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各种罚款难以解决财政困难的问题!

在部分地方财政承压的背景下,“以罚增收”的现象悄然抬头——从街头交通违章的高频处罚,到市场经营中的“超额罚没”,罚款似乎成了缓解财政紧张的“速效药”。然而,这种将执法手段异化为创收工具的做法,不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财政难题,更可能埋下损害经济活力与政府公信力的隐患。

罚款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惩戒规范行为、维护公共秩序,而非填补财政窟窿。当罚款与财政收入直接挂钩,极易催生“唯数额论”的扭曲导向:一些执法部门可能将工作重心从“主动预防违规”转向“精准寻找罚点”,甚至出现“选择性执法”“过度处罚”等问题。对市场主体而言,频繁且高额的罚款更是雪上加霜。中小微企业本就面临成本高、盈利难的困境,额外的罚没支出可能压垮经营信心,导致商户关门、就业减少;而个体经营者遭遇“罚款压力”,也会削弱消费与创业热情,最终导致地方税基萎缩,陷入“罚款越多—经营越难—税收越少—更依赖罚款”的恶性循环。

事实上,健康的财政收入从来不是“罚”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靠的是经济繁荣带来的税基扩张,靠的是产业升级创造的价值增量。解决财政困难,需要跳出“就罚款谈收入”的误区,聚焦“开源”与“节流”两大关键:一方面,应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投资、扶持特色产业、激活消费市场,让企业“活起来”、经济“热起来”,从根源上扩大可持续的收入来源;另一方面,需推进财政预算精细化改革,压缩非必要行政开支,把资金更多投向民生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能拉动经济增长的领域,实现“钱花在刀刃上”。

财政是地方发展的“生命线”,其健康运行依赖长期积累的经济基础与社会信任。依赖罚款“拆东墙补西墙”,看似能解一时之急,实则是透支未来的“饮鸩止渴”。唯有摒弃短视思维,以高质量发展拓宽收入渠道,以高效能管理优化支出结构,才能让财政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地方经济社会稳定提供坚实支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