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学习录】核心素养有哪些国际新趋势

行走在学习的路上

今天听王涛教授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国际新趋势》记录如下:

为什么学生需要素养?

素养:面向学生的未来生活。

核心素养:国际组织和典型国家的育人主基调。

1.核心素养的人本主义转向.

①从经济主义市场经济主义到人本主义。

②从高阶素养到基础素养、必备素养。

③从适应社会到改进、改造社会。

案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三大变革性素养:创造新价值、调解紧张和两难、责任担当。

核心基础:

①认知类:读写、计算、数字素养、数据素养。

②健康类:身体与心理健康、幸福。

③社会情感力:道德、伦理。

2.核心素养的知识基础.

①面向未来:面向学生的未来而非我们的过去。

未来需要:全球素养、财经素养、媒介素养、健康素养等。

②精选精练。

现在知识迭代、扩融较快,新加坡提出“教少学多”,韩国提出减少30%左右的内容。

③价值融入:

什么价值?

谁的价值?

学生的能动性

创新创造新价值。

3.核心素养的共通性与学科性。

举例:

澳大利亚课程的共通素养:三大跨学科重点、八大学习领域、七大共通素养(读写、计算、信息媒介与技术素养、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个人和社会道德理解,跨文化理解)。

芬兰的七大横贯素养与多学科学习板块:学会学习和思考,文化素养,沟通和表达,管理日常生活、照顾自我和他人多元素养,信息媒介与技术技能,职业能力和创业精神,参与、融入和构建可持续的未来。

加拿大三大共通素养:个人与社会,思维,沟通。

这三个国家的素养各有侧重,澳大利亚强调共通性,加拿大强调学科性素养,而芬兰综合了两国的素养。

4.核心素养的课程融合。

美国:观念(科学家知道什么?)——实践(科学家做什么)——横向概念(科学家如何如何思维与关联的)。

最后形成了理解——实践——反思的三维一体学习。

5.核心素养的教学转型。

(1)关注儿童的独特性。

①关注孩子的独特性、情境的独特性和个人生活的独特性。

②避免过分注意儿童的共同特征,进而对他们进行分组、分类、筛选、衡量和管理,并以原先设想好的方法去回应他们。

教师应避免惯性思维。

(2)关联与回应个体情况。

目的:教育应该温暖他,帮助他改变他们的命运。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并结合学科内容为学生奠基。等

(3)模拟社会情景。

(4)差异化学习任务与个性化学习支持。

(5)实践性与综合性学习及跨学科学习。

我国核心素养的借鉴与创新:

①指向人的全面发展。

②核心素养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标准的一体化差序设计。

③课程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

④跨学科主题:学习共同性和学科性的统整。

⑤大单元教学:素养与知识的结构化组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