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一番新近阅读的几本书,主题大抵都关乎初期教会历史的真伪考证。
(一).《基督何许人也》的作者是位日本学者,他在监狱中写成这书。在不依赖参考文献的情况下,能将许多历史考据问题付诸笔墨,可见作者深谙基督教起源的诸多议题。这本书从多方面反驳基督、基督教及基督教圣经及教义的可靠性,陈列出许多论据,带着轻蔑语态的来一一驳斥耶稣存在的史实性及基督教起源的神圣传统。这本书如若放置在作者那个年代(19世纪末),许多理据尚具杀伤力。但在鉴别学和考古学蓬勃发展的当下,书中许多的论点不免显得过时。所以读此书,收获不大,权当了解上一代人的反教思维。
(二).《错引耶稣》是本通俗读物,同样从鉴别学角度来阐述《新约圣经》文本的形成、手抄以及(按作者来说)更改的历史。本书主要论据是处理抄本的差异问题及编修学上的神学动机,旨在得出结论认为“圣经并非出自上帝之手,乃是凡人之手”。作者是位圣经鉴别学学者,学术上的娴熟使得这本书在阅读上毫不生涩。就一般读者而言,这样一本代表最前沿的学术通俗作品,在致力于“圣经去‘神话化’”的事业上,有着不可小觑的普及力度。但是,《错引耶稣》并不代表多数者的声音。福音派圣经学者在这一领域的反驳理据也从未乏力过。抄本差异与圣经神圣的权威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联。福音派圣经学者同样可以使用低等鉴别学(抄本差异)及编修鉴别学(作者的神学目的)得出与《错引耶稣》一书迥然不同的价值取向。归根结底,理据的考量本质上其实坐落于各自的“前设”和“典范”。
(三).《人子耶稣》的基调首先是将耶稣“去神性化”,再为人性的耶稣“重构神性”。但后者的“神性”是种“人性的觉悟”。按作者的叙述来说,“耶稣最终觉悟了”。这本书严格而言是本心理读物,抑或是本接近新纪元运动的宗教读物。作者是印度裔人,在宗教多元汇集的印度背景中成长,主行业是医生。但他一反主流医学,深信宗教精神——一种能激发人性潜能的精神信仰,在这种潜能下进行疾病治疗。《人子耶稣》便围绕着这样的精神世界展开叙事。作者创作了耶稣12岁到30岁的经历,宣称要构建一位“真实的耶稣”——一位觉悟者,人性的教师,精神的标杆。毫不避讳地说,这类题材和思想性读物是当下社会的“宠儿”。本书不谈“理据”,纯属“心理层面”的矫揉造作,为满足心灵空洞而作。
(四).《模仿荷马》是本有趣的书,从文学叙事的角度挑战《使徒行传》的传统,认为路加是以荷马著作里的场景为模型来创作《使徒行传》。作者设立个六个标准来辨别古代文本中的文学模范,并将之运用在新约圣经里,以力图证明《使徒行传》中存在着同样的模仿行为。他以《使徒行传》中四段经文为范例对观《伊利亚特》。分别是:哥尼流和彼得事件(对观卷二)、保罗辞别以弗所长老事件(对观卷六)、选取马提亚事件(对观卷七)、彼得从希律王逃离监狱事件(对观卷二十四)。在开阔文学叙事的视野上,这本书的确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但本书致命的思想在于将“文学叙事”真空化,全盘否定了路加著作的历史史实。路加作为历史学家(兼神学家)的身份,在其文本内有着许多的史实已被考证,这是《模仿荷马》无法逾越的“障碍”。姑且不论“文学模仿”在路加作品中是否构成必然的叙事手段(存在多少文学手法的巧合/共鸣),单就历史问题来看,《模仿荷马》一厢情愿的判断取向无法给予读者满意的立论。
(五).《福音真理》是本护教类著作,主要诉诸于历史,考证圣经文本和初期教会传统的可信赖性。在某个层面上,本书基本涉猎了上述四本书中提及的一些历史问题,包括圣经文本的传播史、四福音的差异问题、复活的史实等。全书宗旨是为了对抗新无神论思想。作者因自身主修领域的限制(圣经学者和初期教会史学家),仅从“圣经和历史”的角度予以回应,无法在哲学和科学的问题上着墨太多。因此,在“圣经和初期教会/起源史”问题上对话新无神论,这是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