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人们以为睡眠就是一个被动的休息过程。后来,相关的研究越来越多,才发现睡眠的时候,身体也没闲着,从脑到内脏到肢体,都有一系列的活动。并且睡眠是有规律和周期的。
睡眠是一动态过程,非快速眼动期(NREM)期与快速眼动期(REM)期交替出现。NREM期睡眠时间约占75%-80%,REM期睡眠时间约占20%-25%。
目前国际上一般以美国睡眠医学学会(AASM)脑电睡眠分期为标准。
AASM将睡眠主要分为以下5期(成年人):
W期:清醒期(Wakefulness)
N1期睡眠:非快速眼动1期(NREM1)约占5%
N2期睡眠:非快速眼动2期(NREM2)约占50%
N3期睡眠:非快速眼动3期(NREM3)约占20%
R期睡眠:快速眼动期(REM) 约占25%
看到这,可能会有人发问,NREM不是分为4期吗,这怎么只有3期?那是因为1968年两个大神Rechtschaffen和Kales建立的分期里把NREM分成4期。2007年美国睡眠医学学会(AASM)制订新标准的时候,大笔一挥,把R&K标准里面的3、4期两个以慢波为主要特色(仅程度不同)的分期予以合并为N3期。所以很多2007年前的书籍资料多是分为4期。
通过下面这个经典图,可以了解睡眠分期大约是怎么回事:
这个图用的R&K标准,NREM睡眠分4期。很形象,那个粉色区域代表深度睡眠的阶段(即AASM标准的N3期),黑线下探得最深,代表睡得最深最香甜。黑线越高,大体代表睡得越浅。黄色的阶段比较特殊,是爱做梦的REM阶段。通过颜色和左边Y轴的字双重标记,让人更容易理解。
我们可以看到,人从清醒开始入睡,先是N1、N2、N3期,然后经N2过渡到REM期。这是第一个循环;第二个循环N2、N3、N2、REM;然后再来N2、N3、N2、REM;如此往复,一夜共约5个循环,每个循环约90分钟左右。前半夜N3占比高,后半夜N3越来越少,REM越来越多。
NREM与REM交替出现,交替一次称为一个睡眠周期,两种循环往复。所以以每晚8小时左右为基准,我们每晚通常有约5个左右睡眠周期,每个周期90~120分钟。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每个睡眠阶段又会是怎样的呢?
N1期
又叫浅睡期,脑电波以θ波为主,不出现纺锤波或K综合波,实际上是由完全清醒至睡眠之间过度时迷迷糊糊的困倦状态,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减弱,精神活动进入飘浮境界,思维和现实脱节。这个阶段比较短,往往持续1-7分钟。常在由觉醒向其他睡眠阶段移行或睡眠中体动多时出现。
N2期
N2期睡得比N1深了一些,实际上人已经进入了真正的睡眠。脑电波为纺锤波与K综合波,δ波少于20%。
N3期
又叫深睡眠或慢波睡眠,是睡得最深沉最香甜的阶段,修复功能最强劲,主要是针对躯体和内脏功能。这一阶段不太容易被叫醒。如果非得大喊大叫、声光痛刺激把人唤醒,会感到一片混沌、眼神迷离,过好几分钟才找得着北。若这一阶段太短,即使总睡眠时间够六七个小时,醒来也会觉得很疲劳。
REM期
快速眼动睡眠(REM),也叫快相睡眠,异相睡眠或快波睡眠。此阶段脑电波频率变快, 振幅变低, 同时还表现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肌肉松弛、阴茎勃起, 最奇怪的是眼球不停地左右摆动。大脑神经元的活动与清醒的时候相同,多数在醒来后能够回忆的栩栩如生的梦都是在REM睡眠发生的。它是全部睡眠阶段中最浅的,在REM睡眠时醒过来的人会不同于在其他睡眠阶段的情形,而是充满警觉心并且精神饱满。(我称它为做梦的睡眠。)
90分钟睡眠法
英国运动睡眠教练尼克·利特尔黑尔斯根据自己多年经验在《睡眠革命》一书中提出了90分钟睡眠法,其实就是一种依据睡眠周期来安排睡眠的方法。
前面我们介绍了睡眠周期,当我们清醒开始入睡,经历N1、N2、N3期,然后经N2过渡到REM期完成一个睡眠周期,大概在90-120分钟。当我们完成一个睡眠周期在REM期醒来会比在前面几个睡眠周期要更加精神,也更容易起床。
90分钟睡眠法并不是真的完全按照90分钟的倍数1.5小时、3小时、4.5小时、6小时、7.5小时来睡觉。90分钟只是大多数人的平均睡眠周期,在不知道自己的睡眠周期情况下可以作为参考,多试几次摸索到自己的大概睡眠周期时长再调整是90分钟睡眠法,还是“100分钟睡眠法”。
当然,如果我们有比较精准的脑电睡眠监测设备优梦思睡眠猫眼,能知道自己的睡眠周期就最好了(手环数据可参考,但并不精准)。依据自己精准的睡眠周期来安排何时睡觉、闹铃何时响,这样才算是真正的“90分钟睡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