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多久没逛商场了?”我看着眼前这个95后的妹子问到。她一边快速的划着手机,一边说:“好久了吧,至少这几个月没去过。”
“再往前呢?”我追问到。“再往前疫情呀,谁能出去。”她回答的时候只是偶尔抬眼看看我,绝大部分时间是在看手机里的“种草”视频。
她的回答让我想起几天前,因为一个商业项目合作的事情,遇到一个业内多年未见的朋友。
闲聊时他提到:“今年疫情对购物中心影响太大了,全国范围内的商场几乎被冰封。即便是现在疫情过去了,这口气也还没有缓过来。很多商场都存在大面积撤柜、掉铺的情况。”
是啊,今年的疫情对商业地产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没有疫情商场就好过了吗?从眼前这个95后的身上,我感受到了另一种压力。
根据尼尔森《2019-2020年度中国购物中心消费者洞察报告》显示:
1、主要用户年龄在25—34岁之间;
2、95后和00后消费频次和好感度都普遍较低;
3、用户对于去购物中心的目的性比以往更强;
4、对路程预期的时间在30分钟以内;
5、如无拔草内容,在家附近购物的几率大;
6、在购物中心的平均停留时长为1至2小时。
这几个方面的数据和总结,其实都将思考引向了一个方向——“商业内容的迭代和更新”。
「1」 从满足购物需求到营造体验场景,中国商业地产的进化历程。
任何的产品迭代都会基于两个客观条件:
一是用户需求;二是使用习惯。
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都处于物资匮乏的状态。那时候的商业内容是“货”,满足用户的需求是“买”。老百姓习惯于去商店买需要的东西,所以百货商场是当时主流的商业形态。
比如:北京市百货大楼。
如果那时你能在回家后,将印着“北京市百货大楼”包装纸的礼品往桌上一摊,那就是一件特别值得炫耀的事情。后来随着生活品质的不断改善,消费者的需求也日渐升级。
中国的商业地产,也进入了产品迭代的快车道。先后经历了:百货商场、商业步行街、购物中心、体验式商业、公园式商业五个阶段。
体验式商业和公园式商业的出现,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互联网缩短了用户和品牌之间的距离,降低了购买门槛、提高了交易效率。更重要的是,互联网不仅改变了商业环境,更改变了人们的购买习惯。
从必须到商场买,变成了可以在网上买。这样一来,将本该属于商场的用户分流到线上了。商场为了重新夺回用户,开始向“体验式”和“公园式”的商业内容进化。
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从“单纯的买”进化到“舒适的买”。
比如,购物中心将室内空间和室外自然环境结合,又或者对室内空间进行设计或者创新,做出更显档次的内装和美陈效果,注重购物环境和用户体验感的营造。
从实际的效果来看,基本上就是看着很好看,最多能让用户拍拍照,然后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什么95后和00后对购物中心的好感度,和消费频率都普遍偏低。
「2」 B站崛起,Z世代用户行为习惯的启示。
95后和00后到底喜欢什么?
如果想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了解一下B站(bilibili)。这个在很多年前,还被主流媒体称为“小众文化”的网站,现在成功破圈一跃成为年轻文化的代言人。
根据B站提供的数据,目前月活用户数为1.2亿,以兴趣标签划分的频道有2667个,被网友戏称为“人均一套房”。就是说,只要是年轻人喜欢的内容都可以在B站上找到。
在这2667个频道中,有大量的UP主更新和分享知识,以及安利各种好东西和有趣的内容,影响着用户的审美和价值观。
当然,还有抖音、快手、小红书这样的网络社交平台,大量KOL和KOC分享各种“种草”视频,在买东西之前去看这些内容,是现在年轻人的常规操作。
根据尼尔森《2019泛社交电商深度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社交电商的成交额是1.3万亿,其中有54%的人,在过去一年中增加了非计划性购物支出。”
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网购用户原本是没有计划消费的,但受各种社交属性的电商内容影响额外买了产品。
95后和00后们,被称为“Z世代”。
是指在上世纪90年代中叶至2010年前出生的人)。他(她)们伴随着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长大,是受互联网影响最大的一批人。
根据国内外各大媒体和平台的总结,“Z世代”有以下3个特点:
第一,弱连接正产生价值;也就是非熟人圈和陌生人经济的转化。
第二,为个人喜好买单;以自我感受为中心,不看大牌还是小众品牌。
第三,社交场景呈标签化趋势;有共同兴趣才能成为朋友,也可以说无话题不社交。
目前,全球Z世代有24亿人,占全球人口的32%;我国Z世代人群(截止至2019年),总人数约为2.6亿,约占总人口的19%。
前可口可乐全球营销副总裁哈维尔·桑切斯·拉梅拉斯(Javier Sanchez Lamelas)认为,品牌设置增长引擎的秘密是:“一定要让品牌在年轻群体中的市场份额,高于在年长群体中的市场份额。”
「3」 想抓住年轻用户,商业地产项目要做些什么?
杰克·韦尔奇说:“在全部商业人士中,真正的变革者不到总数的10%”。和其他领域相比,无论是受制于模式还是被捆绑于考核,商业地产的变革似乎更难一些。
不过已经有一些项目开始尝试,比如上海的“TX淮海”。
一个以“策展型零售”为导向,构建起来的商业项目。他们将年轻人喜欢的兴趣标签,以“巡展+专柜”的方式整合在一起,受到了年轻用户的广泛好评。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也为商业内容的再次进化提供了参考。
接下来我结合前文提到的用户特点和商业地产的实际情况,总结了如何抓住年轻用户的三个方向,供大家思考:
1、跳出框架思维,多看看互联网
互联网的到来,对商业地产而言是一场危机,同时,也是一次机会。再一次升级迭代的机会。所以,不要把互联网当洪水猛兽避而远之,那么,你将永远不可能发现战胜它的机会。
如果我们真的想抓住年轻用户,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跳出商业地产这个思考框架,抛弃之前的经验说和常规操作。多关注B站、小红书以及年轻人喜欢的互联网产品,你会从中获得商业内容进化的灵感。
2、别想一网捞全,要做细分需求
商业地产传统的用户划分是按年龄划分为:“青年、中年、老年”,看起来科学但其实很不科学。
要以用户需求为思考核心才是王道。
划分需求首要做的就是去平均化,也就是不能什么都想做,要专注于一类用户的需求研究,将其做到细分的极致。
有哪些内容可以解决用户的痛点,哪些内容可以让用户满是愉悦感,哪些内容可以让用户开心到拿出手机转发分享。
抓住这些,你才能真正的抓住用户。
3、调整考核指标,产品科学布局
商业地产人对于商业内容的迭代一直在努力,但越大的公司调整的余地就越小。我们被各种各样的考核指标所束缚,每一次调整都要面临KPI的问责。不能贡献租金的不要,不能带来业绩的不选。捆绑之下,难有作为。
想抓住用户,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先松绑僵硬的考核制度。松绑不意味着不考,而是要确立更合理的考核标准,为科学化的业态布局打基础。
我们来听听得到APP的故事,也许会对你有所启发。在互联网圈里有一个三级火箭的说法,即:
第一级:头部流量,作用是用户引流;
第二级:沉淀某类用户使用场景,作用是激发情绪、触发需求;
第三级:完成商业闭环,作用是实现高利润。
得到APP是做知识付费的平台,他们的一级火箭就是罗胖做了好多年的罗辑思维脱口秀,用来蓄客引流;二级火箭就是得到APP,让用户体验知识付费的场景,触发用户需求;三级火箭就是APP里各个老师的课,有了流量和需求的加持,转化购买这个行为,完成最后的商业闭环。
我们在商业内容的布局上,能否借鉴这样的模式:
设置流量内容、场景内容和高利润内容,让整个商业体形成闭环。
值得思考和探索......
——本文小结——
1/不能触发用户情绪的场景不是场景;
2/抓住年轻用户的三个方向:
跳出框架思维,多看看互联网
别想一网捞全,要做细分需求
调整考核指标,产品科学布局
3/三级火箭模式:
第一级:头部流量,用户引流;
第二级:沉淀用户使用场景,激发情绪、触发需求;
第三级:完成商业闭环,实现高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