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不太明白失去和获得的边界线,到底在哪。
那个时候,我刚刚拿到大学毕业证,从院办往寝室楼走,路过学校东门,想起四年前刚开学那天迷路走错的情景,心情非常低落。
走到博北教学楼,趁着没人上课的空隙,去教室里坐了坐,翻开毕业相册,还没看一眼,就开始落泪痛哭。
我为自己失去了大学时光而心痛,同时也为自己结束的靠爸妈养活的生活开心。
那种真实又不可靠的感觉,困扰我近半年,时常觉得自己失去了很多,时常又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失去。
我把那段时光称为:间歇性时段。
再遇到这种感觉的时候,是我看完了《孤儿列车》这本书。
薇薇安和莫莉两个人相似的残酷经历,家人一个个相继离去,当过孤儿,去过孤儿院,被领养被抛弃的无限循环。
一个鲜活充满伤痕的世界呈现在我面前,两种相互交替截然不同的感觉瞬间将我包围。
我同情薇薇安和莫莉两人的遭遇,但又羡慕两人的好运气。
很多人可能要喷我了:你在胡说八道些什么,她们可都是孤儿,你羡慕她们的运气?
如果在一般的普世价值里,我的确不应该羡慕她们,薇薇安和莫莉的爸爸酗酒如命,时常发酒疯,找不到工作,整天混吃等死。
他们只是生育了孩子,并没有担起养育她们的责任。
她们的妈妈也同样如此,甚至还需要借助孩子的勇气还抵抗丈夫的家庭暴力。
有一次薇薇安试图去安慰躺在床上的母亲,她的母亲却一把推到她,哭着向她吼到:“你走开。”
薇薇安的童年可以说非常不幸,7,8岁的那场大火,更是将她最后的一点温存烧的干干净净。
她喝醉了的爸爸当场被烧死,妈妈痛苦的呻吟还未送到医院,就已去世。
她最疼爱的妹妹梅茜,也被大火吞噬。
这场大火可以说是薇薇安的重要分水岭,此后她的被虐待寄人篱下,甚至被侵害,都是拜它所赐。
但同时它也给了她一生挚爱的“德国仔”,将她视如己出的养父母,还有她一帆风顺的百货生意。
你可以说大火毁了她原本憧憬的家庭亲情,也可以说它赋予了薇薇安崭新的以后。
同样情况的还有莫莉,相比于薇薇安莫莉更洒脱,也更无奈。莫莉的养父母虽然不像薇薇安曾经遇到过的极品,企图虐待和性侵她。
但也没有薇薇安后来遇到的养父母给予她无限的理解和支持。
在她快没有出路的时候,遇到了薇薇安,和她有着相似命运的另一个孤儿。
都说颠沛流离的人,只有在颠沛流离的人身边,才会有安全感。
所以薇薇安愿意把心内深埋的秘密告诉莫莉,莫莉也愿意为薇薇安摘掉掩饰自己的耳环鼻环。
在男朋友面前都没有摘下面具的莫莉,被养父母赶出家门后,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薇薇安。
她知道她会理解这份心酸,这种无奈,这种在别人看来有点热闹的画面。
这份情义独属于她们两人,不用说你的苦我都能理解。
这份情义又是我们多少人孜孜追求,梦寐不得?我们大多数相似的经历,让我们以为可以交到若干知心知己。
然而也正是因为经历和感觉大多相似,注定我们只能拥有多数的朋友甚至是好朋友,却不会拥有多数的只属于你和他的情义。
谁幸运?谁又不幸运?
收留莫莉的那一晚,薇薇安向她吐露了自己曾和“德国仔”有过一个孩子,但在“德国仔”牺牲之后,薇薇安毅然决定将生下的孩子送给别人。
莫莉惊呼不已,但并没有问她为什么将自己的女儿送给别人,她只问了当时孩子出生的一些信息。
然后将这些信息拼凑起来,帮助薇薇安寻找到那个孩子。
有人质疑薇薇安的绝情,为什么不肯自己辛苦带大那个孩子,跟在自己母亲身边,总好过跟在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身边。
可薇薇安清楚,人们在领养孩子的时候,愿意领养无意识的婴儿的,都是诚心想将她抚养长大,想要拉回家帮大人忙的,都会挑7,8岁大的孤儿。
正如她那时候一样。
对于薇薇安的女儿梅来说,她可能很多年都不会理解为什么自己的母亲会在父亲去世后,狠心丢下自己。
或许她也无法意识到,自己一路走来的顺风顺水,成为优秀的音乐家,家庭美满。
她或许也不会知道,薇薇安再婚后一直都不同意再要一个孩子,宁愿自己一个人孤独到老,也不想对曾经的孩子有所亏欠。
梅是薇薇安的抛下的孤儿,但却是这她养父母送给世界的宠儿。
我们或许没有经历过薇薇安和莫莉的孤苦,却一定经过她们的孤独。毕业一年后,告别大学生活,日常的活动从学校里的三五结伴,到一个人吃饭,上班,睡觉。
以前通宵看书准备考试的时候,经常好几个学友,一起大骂老师出题太难,重点太多。
现在一周五天加班的时候,也只是一个人默默坐在办公室,看东边灯一盏,看西边背影摇摇。
那个时候我就会羡慕薇薇安和莫莉,羡慕她们曾经拥有的心意相通和相互陪伴,羡慕她们在逃去未来生命的途中,遇到那些可以推心置腹的患难之交,还有时隔二十年依然可以相爱的爱人。
和她们相比,我们是不是也时常做着世界的孤儿?
又或者说,这个世界本就是满满的孤儿,也没有一个真正的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