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苹果书
要说焦虑,其实全国都挺焦虑的,连本来幸福团圆的过年也搞得“战争”似的,你说能不焦虑吗?但为什么单说农村呢?一方面是因为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比较熟悉;另一方面呢,借这个平台抛砖引玉,我聊聊农村你聊聊城里,一下子有种了解整个中国的“全局感”,想想还是挺兴奋的。
看到网上各种“应对”过年的方法,老爸第一反应是,现在年轻人都在想什么。是的,在一个农村人看来这是不可理解的,在他的记忆里过年是最开心的事,能够吃上久违的肉、穿新衣服、有那么几块红包……周围所有的一切都变得可爱。过年,本是穷人的事,是物质匮乏的事。过节给穷人一个喘息的机会,调养生息迎接接下来的劳作,对于富人来说意义可能就寡淡很多,因为你平时想吃什么穿什么随时有,何必等到过年?对年的期盼就比穷人少很多。
但对于新一代农村人(暂且这么称呼吧),我们对年的期盼也不比城里人多多少,虽然经济上不能比,但基本的物质需求都满足,那桌色香味俱全的年夜饭已经挑不起我们的兴奋点,相反,如果我老爸了解我那嫁不出去的姐的内心,会发现其实我们跟城里人一样对年有着莫名的恐惧。我们同样害怕家里追问近况、同样害怕父母的逼婚、同样害怕七大姑八大姨的各种比……只不过老爸没能“洞察”到这种变化罢了。
社会的发展使农村与城市有相似的情绪体验, 就如格非在人文清华上说的:
乡村的价值观不仅跟城市统一,而且它比城市还要残酷,因为城里人了解东西的背景还是比较复杂的,所以城里人生活的价值背景还是有一定的多元性的空间的;乡村老百姓比较简单,只认钱,所以兄弟邻居开始反目,老人没人管被遗弃,在乡村很普遍。
我并不完全认同格非老师的看法,但对于他说的“乡村价值体系的瓦解”却深有体会,现在回家基本上体会不到费孝通笔下的乡土风情,很多人都已住楼房;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人情往来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勤;遇到久未谋面的邻里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热情,更多的是尴尬……作为一个年轻人,我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乐于这种经济带来的享受。但问题是,在城里人面前我的优越感是荡然无存的,这种发展带来的失落与焦虑让我很是困惑,为什么家乡发展越来越好了,我却越来越觉得不如人家?
是的,在小时候作为一个农村人我是有优越感的,城里来的小孩会因为不会生火而被我们嘲笑,也会对我们“自创”的各种玩法羡慕不已,在我们看来城里小孩真是“可怜”,什么都没玩过,生活太单调了。我想现在没有哪个农村小孩敢鄙夷城里小孩,因为他们正在走城里小孩走过的路,有什么好羡慕的。
现在的农村小孩也不玩泥巴、抓知了、打弹珠之类的“脏”游戏,他们被新一代的父母逼着向城里看齐,上各种补习培训班,但农村的资源是有限的,大多数的培训班都是“二年级教一年级”,家长本身的文化素养并不高,只满足于“会扭一扭”。这种“东施效颦”在城里孩子看来十足可笑,哪里谈的上羡慕?
农村家长苦苦挣扎的“起跑线”不过是城里人看不上的“鸡肋”,所有“不值钱的”都被遗弃,在这个一切用钱来衡量的社会,农村人只会越落越远。就像梁宏达说的,农村人的“乡土文化自信给解构了。”
单一的衡量标准中,没有谁会羡慕那个会生火的小孩,没有谁想当生火的小孩。
吴小波说,进入2000年,中国加入WTO,90后是有阶级的,每个阶级家庭的收入差距会越拉越大。这种差距的拉大是现在青年焦虑的主要原因。
可问题是,以前就没有阶级吗?我们都知道,有社会就有阶级,这本不为奇,没阶级反而不正常。远的不说,就说我爸,年轻时生活虽比较艰辛,但能引起焦虑的事还是比较少的。跟着生产队干,幸运的话能娶上隔壁村的翠花,生活就已经富足圆满。城里他是知道的,城里生活与农村的差距他也是知道的,但从不奢望,他知道那是另一个世界,一个不属于他的世界。他的知识水平不高,觉得就这样待着挺好,在农村组建自己的家庭挺好的,这也许是当时大部分农村青年的想法。
我想如果自己继承老爸的“衣钵”,嫁给隔壁的老王,也会过上简单快乐的生活,但我们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农村土地的丢失,周围环境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使每个人都想“向上”发展,这种“向上”是简单粗暴的——盖了多少楼,开什么样的车,赚多少钱,子女的职位是否体面……
连一向无欲无求的老爸也开始焦虑,为啥咱培养的就不如人家;为啥人家孩子会做这做那,咱却啥都不会;为啥你同学都赚那么多钱,你却空空如也……恨不得在我脑门贴上“智障”的标签,特别是那什么星什么道节目开播的时候,更是两眼放光,并配以标准动作加经典语句:“你看看人家……”哦,天啊,“人家的孩子”已经扩展到全国各地,除了超人谁还比得过?
为了防止哪天被遗弃,我决定跟他理论理论。为什么你年轻时可以安于现状我却不可以?为什么你可以对城里敬而远之却急于把我往外推?为什么你可以娶隔壁村的翠花我就不可以将就嫁给隔壁的老王……
老爸不愧是历经风霜,面对我的质问淡淡地回应道: 以前能跟现在比吗,现在选择那么多,机会那么多,那么多人过上了更好的生活,而且你也跟城里人一样上大学,在同一起跑线上,你怎么就比他们差那么多?
天,这就是他“欲求不满”的原因!他竟天真的以为我跟城里人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只因我跟他们坐在同一课堂上? 高考确实给农村孩子一次跳跃的机会,但绝不是“重新洗牌”。你可以说什么资源都一样,造化靠个人之类的鸟话,以前我也这么觉得,感觉交一样的学费比他们多读几本书就牛逼哄哄,但是一毕业我就立即明白,可能我努力50年都赶不上他们现在的起点。
我没敢跟老爸说,坐在同一课堂上的我们差距有多大;不敢向他倾吐找工作选择的局限性;不敢抱怨他给我的起点太低太低,毕竟能挤上这个课堂于我们已不易……就让他永远生活在以前的“同学”里,挺好的。
起点不一样,规划就不一样,目标就不一样。排除掉其他因素我是理解的,并坦然接受,在自己所属的阶层努力奋斗,有所跳跃就当是上天的眷顾,就这样过一生也挺好。
可该死不死的是,通过互联网我们清楚的知道所有阶层的生活,它就那么袒露无疑的展现在你的面前,并跟所有人承诺,你可以过这种生活,也可以过这种生活。我们每天都被告知,要做你爱做的事,要有追求,机会很多,选择很多,只要你肯努力改变,一切皆有可能。
是的,那么多有意思的事为啥却被我过成“流水线”?为啥那么多的机会我没能抓住?为啥那么多选择我却仍然迷茫? 为啥全世界都告诉我可以过更好的生活而我却离他们越来越远?整个媒体都在宣传一种“供应生活方式”——你要什么就有什么,你想要什么样的人生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但是对于大部分农村人,失去土地的人,我们的选择其实很少。我们被什么选择都在的假象所蒙蔽,当你走进的时候你会发现所有有意思的事情都没你的份。曾经我也被网上各种有意思的事所迷惑,像老爸那样坚信“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尝试创业、众筹、自媒体,走近后你才会发现远不是网上说的那么“云淡风轻”,留给我们奋斗的资源太少了。这种一切皆有可能的大环境下,我们只能承认自己不如别人。
敏感的人会跳出来,麻木的人就这么过去,可恨的是我们大部分是会喊会叫的普通人。在城里孩子的变形精钢面前,那带给我快乐的弹珠也变得可恨;在所有炫酷技艺面前,会生火是我们不愿提起的过去;在“一切皆有可能”面前,我们只能承认自己不如人……
本来我们每个人都有他该待的地方,但我们靠简单的逻辑把所有人挤到一个地方,一个标准、一个价值观、一种生活方式。
我们的焦虑不是因为穷,而是见证了所有可能后却无能为力;是所有渴求的一切都与自己无关;是以前所满足的都被一刀切否定……
农村已经凋零,你不能再迷失;愿你认得清阶层,找得到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