这些反事实凸显出来。有些反事实是荒唐的,有些勉强站得住脚,而有些是有理有据的。这就是知识之屏的诅咒:你不能依赖专家解决问题,因为每个专家都有一个与其相对的反专家。因此,我所学到的任何东西都会遭到无处不在的反事实的侵蚀。在全球即时联通的时代,我们对任何事情的把握反而变弱了。

8.这场名为“互联网”的清醒的梦同样模糊了严肃的想法和娱乐的想法之间的界限,说得更直白些,上网时我们已经分不清自己是在工作还是在娱乐。有人认为这场清醒的梦带来了令人上瘾的对时间的浪费。恰恰相反,我珍视对时间的“有益浪费”,它是创造力不可或缺的来源。更重要的是,我相信工作和娱乐的合并、严肃地思考和娱乐地思考的结合,是互联网带来的最伟大的创新之一。高度演化的先进社会的理念不就是使人们不再需要工作吗?

9.计算机制造商思科(Cisco)估计,到2020年,互联网上除了几百亿面屏幕还会有500亿的各类设备。电子产业领域预计将有10亿可穿戴的设备,用来追踪我们的活动,并将数据加入“流”中。我们还能预计将有130亿让智能居家生活更有生气的家用装置,如Nest恒温器。30亿设备将被置入在线汽车。1000亿的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将内置在诸如沃尔玛超市货架上的产品中。这就是物联网,是我们制造的所有东西的梦想之地,也是实现不太可能的事情的新平台。它是用数据建成的。

10.科学包含一个悖论。每个答案都会孕育至少两个新问题,因此,使用的工具越多,答案就越多,相应的问题也会更多。在科学工具的帮助下,如果知识真呈指数增长,我们应该很快就能消除困惑。然而实际情况是,我们不断发现更大的未知领域。因此,虽然我们的知识量呈指数增长,但是问题的数量同样会以指数级的更快速率增长。数学家会告诉你,两条指数曲线之间逐渐拉开的差距本身就是指数级的。这个差距就是我们的无知,它正在呈指数增长。换句话说,科学作为一种手段,主要增长了我们的无知而不是我们的知识。没有理由认为这一点在未来会发生改变。没有理由认为这一点在未来会发生改变。一项技术或工具的颠覆性越强,它生成的问题越具有颠覆性。我们可以预计,人工智能、基因操控、量子计算这些近在咫尺的未来技术将接二连三地释放新的重要问题,即我们从没想过要问的问题。事实上,保险地说,我们还没有问出最重要的一些问题。

11.我们正迈向每天询问几百个问题的未来生活。大多数问题和自己以及朋友相关。寻求答案的这种搜索将不再是发达国家的奢侈品,而是全世界的必需品。我们很快就能用交谈的口吻询问“云端”任何问题。

12.与如今的趋势相反,答案将变得廉价,而问题会变得更有价值。一个到处都是超级智能答案的世界鼓励人们对完美问题的追求。

13.够生成答案的技术将继续得到重视,以至于答案会变得即时、可靠、无所不在,并且几乎免费。但是能够帮助我们生成问题的技术将获得更多青睐。引擎生成了不安于现状的人类能够探索的新领域、新产业、新品牌、新可能性以及“新大陆”,与此相随,提问机器将会适时出现。

开始(Beginning)

我们仅仅处于人类互联时代的开端,全球化心智(霍洛斯)必然开始,已然开始。

1.一个巨大的事物正在形成。它已经开始运行了30年,而开始的整个过程会持续一个世纪之久。我们把它叫做霍洛斯,或者是全球化心智。霍洛斯包括所有人的集体智能、所有机器的集体行为、自然界的智能相结合形成的整体以及出现在这个整体中的任何行为。这一切加起来就是霍洛斯。

2.我预计到2025年,地球上每个公民都将使用这个平台(霍洛斯)。每个人都处在平台之中,或者说,人人都是这个平台。

3.我们正处在这个过程的开始,那个不连续的变化刚刚露出一些端倪。在新体系中,诸如中央集权以及统一性之类的旧文化力量会消失,而我在本书中描写的分享、使用以及追踪这类新的文化力量将主宰我们的机构和个人生活。当新阶段逐渐稳固,这些新力量的影响将越来越大。有些人认为我们分享的内容已经太多了,但其实大规模分享才刚刚开始。我们从拥有权到使用权的过渡才刚起步。各种各样的“流”都还只是“涓涓小溪”。看上去我们已经被过度追踪,然而未来几十年内,我们被追踪的程度将是现在的千倍;高度的知化会让我们现在从事的最智能的事情看上去十分蠢笨。它同时会大大加速其他变化的进程。而这些转变都不是最终的,只是一个生成过程的第一步。这是一个开始。

4.这幅正在显现的关于超级有机体的画面让科学家们想到了“奇点”的概念。在流行文化中则有两种版本:“硬奇点”和“软奇点”。

硬奇点:未来将由超级智能的胜利所奠定(超级智能毁灭人类)。有人把这种智能称为我们“最后的发明”。考虑到各种因素,我认为这个设想不太可能实现。

软奇点:人工智能、机器人、过滤技术、追踪技术以及我在书中列出的其他一切技术将会融合在一起,并且和人类结合,形成一种复杂的依存关系(超级智能与人类相融合,KK认为软奇点更有可能成为现实)。

5.未来30年,霍洛斯将沿着与过去30年同样的方向挺进,那就是:更多的流动、共享、追踪、使用、互动、屏读、重混、过滤、知化、提问以及形成。我们正站在开始的时刻。已经开始。当然,也仅仅是个开始。


凯文凯利是位趋势大师、未来学家,是一位擅长娓娓道来的平静智者。他很絮叨,总是飞快地、大量地给我们展示着未来,无论是《失控》还是《必然》。他也在慢慢地走路,他只是把他看到的告诉我们,不说对,也不说错。而可贵的是,他的书里,描述的不是像《黑镜》所展示的那种科技毁灭感,而是处处充满温暖、人性与自由——这是我所感知到的理性智慧所能绽放出的最亮光芒之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904评论 6 49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581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527评论 0 35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463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546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72评论 1 29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82评论 3 414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330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76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87评论 2 33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257评论 1 344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923评论 5 33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71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9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36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145评论 2 36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127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