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洋洋今年3周岁,爸妈工作都很忙,平时没有时间照顾他,于是让保姆在家看管。每次妈妈上班前都叮嘱保姆:“看好洋洋,不要让他出去玩,外面不安全。”
洋洋正处于爱玩的阶段,总是耐不住寂寞,缠着保姆带他出去玩,但每次都遭到拒绝。久而久之,洋洋便不再要求出去玩了,每天就安安静静地闷在自己的小屋子里。
洋洋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父母把他送到离家很近的一所幼儿园就读。可每天还没到幼儿园门口,洋洋就大声哭闹不肯进去。
老师告诉洋洋的父母,说洋洋从来不和小朋友一起玩,也不跟老师要玩具玩,就自己一个人坐在那里,看着其他小朋友玩。到了中午睡觉的时间,就很乖地躺在床上。
中午12点到下午2店,他的两个小眼睛一直睁着,即不睡觉,也不说话,就那么安安静静地躺在床上。前两天打预防针,很多小朋友都哭了,就洋洋一声没哭。曾有个小朋友想拉着洋洋的手一起做游戏,洋洋表现得很吃惊、很畏缩,表情木木的。
洋洋的爸爸妈妈听完幼儿园老师的话后,心里很担心:洋洋会不会是患上了孤僻症。
分析:
当孩子长到3岁左右,会表现出一种属于自己的特殊心理需要:从依赖、依恋大人,到开始渴望与同伴交往。
由于这种心理的形成,所以在这段时间内,孩子对周围小同伴往往是热情、主动。即使是不相识的孩子,他们在共同交往的活动过程中,也能体现彼此理解、互相照顾、共同分享、团队合作等行为。
以上这些行为,都是孩子社交的萌芽,对孩子的健康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与同伴交往关系的深度会随着孩子年龄的逐步增长,逐渐超过同家庭成员的交往深度。
但上述案例中,洋洋却不是如此。如今像洋洋这样的独生子女有很多,这类孤僻的孩子对周围的人存有一种反感、鄙视、冷漠的态度。他们总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所以做出一副瞧不起别人的样子,凡事都装作漠不关心。
事实上,这类孩子的内心十分脆弱,他们害怕别人的伤害,害怕被人的不理睬。这种心态让孩子非常矛盾,让幼小的孩子难以应对,只好把自己“关闭”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不与其他人交往。
久而久之,孩子的性格就会越来越敏感,尤其是对于那些身体略有缺憾的孩子。他们在参加集体活动时,很容易遭到其他小朋友的捉弄或者嘲笑,于是他们就会慢慢地把自己封闭起来以拒绝集体活动。
采取以孤僻的性格和行为来回避社会,回避人际交往,用孤僻来保护自己。
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性格,父母应当格外注意孩子的孤僻表现,尤其是3~4岁的幼儿。在这个时期内,孩子的心理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是良好性格和心理形成的关键时期。
如果此年龄阶段的幼儿对于某种兴趣过分地着迷,甚至对周围的人或者事采取不理睬、不参与的态度,而且较少与小朋友交往,那父母就要格外注意了。
大家针对这种现象,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互相交流!明天为大家揭晓造成这种孤僻症的原因和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