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捕捉工具

图片发自简书App


动植物标本的采集与保存

野外工作是生物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野外工作可了解各类生物的形态特征、生态环境、生活场所、生活习性与行为和它们对环境的适应性;掌握标本的采集、鉴定和保存的方法;不仅可将从书本上得来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还可丰富和发展我们的理论知识;并锻炼和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 动物标本的采集与保存

 出自教学、科研、观赏和收藏等不同目的,常需要到野外采集各类动物标本。除了需熟悉它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外,还必须配备一套必要的采集工具,并掌握一些基本的采集方法和保存技术,才能使标本采集工作富有成效。



动物的种类极多,按其生活场所可分为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两大类。水生动物又可分为淡水与海洋动物,而陆生动物则又可分为土壤动物、植物上及空中生活的动物等。本章以陆生动物与淡水动物为例,介绍一些动物采集工具、采集技术及保存方法。



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的采集工具

无脊椎动物中既有陆生种类,也有水生种类。有的种类飞翔迅速,有的爬行跳跃敏捷;有的生活于隐蔽之处,有的有着特别的拟态和保护色;有的身体柔弱易损伤,有的身体微小不易发现。如果没有一套必备的采集工具和熟练的采集技术,是很难采到完整的标本和一些稀少种类的。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采集工具及其制作和使用方法。



一、采集网

采集网是采集动物(特别是昆虫和水生动物等)最常用的工具。因采集的对象和使用的环境不同,网的形状和构造也有多种类型。常用的采集网有以下几种。

(一)捕网(图4-1,2)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捕网用于捕捉停息在植物上或飞翔在空中的昆虫,如蝶、蛾、蜂、蜻蜒等,故又常称之为气网或昆虫网。

捕网可以向生产厂家定购,也可自行制作。捕网由网袋与网柄两部分组成。网袋以珠罗纱、尼龙纱等材料制成,材料要求通风透气阻力小,柔软轻便,挥动起来速度快,这样才能捕捉到飞行迅速的昆虫。同时材料也需比较结实才能耐受植物枝条棘刺的钩划。网袋为圆锥形,袋口直径为1尺左右,袋身长度(即深度)一般略大于袋口直径的两倍,也就是两尺多一些。网袋的底部不宜太尖细而应略圆一些,否则捕到的昆虫落入网底后不易取出,也易于损坏。要制成合乎上述要求的网袋,可将网袋材料剪裁成如图中所示的二块或四块,再缝合而成。再以质地较薄的细帆布、牛仔布或较厚实的其他布料做成袋口边,以便将网袋穿于或缝于网框之上,同时这样的袋口边也比较结实耐磨。网框是用一段直径约5毫米的粗铅丝弯制而成的直径为1尺左右(与网袋口等大)的圆框;框的两端弯曲为互相平行的两条网框足,足长约4寸~5寸,一长一短但末端均向内相对弯曲作直钩状,以便将网框固定在网柄上。网柄可选用木柄或竹竿,柄的长度约与使用者身高相等为宜。柄之粗细约25毫米~30毫米,以便于手握持为好。柄的上端在相对之两边开4寸~5寸长的一长一短的浅槽,每槽后端各钻一孔以容纳网框足及其弯钩。若以竹竿作柄,则只需在离上端4寸~5寸处两侧各钻一孔,以容纳网框足之弯钩,以便将网框固定于网柄上。固定网框时,先将网框足及其弯钩插入网柄上的凹槽及两个交错的小孔之内,再用细铁丝绑扎牢固即可使用。若为便于携带,网袋与网柄之间不以铁丝绑扎而制成可拆卸式。在网柄上套一个厚铁皮制成的网箍,其长度为5寸,内径略大于网柄。使用时只需先将网框足及其弯钩置于柄端凹槽及小孔内,再把网箍沿网柄向上推直至柄上端,这样就把框与柄牢牢地箍在一起。用毕将网箍向后退出便可将网袋卸下。如果网框是由互相铰连的两半组成的,则卸下的网袋还可对折并卷起,携带起来更为方便。其实捕网的大小并无统一的规格,上述尺寸仅供参考,制作时可根据实际需要而定。至于网袋的颜色,在使用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但以白色和绿色较好。白色网袋易于观察捕入网内的昆虫,而绿色则不易引起昆虫的警觉而逃避。



(二)扫网(图4-3)

图片发自简书App



扫网基本上与捕网相同。

但因扫网是专门用来在杂草、树丛中扫荡捕捉隐藏其中的昆虫等小动物的,因而网袋选用结实的亚麻布或白布等材料制成。网框、网柄都选用较坚固的材料才能耐受较大的阻力。

同时网柄也短得多,约60厘米~70厘米长,这样使用起来才方便。若专门采集体型较小而弹跳力强的种类,扫网底部可做成开口式,使用时将网底扎住,扫捕一段时间后打开网底将网内的捕获物直接注入毒瓶或其他收集容器之中。也可将开口式网底缝上松紧带,使用时套上透明的塑料管或结实的厚壁玻璃小瓶,扫捕一段时间后取下加塞盖好,再另换上一个备用的空管或瓶。



(三)刮网(图4-4)

图片发自简书App


刮网是用以在树干、墙壁等物体表面采集昆虫等小动物的。其网框为粗铁丝制成的弓形框架,弓架前方连接一段弹性较强的橡皮筋。网袋则缝在弓形框与前方的橡皮筋上。网袋以光滑的白布制作,袋身较浅约为30厘米,袋底也可做成开口式并套上收集小瓶。用这种网采集昆虫时,将网口前方(有弹性的部分)紧贴在树干、墙壁或其他物体表面上,再用毛刷等工具将物体表面的昆虫扫入网中而集中于网底小瓶内。倘若网底不用采集瓶,则网袋应深一些,以防昆虫自网中逃出。

刮网也可用以采集隐匿于树皮之下的昆虫等小动物。将刮网的网口紧贴于树干上,用刀、铲等工具剥开网口上方的树皮,这样剥下的树皮及小动物便一同落入网中。所以刮网有时也叫剥皮网。



(四)水网(图4-5)

图片发自简书App


水网是采集水生动物的工具,其制作方法与气网基本上相同。只不过除拖网外,一般网袋较短,深约20厘米~30厘米即可。网柄可根据需要适当放长一些。制作水网的材料要坚固耐用,不易变形,网袋常用铜纱、铝纱、尼龙布或亚麻布等材料制成。采集时,可根据水域的宽窄、深浅,水草的疏密,以及欲采集的动物种类而选用不同类型和大小的水网。常用的水网有以下几种。

1.铲网 网口呈菱形,前端尖,故在水中推进时阻力小,适于在水草较密的水域中捕捞停息在水生植物上或在其间活动的小动物。

2.推网 网口呈三角形,其三角形底边与水底泥面有较大的接触面,适于在浅水或岸边水草较稀少处的泥砂表面推动,以捕捞底栖的水生动物。

3.捞网 网口圆形,适于在水草稀少的水域中捕捞水中游泳的昆虫、甲壳类等浮游动物。

4.浮拖网 网口圆形,网袋长,以轻质材料制成,实际上相当一只无柄的气网。适于在水面开阔、水体较深的水域以及水草较稀少处拖行,以捕捞浮游动物和游泳动物。

5.底拖网 网口呈三角形,其底边与水底泥面平贴,适于在开阔、较深的水域中、水草较稀少处捕捞底栖水生动物。三角形网框以长形铁条制成,故易下沉也较坚固。网袋较长,以绢纱制作。连系拖网的绳索必须很结实,可选用粗而柔软的尼龙绳。底拖网的框架也可只用一根钢筋或铁条做底边,另两边以粗而结实的绳子代替。在水底拖行时,网口自然张开而呈三角形。用后将网缠绕在底边上,便于携带。

在不具备上述专用水网的情况下,可以普通的气网代替,也能收到一定的效果。例如专门捕捞岸边浅水处浮游甲壳类的小纱网,实际上就是一个网袋较小的气网。



二、采集伞(图4-6)

图片发自简书App


采集伞是专门用来采集不善飞翔和跳跃,而往往又有“假死”习性的昆虫和其他小动物的工具。所谓“假死”习性是指某些昆虫或小动物在受到突然的惊忧时,会从停息处跌落下来,并踡缩不动假装死去的习性。这是它们逃避敌害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采集伞与普通的雨伞相似,可自由张合。伞面选用浅色材料制作,故易于显示出落入其中的昆虫。伞柄之近前端有一个弯曲的关节,不用时可使柄折迭起来,便于携带。采集时把伞张开,倒挂在树枝、灌木丛下,然后用木棍猛击伞上方的树枝和灌木丛。这样,有假死习性或不善飞翔、跳跃的昆虫便会纷纷跌落伞中。普通的雨伞和阳伞也可当作采集伞使用。

简易采集伞可用一块长方形白布制成,布的四角各缝好一个三角形双层插袋。

使用采集伞时,取两根等长的竹竿或木棍、树枝,交叉插在白布四角的插袋中,两竿中央交叉处扎上绳索后悬挂在树枝下以接收跌落的昆虫。也可由2人~4人共持一块白布单站在树下,或将白布单平铺在树下地面上,以承接击落下的昆虫。



三、诱虫灯与诱虫幕布

图片发自简书App


1.诱虫灯(图4-7)诱虫灯是利用许多昆虫的趋光性而设计的诱捕工具。诱虫灯应选择适宜的地点安装,一般是尽可能靠近有电源的地方,地势较高而周围环境比较开阔,这样才能达到光源射程远,诱虫效果好的目的。

诱虫灯的形式多样。在有电源的地区可以普通灯泡作为光源。在一盏铁皮罩灯的下方安置一个铁皮漏斗,漏斗下接一个毒瓶或收集瓶。

安装这种诱虫灯比较方便,只要在田野植物群落复杂的地方,竖起一根3米~4米高的木杆,将灯架固定在其上端,拉上电源线即可。如果在距电源较远或没有电源的地方,可用气灯、煤油灯作为光源。

这种诱虫灯的安装方法是在高处或竖起的木桩上放一个盛了水的水盆,将灯放置水盆中以诱集昆虫。

在植物茂盛的山溪水边,可在地面铺上一块白布单,将灯放在布单上,灯外再罩上一层稀疏的白色纱布罩,在没有月光和无风的夜晚,诱集的效果也很好。



2.诱虫幕布(图4-8和4-9)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利用树木或埋设竹竿、木桩,像放露天电影的银幕一样,挂好一块白色布单(诱虫幕布),将灯挂在幕布上方,诱集而来的昆虫绕灯飞舞,不久便会停息在幕布上,很易捕捉。此时,一般不再用网捕,可用毒瓶或空瓶在幕布上扣捕,也可用镊子或手直接捕捉。



四、诱虫陷阱(图4-10)

图片发自简书App


诱虫陷阱是利用动物的趋食性而设计的诱集动物的工具。取一广口瓶,装入一些有气味的食物,如饼干、点心、瓜果皮、腐烂的动物或内脏等。选择土壤动物丰富的地方将瓶埋入地下,使瓶口与地面平齐即可。若在瓶口再增架一个漏斗,效果则更好,漏斗口应与地面平齐。当土壤动物嗅到食物气味时,便会聚集而来落入作为陷阱的广口瓶中。捕蝇器也是利用趋食性的另一种形式的诱虫陷阱;而性信息素诱虫器则是利用昆虫趋性化的诱虫陷阱。



五、虫筛

虫筛是用以从枯枝落叶等杂物中分离小型昆虫等土壤动物的工具。其制作方法是先以直径为4毫米~5毫米的粗铁丝制成两个长约30厘米宽约20厘米的长方形框架,或直径约为25厘米的圆形框架。其中一框作为虫筛的上口,另一框装上铜纱或铁纱,作为虫筛之底。筛孔的大小可根据采集对象的体积大小而选定,一般为2毫米×2毫米左右。再用较结实的布如细帆布沿铁框的周边缝接上下两个框子,这样虫筛就制成了。虫筛的深度大约



六、吸虫器(图4-11)

图片发自简书App


凡躯体过于细小,体壁柔软易破损,或因爬行敏捷、跳跃力强而难以用手拾取或用镊子夹取捕捉的小型至微型昆虫等动物,均可用吸虫器捕捉。吸虫器的形式多种多样,可根据需要和手边的材料自行设计制作。选一直径30毫米左右、有底的厚壁玻璃管或透明塑料管,或大小相当的广口瓶作为吸虫器的主管。主管的管口配以橡皮塞或软木塞,塞子上打穿两个小孔,自小孔各插入一根弯曲的细玻璃管或金属管。一根为吸入管,插入主管内较深;另一根为吸气管,插入主管内很浅,其内端包以纱布或焊以铜纱,以防主管内的小虫又经此管被吸进采集者口中。吸气管外端连以一段橡皮管,采集时将橡皮管末端含于口中,将吸入管外端开口(即吸虫口)对准昆虫用力一吸气,昆虫即被气流吸入吸虫器之主管内。如不想用口吸,可在吸气口处装上一个橡皮球来代替。若所捕之虫不需饲养,则可在吸虫器主管内予先盛入少量75%乙醇,小虫一吸入主管便被杀死固定。同样口径的主管应多准备几只,以便随时更换。

当专门采集微小型动物(如螨类、蚜虫、弹尾目昆虫等)时,主管内还可再放一个小型玻璃指管。小指管长3厘米~4厘米,内径5毫米~6毫米,内置少量75%乙醇(乙醇高度占小指管长度的1/4~1/3)。吸入管则采用滴管,其尖端插入小指管内,插入深度为5毫米~10毫米,滴管尖端与小指管内壁之间需保留一定的间隙,以便气流通过;滴管外端连接一段橡皮管,橡皮管另一端再接一个玻璃滴管,这个滴管的外端尖口即为吸虫口。这样,采集时可大大减少混入的泥砂颗粒,而且采集得到的微小型动物就被集中在主管内的小指管中,便于室内的标本分拣工作。



七、捕虫罩(图4-12)

图片发自简书App


捕虫罩可以用来捕捉爬行、跳跃迅速的昆虫,如步行甲、蟋蟀等。捕虫罩是以粗铁丝制成的圆锥形或方锥形框架,侧壁蒙以铜纱或塑料窗纱而成。罩高约10厘米~12厘米,底口直径或边长约5厘米,顶端可留一个小孔。使用时可用捕虫罩迅速罩住正在爬行之中或停息于地面上的昆虫;也可罩住某些穴居土壤小动物(如蟋蟀等)的一个洞口,用细铁丝或小树条、草棒等物沿穴的另一端轻轻驱赶,使穴中动物外逃而进入捕虫罩中。再将其投入毒瓶,或使其自罩顶的开孔进入蜂乳瓶、广口瓶等容器中。


八、烤虫筒及漏斗分离器

土壤动物都怕强光和高温,故可利用白炽灯光将隐藏在土壤、枯枝落叶、杂草及腐烂物质中的动物驱赶分离出来。用这个方法可以采集到许多肉眼不易察觉,用其他方法采集不到的微小型动物的种类。利用光和热收集土壤动物的器具形式多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计和制作。



1.烤虫筒(图4-13)

图片发自简书App


烤虫筒是以铁皮制成的一个圆筒,最上方为一个铁皮盖,盖下装一只100瓦的电灯泡;筒内中部为一筛网,筒下方为铁皮漏斗。漏斗下放置一个收集瓶(空瓶或装有乙醇的小瓶)。使用时,将枯枝落叶、杂草或表层土壤等样品放入烤虫筒内,置於筛网之上,加盖后将电灯开亮。由于筒内上方温度逐渐升高,样品中昆虫、螨类等动物为躲避来自上方的光和热,便逐渐向下转移,穿过筛网的小孔,经漏斗跌落到收集瓶中。

2.漏斗分离器(图4-14)

图片发自简书App


漏斗分离器实际上是一种简易的烤虫筒。它由带罩的白炽灯、筛网、铁制或玻璃漏斗和收集瓶组装而成。筛网是一铁皮或塑料的圆筒,其下底为铜纱或铁纱网,用以盛放落叶、土壤等样品,或可简化为置于漏斗中部的一圆形筛。漏斗分离器的使用方法与烤虫筒一样。当大规模进行土壤动物调查时,采用漏斗分离器组,可以大大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在夏秋两季使用漏斗分离器时,需在分离器外加以纱罩,或在具有纱门、纱窗的室内进行,以防止具趋光性的昆虫飞入而影响调查结果的正确性。使用这类利用高温分离动物的工具时,需多加小心严防将杂草碎叶烤燃而酿成火灾。

土壤或腐烂杂物中的线虫和线蚓迁徙能力不强且不耐高温和干旱。故使用上述烤虫筒或漏斗分离器无法将它们从样品中趋赶分离出来,最终它们被阻滞并死在烤干的样品之中。但将上述漏斗分离器稍加改动就成了可以分离收集土壤线虫和线蚓的湿漏斗分离器。因此前面所说的那种漏斗分离器相应地又可称之为干漏斗分离器。湿漏斗分离器的漏斗下口并不直接与收集瓶相通,而是套上一段长约15厘米~20厘米的橡皮管或乳胶管。管的末端向上弯折,并以螺旋夹或绳索在弯折处上方将管夹紧或扎紧。

土壤等样品以稀疏的纱布包好置于网筛之中,网筛放入漏斗后再向漏斗中轻缓地注入清水。注入的清水量应使土样完全浸入水中,故漏斗应选用比较大号的,才能容纳较多的水量。整个装置应保持没有渗漏。

在分离过程中,高温会引起水份蒸发、水面下降以及水温升高,故隔一段时间还需添加一定量的清水。在灯光照射下,土样中的线虫和线蚓向下迁徙游动,最后聚集在漏斗下方管内的水液中。分离结束时,将橡皮管的弯折处松开,使管中水液连同聚集在其中的线虫和线蚓一道注入收集瓶内。



毒瓶

图片发自简书App


是用来迅速处死捕获到的小动物的工具。一般都是以广口的、带塞或螺旋盖的厚壁玻璃瓶或较粗的厚壁玻璃管制作而成。毒瓶的大小和形式可根据需要而定,但必须既能密封又启闭方便。这样毒瓶内的毒气才不易漏失,又便于将采集到的昆虫等小动物迅速投入毒瓶中处死。毒杀剂最常选用氰化钾或氰化钠,这两种都是剧毒药品,故在制作和使用毒瓶时均应特别小心,严格遵守使用和保管的规定与要求,以免发生生命危险。毒瓶制作方法是先将数克毒药的碎块或粉末铺于瓶底,药量无一定标准,可视毒瓶的大小而定。毒杀剂上覆盖一薄层锯木屑,并将其压平。再在其上加一层熟石膏粉,压紧压平后此层厚度约为15毫米。此时将瓶倾斜,沿瓶壁缓缓滴入少量清水,水量以刚好使石膏湿透为宜。刚制成的毒瓶暂不加盖,在安全妥当的地方放置约10小时,待石膏硬化后加盖密封待用。

毒瓶使用前,还需在瓶底石膏上铺上一层吸水滤纸。采集不同种类的昆虫,最好分别使用几个毒瓶。蝶与蛾类翅大而薄易破损,身体柔软,且鳞片极易脱落,故应先装入三角纸袋内,再放入专用的毒瓶内。蜻蜒类标本也需同样处理。这些标本不能与甲虫、蜂、蝉等类昆虫混放在同一毒瓶内。因为甲虫等昆虫体壁坚厚,死亡缓慢而在毒瓶内乱爬挣扎,会造成其他一些身体柔软的标本损坏。故毒杀这些昆虫的毒瓶中应放入一些吸水性较强的细长纸条,疏松地卷缠盘绕于毒瓶之中,用来隔开虫体以免互相冲撞受损,同时这些纸条还可吸收虫体排出的粪便或自虫口吐出的粘液,减少对虫体的污染。这些纸条应每天更换一次。毒瓶使用中,不应长时间开启,以减少毒气散发,延长毒瓶的使用寿命。毒瓶外一定要贴上“毒瓶”、“剧毒”字样的标签,并注意安全保管。凡损坏破碎或废弃不用的毒瓶,包括每次从毒瓶换下的废纸条,绝不能随意乱扔,均必须深埋处理。



毒杀剂

也可采用醋酸乙烯或乙醚代替。可用棉花团吸湿上述两种药液后放在瓶底,或在瓶塞上穿孔装上一个小指管,管口向着瓶内,指管内塞入一团棉花,使用时在棉球上滴入一些药液即可。但这两种药液蒸发很快,在野外使用中要随时添加补充才能有效。毒杀剂还可采用捣碎的植物组织,如桃仁、枇杷仁,以及桃树皮、青核桃皮和肉桂树叶等,效果也较好,且经济安全。

十、三角纸袋(图4-16)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三角纸袋呈三角形,用透明纸或其他较光滑的纸制成,以备存放蛾、蝶和蜻蜓等类昆虫。外出采集前可予先准备好大小不同的几种纸袋各若干个,以备野外采集时根据捕得的昆虫大小选用。简易三角纸袋可按下面的介绍参照图4-16来折制和使用。

取一长形纸条,其长度大于宽度约3厘米,按图A所示虚线对折,然后将纸条下端沿图B所示虚线向后折迭,再将该边的下角依图C中箭头所示向前折迭。这样三角形纸袋就已折好,可供使用。在野外将捕得的昆虫放入纸袋后,将纸袋的上边(即纸条的另一端)仍沿图B箭头所示向前折,再将上边的侧角沿图C箭头所示向后折,最后再将纸袋的三个角折迭起来即可。这样折迭起来的纸袋就不会因袋内昆虫的挣扎而散开。



十一、小标本盒

可以铝质或塑料饭盒作为小标本盒,在野外放置存放在三角纸袋中的昆虫标本,以免标本因受挤压而损坏。



十二、采集包(图4-17)

图片发自简书App


外出采集时携带的物品甚多,需妥善安放,可购买现成的昆虫包作为采集包。也可以普通的帆布包改制而成:在帆布包前壁外缝上两排小口袋以安放指形管或蜂乳瓶;外侧壁上缝上大不不同的小袋以放置镊子、剪刀、铅笔、记录本及其他杂物;在包内加一层可放置两个毒瓶或大广口瓶的口袋。还可用围腰式采集袋来携带蜂乳瓶或指形管。

十三、挖掘工具和其他必备的采集工具(图4-18、19、20、21)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铁铲、手铲及铁钯等工具可用来翻动土表上的砖瓦石块、枯枝落叶、腐败堆积物,或挖掘表层土壤,以搜寻其中的各类动物。而长柄铁铲也可用以挖掘岸边附近水下底泥,来采集水蚯蚓等底栖水生动物。

除了上述工具外,还有一些工具也往往是必不可少的。采集对象和目的不同,所需的工具也常常因之而异,难以全部罗列。但主要的有刀、锯、剪、枝剪、镊子、毒虫夹、手持放大镜、水勺、吸管、白瓷盘、毛笔等。



十四、容器

常用的容器有塑料桶、各种规格的广口瓶、蜂乳瓶、指形管等,以分门别类地盛放大小不同的动物标本。此外,塑料袋或牛皮纸袋则用以盛放枯枝落叶或土壤样品,以带回室内分离其中的微小型动物。



十五、保存液

许多动物标本易死亡,其中身体柔软的种类极易腐烂而损坏,尤其在炎热天气下更为严重。因此对这类标本需在野外即用5%~10%的福尔马林溶液或75%的乙醇加以杀死、固定和暂时保存。为减轻负担,可携带少量高浓度的保存液,到野外使用时再加水稀释到所需浓度。



十六、文具

记录本和铅笔等是每次外出采集时均必须携带的物品,以便在野外随时做采集记录。此外,还需携带一些白纸、卡片、快干胶标签等物品,以便在盛放标本的容器内放置必要的记录标签,并在容器外壁也贴上标签。



十七、急救药品

急救药品包括红药水、碘酒、创口贴、蛇药、人丹、消毒纱布及脱脂棉等。



十八、其他物品

雨具、手电、针线袋、布块(以备缝补捕虫网之用),以及少量的细绳和细铁丝。



十九、干粮、水壶等

每次外出采集,需要携带的物品种类和数量,由下列因素决定:采集地点与环境;采集对象;采集路线及时间长短。原则上是既要保证所带的工具用品充足,能满足采集时的需要,又要尽可能地精简轻装,以免累赘而无谓地过多消耗体力甚至妨碍行动。外出前必须仔细地检查各类用具是否齐全,有无损伤、破旧、丢失,以免使用时缺少而影响工作。小型的工具可分门别类地装入特制的小布袋(工具带)中,不仅便于保存和携带,也便于取出使用。而且还要养成事前检查,事后整理的良好习惯。



第二节 无脊椎动物的采集与保存


初学采集者往往感觉采集工作无从下手,跑了一天采不到多少标本,常常不是采不到所需的种类,就是将许多不易采到或是稀有的种类漏掉了。所以即使装备了一套合适的采集工具,还得掌握正确使用这些工具的各种采集方法,并根据动物的习性和生活环境加以灵活运用。



一、植物上动物及空中昆虫的采集

1.观察法 有些昆虫如蝉、蝈蝈、纺织娘等雄虫能发出鸣叫声,采集者可以循声觅寻而发现它们。多数昆虫虽不能发声,但在它们生活的地方常留下一定的踪迹。例如,凡有蚜虫的地方,寄主植物的枝叶或地面上常有蚜虫分泌的蜜露,植物叶部卷缩或茎部畸变,还有吃蜜露的蚁、蜂、蝇聚集,或有以蚜虫为食的瓢虫等天敌在活动;凡被具咀嚼式口器的昆虫危害过的植物叶片上,必有被啃食过的痕迹,且地面上留有排泄的粪便;钻蛀型的害虫会在危害部位留下蛀孔,孔的附近及地面上会有木屑及其粪便。根据这些踪迹,仔细观察搜寻常常就可以发现它们的隐匿之处。



2.击落法 猛然震击可使植物上有假死习性或不太活跃的昆虫自行落下,跌入采集伞或白布单上,所以这是一个很好的采集方法。有些昆虫虽无假死习性,但在早晚温度较低而活跃性下降时,或当它们专心取食而无防备之际,猛然的震击也会使昆虫跌落下来。击落法可采到金龟子、象、叶、蝽类等多种昆虫,这些昆虫可用镊子或手直接拾取。而落入采集伞中的蚜虫、蓟马等微小型昆虫,可用以乙醇湿润的毛笔自采集伞上沾取放入乙醇瓶内,也可用吸虫器吸取。有些昆虫虽未被击落,但经过震击而解除了拟态或静止状态,开始爬行活动暴露了目标,故而易被发现和捕捉。



3.网捕法 网捕法(图4-22)

图片发自简书App


是最常用的采集方法之一。以捕网(气网)采集空中飞行的或停息在植物上的昆虫时,动作要轻快敏捷。双手分别一前一后握紧网柄,把网口对准昆虫迅速一挥使之落网,并将网连续左右来回挥动数次使虫落入网底部,再转动网柄使网袋将网口封闭起来,这样落入网中的昆虫就不致逃脱了。此时切不可将网转开从网口观看,而初学采集者往往喜欢从网口观看,给昆虫以逃脱的机会。

被捕入网中的若是无毒又不伤人的昆虫,一般可用镊子或手直接伸入网袋中将虫取出。如遇有毒或能伤人的昆虫,如蜂类、芜菁、天牛等,则不宜直接用手。最简单的方法是将网袋底部连同其内的昆虫一道放入毒瓶,塞上瓶盖并稍等片刻,待昆虫中毒昏迷或死亡后取出,倒入白瓷盘内分拣。如捕得蛾蝶类昆虫时,则应及时处置,否则势必因挣扎造成翅的破损或鳞片脱落,降低其价值甚至成为无用之物。此时应一手轻轻将网袋拉紧使其无法挣扎扑腾,另一手以拇指和食指隔着网轻捏其胸部两侧,使之因胸部飞行肌受伤而失去活动能力。然后一手持网底,另一手伸入网内近底部并将手掌张开,双手同时翻动互换位置,使网内一手的手心向上,蛾、蝶则自然落入掌心。小心取出后轻轻将其四翅并拢叠合在身体上方,放入大小合适的三角纸袋内保存。将蛾、蝶的翅向背方合拢,一则可减少翅破损的可能,又可保护翅背面由鳞片组成的斑纹,而背面的斑纹在识别、鉴定蛾蝶类时则很重要。再将装有蛾、蝶的纸袋放入专用的毒瓶。捕得的蛾蝶类昆虫切忌直接投入毒瓶,更不能和其他昆虫混用一个毒瓶。否则不仅会使蛾蝶的翅和身体受到损伤,而且瓶内其他昆虫也会被蛾蝶翅上脱落的鳞片污染。若捕得蜻蜓、豆娘和体躯肥大的蛾类均不宜用指捏其胸部,应将四翅向上合拢后放入纸袋,连同纸袋放入毒瓶。待毒死后再取出,放入小标本盒内保存。


采集草丛中的小虫可用扫网边走边扫荡。扫网作横“8”字形左右来回扫捕(图4-23)。

图片发自简书App


在挥扫若干次以后,将网袋底部及聚集其中的小虫及草籽、碎叶等杂物一道放入毒瓶片刻。待小虫昏迷后,将小虫及杂物倒入纸袋再放入毒瓶继续毒杀。以待带回室内再慢慢挑选分离小虫。



4.灯光诱集法

根据昆虫的趋光性,采用前面介绍过的各种诱虫灯、诱虫幕布等工具诱捕各种具飞行能力、夜间活动的昆虫。夜间捕虫需事先选择适当地点,使灯光能照耀较大的范围,黄昏之前即挂好幕布和灯具。如有可能幕布旁放上桌椅以便工作,并准备好毒瓶、镊子、虫罩等工具。待晚间天黑后即可开灯诱捕昆虫。此法比白天捕虫省力得多,且一些白天不易发觉捕得的种类往往被诱集而来。在无风、无月光又闷热的夜晚诱捕效果最好。但在大风、落雨或有强月光之夜则效果甚差。



5.吸虫器采集法

许多动物身体微小且柔弱易损伤,或爬行跳跃敏捷,用手拣镊夹等方法均难以捕捉。而吸虫器捕捉小型或微型昆虫等动物则很方便,不仅不易损伤虫体,且效率也大为提高。吸虫器不仅可直接从植物上吸取采集,若与采集伞、捕网或扫网、诱虫灯及幕布等工具配合使用则效果更佳。



6.毛笔粘取法

在没有吸虫器的情况下,可用柔软的毛笔以乙醇湿润后,直接从植物体上或从采集伞、诱虫幕布、捕网或扫网上进行粘取,再轻轻移入盛有乙醇的蜂乳瓶或小指管内保存。



7.手拣法

许多动物活动能力差,或因早晚气温低而不太活跃,可直接用手或镊子拣取。对一些有毒的动物(如有毒的毛虫等)或有异臭的种类(如蝽类等)则不能或不宜用手直接拣取,而应用镊子(或毒虫夹)捕捉。夹取时动作要准确轻快,不要损伤标本。



8.罩扣法

以毒瓶、空瓶或虫罩等容器直接罩扣住停息在植物或其他物体上的小动物,使之进入瓶内而采得。



二、土壤动物的采集

无脊椎动物中有相当多的类群和种类属土壤动物。土壤动物是指生活在土壤之中,或生活在土表的砖瓦、石块、枯枝落叶、朽木、树皮、腐败动植物残体、垃圾等物体之中或之下的动物。土壤动物大多喜栖居在阴暗、潮湿、土壤疏松、有机质丰富的环境之中。



1.观察法

采集土壤动物,首先要找到它们的生活场所。因此随时要用眼看,用耳听。有些土壤动物,如蟋蟀、油葫芦等雄虫喜鸣叫。虽然大多数种类不能发声,但只要仔细观察也不难发现它们。例如,根据地表或倒伏在地的朽木枯枝附近由许多细土粒或木屑堆积而成的蚁冢可以挖掘到蚂蚁或白蚁的蚊穴。而在枯倒或断折的禾苗下附近土壤中,可采到地老虎、金针虫或蛴螬等地下害虫。蚓蝼是蚯蚓排到地面的粪便形成的,所以可根据新鲜潮湿的蚓蝼而发现蚯蚓生活的洞穴。



2.搜索法

有时根据观察法寻到动物存在的迹象之后,也不一定能采到它们,还需仔细搜索。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它们的生活踪迹不易察觉,这时也需用仔细搜索的方法来采集。在泥土中、植物根系附近、砖石块下、树皮下、树洞中、腐烂植物下、枯枝落叶中、动物尸体和粪便下及其之中均有许多昆虫和其他小动物栖息。例如砖石块下可以采到潮虫、书虱、弹尾目跳虫、螨类,以及许多肉食性甲虫;泥土中可采到蛴螬、金针虫、地老虎,以及多种昆虫的幼虫和蛹;在腐烂物质中常可采得蝼姑、隐翅虫、蠼螋和蓟马等昆虫。至于在高山、森林、沼泽、湖泊沿岸等地方采集无翅亚纲中的双尾目、原尾目及弹尾目等类的昆虫时,使用搜索法效果很好。而在蚁穴、鸟巢、兽巢穴中也有多种昆虫共栖生活,更需用搜索法才能采到。搜索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下述几种。

(1)翻动地面上的砖石块、树皮、倒地树干等物体,检查这些物体的下表面以及其下方的土表。

(2)用刀、铲等工具剥开倒地树干的树皮,检查树皮之下的缝隙。

(3)敲击腐朽的树木枝干、木材,以震落栖息其内的小动物。或敲碎树干、木材,以检查内部。

(4)轻轻挪去枯枝落叶层表层干燥部分,然后翻动检查潮湿腐败的下层及其下方的土壤表层。

(5)铲取土壤表面的植物、溪边或山崖中潮湿岩石表面的苔藓及地衣等,检查这些植物之上和根系之间的小动物。

(6)挖掘搜索土壤疏松的表层,一般在0厘米~15厘米的深度即可。若搜索蚯蚓等较大型的土壤动物,则可将挖掘深度加大到20厘米~30厘米。



3.食物诱集法

即利用土壤动物的趋食性进行诱集。选择阴湿处,把各种有气味的食物、腐烂的动物尸体、瓜果皮、人畜粪便、枯枝落叶等浅埋入土中或堆放在地表。必要时洒水保持一定的湿度。过一段时间挖开堆积物,仔细搜索捕捉因闻到食物气味而被诱集于此的各类土壤动物。



4.陷阱法

实际上这也是食物诱集法的一种方式。将前面介绍的诱虫陷阱放入少量有气味的食物后埋入地下,使陷阱的上口与地面平齐。每隔1天~2天在清晨时收集陷落其中的各类小动物。



5.筛选法

将接近土表的一层潮湿而略腐败的枯枝落叶、树皮、苔藓、草根等杂物放入虫筛内,抖动摇晃虫筛,其中的各种小动物便会通过筛网孔而落入下方的白瓷盘内。这时便可用吸虫器吸取或用湿毛笔粘取它们。用这种方法可以采集到许多小型至微型的小动物,如蜘蛛、螨、伪蝎、无翅亚纲各目昆虫,以及有翅亚纲的甲虫、蝽类、蓟马等许多昆虫。在取样时应尽量避免细小的泥砂颗粒和碎屑混入虫筛。否则大量的细粒碎屑落入白瓷盘内会使分拣动物十分困难,并会堵塞吸虫器的管口使之失去作用。



6.烤虫筒或漏斗分离法

将土样或土表枯枝落叶等放入烤虫筒或漏斗分离器的网筛内,以灯光照射,利用光和热将其中的土壤动物向下趋赶分离出来,最终落入下方的收集瓶内。灯光照射的时间长短,视季节和气温而定,一般在24小时~72小时。用这种方法可以采集到许多用肉眼搜索法难以发现的小至微型动物,而且也简单易行。在分离过程中应避免碰触和震动分离装置,以免大量泥砂碎屑落入收集瓶内。



除了上述方法外,对体躯较大或体壁较硬的土壤动物也可用手拣、罩扣等方法进行捕捉。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383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522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852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621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741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929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076评论 3 41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803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65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82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716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95评论 4 33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039评论 3 31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98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27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488评论 2 36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612评论 2 35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