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栩栩
现今社会,孩子的成长不可谓是家庭中最被关注的事情之一了。作为父母,我想很多人和我有一样的经历,从孩子还尚幼小的时候,就开始各种研究育儿书籍,期待着能够通过科学育儿的手段,来培养出一个健康快乐的好孩子。可不论懂得了多少育儿知识,却依然败在了现实压力面前。孩子毫无理由的哭闹,做的各种无理取闹的奇葩事情,都让身为父母的我们一个头两个大,而当内心的焦虑和疲倦感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不由自主的产生愤怒,接下来就出现了斥责、打骂、威胁孩子的情况,期望由此来让他安静下来。
是的,孩子终于安静下来了,他轻轻地啜泣着,蜷缩着幼小的身体,眼神里充满着恐惧和不安,生怕父母不在爱他,这个时候,我们是不是又开始后悔刚才的举动。记得在微信朋友圈里,我就看到过一个同事的忏悔,她因为感冒不舒服,女儿晚上突然夜哭的时候,不仅不安慰她,反而瞬间发火凶了她,后来听到女儿压抑着啜泣的时候又感到懊恼万分,赶紧强迫自己醒来抱着孩子安抚,很久后孩子终于踏实入睡,可自己已经睡意全消。她写到:“我明明告诉自己要耐心要微笑,可那一刻,我却被怒火蒙蔽了理智,听着女儿的哭泣,我突然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父母也经常这样吼我,那时的自己如此害怕不安,可如今,我却又让我的孩子承受了这种痛苦,我还是个好妈妈吗?”
是呀,有时候,我们是否会想起自己的童年,那时候很多家庭的教育理念是棍棒底下出孝子,还记得有首歌是这么唱的:“哪个爸爸不骂人,哪个孩子不挨打,打是情来骂是爱,还是那个好爸爸。”还有例如被父母强制要求要大方,犹记得自己小时候,学校要求玩具交换分享时,我妈把我心爱的玩具强制拿走的情景,这些痛都深深的埋在已经成年的我们的内心,我们希望这些不快乐不会在自己孩子的身上重新上演,但在不经意间,却蓦然发现,自己居然也在走父母的教育老路。再加上当今社会的经济压力,年轻的父母不得不将孩子托付给老人来带,有时候,看着孩子的一举一动,我们忍不住苦笑一声:我的孩子恐怕将来又是另外一个我吧。
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在看了张文质老师所写的《奶蜜盐——家庭教育第一定律》,我想我多少还是找到一些答案的,也改变了原来我的一些想法和决定。
翻看书,就能看到对张文质老师的介绍,他是一名教育学者,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在开篇的序言里,他就提出了“一切家庭教育问题的根源都来自童年”这个理论,而这个童年,不仅是孩子的童年,还包括的父母的童年,他将建立良好亲子关系与孩子健康成长的“核心供应”归纳为童年时期不可或缺的“奶”“蜜”“盐”,并在书中详细论述了这三者在孩子的成长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发生缺失时导致的影响。
生命之初爱与呵护的“奶”
张老师将“奶”定义为以母爱为核心的充满爱与温暖的成长环境,是父母对孩子充分的满足、接纳与肯定。他将满足排在了亲子关系的第一位,要求父母要全心全意的去陪伴自己的孩子,要与孩子多沟通,对孩子的需求及时的回应。
其中对我感触很深的是张老师举的关于她女儿同学的例子,小姑娘的父母对女儿的要求几乎可以说百依百顺,在我们看来都有溺爱的嫌疑,可溺爱难道不会毁了孩子吗?张老师在标题就写到“父母越疼爱,孩子性格越好”,这似乎与我们传统的认知相悖,可看完他的分析,在细想一下,确实很多时候我们喊着“不要溺爱孩子”这样的话,可根本没有从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也没有彻底分清楚正常需求与过度要求之间的区别,比如饭不好吃却硬逼着孩子吃下去,换成自己,恐怕也是立刻搁下饭碗,另寻吃食了吧?
总之,生命之初的奶,是孩子成长的阳光、水分与土壤,作为父母一定要充分的去满足,提供给他们足够的爱与温暖,让他们在充满安全感的环境下成长,为他们一生身心健康打下结实的基础。
象征生命甜蜜幸福的“蜜”
这一章节,我觉得更适合2岁半以后的孩子,这个时候孩子已经基本完全能够理解父母的意思了,而很多父母也往往从这个时候开始为孩子设计未来的人生。很多孩子被父母逼着学各种各样的技能,甚至不顾他们的性格喜好,甚至牺牲了孩子的运动、社交与睡眠。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之前很流行的“别人家的孩子”,用自己孩子身上的不足和其他孩子的优点比较,美其名曰反向激励、打击教育。张老师指出,一个人的幸福感来源于他的快乐能力,而快乐能力则来源于童年得到的甜蜜,而父母的激励和赞美才是孩子一生的甜蜜之源。他提出父母要激发孩子的兴趣,保护孩子的不足,理解接纳孩子,鼓励支持孩子,带着他们去体验,理解并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让孩子顺其本性的生长。
其中,教育是慢的艺术这个观点很有趣,现在社会是快节奏的社会,我们家长的口号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期待孩子很快学会做人,学会某种能力,强调机敏、灵活、迅速的反应能力,而作者的论调再一次的打破了我们的认知。但看完了他的叙述和分析,细想一下不的确如此,现在的孩子敏感的可怕,“小大人”到处都是,看似孩子聪明懂事,可这本就违背孩子的天性,经常在新闻上看到一些懂事的孩子因为某些打击突然之间情绪爆发导致悲剧发生,这就是快教育的副作用。
象征品格与智识的“盐”
张老师提出,盐是生存的必需品,伴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需要慢慢的减少“蜜”的添加,开始果断而理性的为孩子加“盐”。
“盐”在文中的意义是优秀的品格,有责任心和担当的勇气,以及一些必要的人生常识。在这一章节中,张老师举了对现实很有意义的一些情况,例如教育权利一定要掌握在父母手中,不能家授予人,甚至包括父母的父母;让孩子要只生死,了解人活着的意义,学会保护自己;要给两岁以后的孩子定立规矩,例如电子产品的使用、家庭中应该做的事情等;让孩子了解父辈的辛苦,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而不是成为伸手族;提出要尊重孩子的进步,理解他们的成长,并永远支持自己的孩子等观点。
“父母要引导、促使孩子自己在生活实践中整合出适合自己的应对方式、和世界相处的方式,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智识,以适应这个残酷的现实世界,承担起他应该承担的责任”。这是作者对“盐”的解释。确实,随着慢慢长大,我们总会受伤,而父母的羽翼已经无法完全遮蔽住那些来自外界让“伤口”痛苦的“海水”,这个时候一个强健的身心就显得尤其重要,只有在童年时代就给予孩子“盐”的力量,才能让他们不畏惧“海水”带来的苦痛,坚定勇敢的面对人生。
最后,在《奶蜜盐——家庭教育第一定律》的书封面上有这样的提语“从根子上并且一劳永逸地找到解决方法”,在阅读完全书之后,也的确给我带来的了许多的感触。我的女儿现在一岁多,正处于父母应该完全给予“奶”的年龄段,但近阶段的工作及生活压力,让我有想把她交给父母看管的念头,在看完了书之后,这种观念被打消了。正如作者所言,家庭教育才是教育之本,和孩子一同成长,才是为人父母该做之事,所以说,我很感激能够读到本书,也期待有更多的家长能和我一样,通过阅读去改变自己的一些错误观念,让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童年,让童年能够成为他们的将来汲取力量和养分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