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王涛教授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国际新趋势》记录如下:
为什么学生需要素养?
素养:面向学生的未来生活。
核心素养:国际组织和典型国家的育人主基调。
1.核心素养的人本主义转向.
①从经济主义市场经济主义到人本主义。
②从高阶素养到基础素养、必备素养。
③从适应社会到改进、改造社会。
案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三大变革性素养:创造新价值、调解紧张和两难、责任担当。
核心基础:
①认知类:读写、计算、数字素养、数据素养。
②健康类:身体与心理健康、幸福。
③社会情感力:道德、伦理。
2.核心素养的知识基础.
①面向未来:面向学生的未来而非我们的过去。
未来需要:全球素养、财经素养、媒介素养、健康素养等。
②精选精练。
现在知识迭代、扩融较快,新加坡提出“教少学多”,韩国提出减少30%左右的内容。
③价值融入:
什么价值?
谁的价值?
学生的能动性
创新创造新价值。
3.核心素养的共通性与学科性。
举例:
澳大利亚课程的共通素养:三大跨学科重点、八大学习领域、七大共通素养(读写、计算、信息媒介与技术素养、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个人和社会道德理解,跨文化理解)。
芬兰的七大横贯素养与多学科学习板块:学会学习和思考,文化素养,沟通和表达,管理日常生活、照顾自我和他人多元素养,信息媒介与技术技能,职业能力和创业精神,参与、融入和构建可持续的未来。
加拿大三大共通素养:个人与社会,思维,沟通。
这三个国家的素养各有侧重,澳大利亚强调共通性,加拿大强调学科性素养,而芬兰综合了两国的素养。
4.核心素养的课程融合。
美国:观念(科学家知道什么?)——实践(科学家做什么)——横向概念(科学家如何如何思维与关联的)。
最后形成了理解——实践——反思的三维一体学习。
5.核心素养的教学转型。
(1)关注儿童的独特性。
①关注孩子的独特性、情境的独特性和个人生活的独特性。
②避免过分注意儿童的共同特征,进而对他们进行分组、分类、筛选、衡量和管理,并以原先设想好的方法去回应他们。
教师应避免惯性思维。
(2)关联与回应个体情况。
目的:教育应该温暖他,帮助他改变他们的命运。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并结合学科内容为学生奠基。等
(3)模拟社会情景。
(4)差异化学习任务与个性化学习支持。
(5)实践性与综合性学习及跨学科学习。
我国核心素养的借鉴与创新:
①指向人的全面发展。
②核心素养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标准的一体化差序设计。
③课程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
④跨学科主题:学习共同性和学科性的统整。
⑤大单元教学:素养与知识的结构化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