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传统节日之时,学校政教处都要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教育的呈现形式多为手抄报。而中秋节手抄报上出现最多的当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说文》里讲:圆,全也。中秋的今古诗歌都围绕一个“全”字来的。求全求美总是人类的追求,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这首词着眼全月,以中秋月明、并以月抒情同时兼怀念其弟子由,提现人生追求家庭“全”。这是因社会不“全”,家庭不“全”而抒发的强烈情感。
孩童事情是没有这样的情感,那时候的中秋假期,在刚刚开学后不久的时候,即有田地里的花生、黄豆、苹果等蔬果的收获充饥,也有父母淘换来的月饼等物,中秋节是异常快乐的,那时还是青春懵懂,哪有那么多的情愁。
月是故乡分外明。每个人的故乡情怀除了春节当属中秋,能在中秋节回家都会在这个节日回到家乡。作为在本乡本土工作的我,每到中秋都会赶回老家,陪父母过一个团圆的节日。随着母亲的离开,家乡的月也不再“全”,再也没有小时候的中秋节的快乐。中秋只剩下过去的故事和乡愁,中秋清月已经载不动许多愁了。记忆的年轮一圈又一圈增多,印记却也渐渐淡去。故土的乡音也渐渐消失,留不住的乡愁也成为自然。
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时间的延长,正如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人的境遇如秋雨风打桐叶,总会是“古难全”。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我们不可能要求月要时时圆满。不伤古、不悲秋,不惑人生月缺花残。远望星空那片海,天命难违在人生的大海中掌好自己的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耳顺之年看明人生悲喜,不与明月计较何时归来。
人生古来皆寂寞,人生境遇多艰难,即使雨打霖零,即使无树可依,即使已成昨日黄花,也要挺立胸膛,成为一棵大树。不会如黄口小儿般悲秋伤怀。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中秋对月 【唐】曹松)“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念奴娇·过洞庭【宋】张孝祥)。人到中年不谈圆缺,无论如何在单位要做脊梁骨,在家庭是父母妻儿依赖的充撑天树。无论世事沧桑,给一叶扁舟,依然要摘得星辰满袖行。更将弱心充满,明月依然照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