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头不语,检讨自己写文章中......
(一)
没有深度。
对事物的分析,总是停留在形容词层面,不能往下挖掘出一些点,让自己感觉焕然一新。这一点,产生的原因,有三个,第一是观察事物的时候只看到事情是怎么,不去思考事情应该是怎么样以及为什么应该会怎么样,第二是观察得太少,A与B之间的事物不能比较好地联系起来,第三是想象力修炼得不够,觉得事情应该是这样子,就一直会是这样子。
这个点,归总到一个字,就是懒。第一个是懒得想,第二个是懒得看,第三个是懒得变。
懒字,害人呀。
(二)
过于浮夸。
晋代有左思做赋,语言华丽。一来这不是自己追求的方向,但是在行文时却又偏向这方面的感觉。二来,说道华丽,还真是十不及其一。自己在文风这一块,速来喜欢坦诚、真挚,情理交融,论证充分,而不是词句的堆砌、道理一大堆......
我把这种在文章中不合适的表达叫做浮夸,不够真实。
(三)
没有佐证和素材。
曾经一度喜欢看六神磊磊读金庸,会发现六神磊磊的文字,言语之间,充满了对时事的针砭,而且运用典故和金庸小说中的情节,运用得那叫一个恰到好处。所以,充分的佐证和素材还是很有必要的。
(四)
谈一谈,怎么改好。
素来觉得一个好的律师,成本不仅在于学习法律知识,更在于快速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新闻学知识,文学知识,便是其中之一。刘居胜律师,我的师父,也多次说到文笔的重要性。想来,在下班之余,学习新闻学知识,便迫在眉睫;多看专业化和阅读量大的新闻,细细品味二者区别,也是不容延缓......
当然,看新闻,学新闻,也还只是停留在形式层面。要改变文笔,自成文风,内容才是NO1。
我认为,系统性看最近要写的专题的文稿,较为全面广泛地接受这一方面的知识,是一个较好地方法。唐诗,熟读不会作来也会吟。文稿,何尝不是久看,就会构思的?而且久看此类专题,会对自己要引证的内容有一个初步想法。
言之有物,言之有据,二者兼得。
话虽简单,一来理论性学习文学之新闻学,多看新闻,二来多看专题类文稿,使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据,但是做起来,还需一个勤字。不然,始终白搭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