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西部三线城市,却历史文化深厚,读了这本书你就懂了(一)
杨青峰
在陕西的西部,有一个叫宝鸡的城市,它虽然地处西北,历史却非常厚重。这里里发生了不少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大事件。炎帝在这出生并教民农耕,西周王朝在此崛起,秦始皇在此登基。《周易》《诗经》诞生于此,暗渡陈仓成就了汉朝……
如果说中国历史文化是一条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奔腾不息的长河,宝鸡历史文化则是其中汹涌澎湃、波澜壮阔、光前裕后的一支激流,拮取任何一朵浪花都会光彩夺目、震古烁今、令人震撼。
比较而言,宝鸡历史文化具有根本性、基础性、唯一性。说她具有根本性,是因为人文始祖之一的炎帝就诞生在宝鸡,姜炎文化肇启了华夏文明的原始阶段,是源头文化或曰母体文化。
说她具有基础性,是因为周人的德治文明和秦人的法治文明所奠定的治国理政理念,照亮了中国封建社会长达2000多年前进路程,至今仍然是我们迈向新的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需要继续镜鉴的珍贵历史资源。
说她具有唯一性,是因为她不仅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而且在整个历史文化的链条中处于关键环节,承上启下,有着初创性、根源性、不可替代性。
退一步说,如果没有姜炎文化、周秦文化,中国历史文化就有可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诚如张岂之先生在《炎帝志》“序”中所说,“宝鸡地区是重要的中国文化摇篮之一”。
祖宗们馈赠我们这一无比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是巍然屹立在华夏大地一座丰碑式历史文化高峰,蕴藏在其中的富矿充满着神圣、神奇、神秘,引人刮目相看。
为了让这座历史文化高峰中的“宝藏”,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绽放出奇光异彩,继往开来,传承创新,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提高我们的文化自觉,继续濡养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方热土沃地。
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由我市专家学者历时十年,编辑出版了《宝鸡历史文化丛书》(12本),以新的视角、新的境界、新的成果,将宝鸡历史文化系统化、序列化、条理化,有力地宣传普及了宝鸡的历史文化知识,提高了宝鸡的知名度,扩大了影响力,更为传承创新和繁荣文化事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宣传普及宝鸡历史文化知识,面向普通大众讲好宝鸡故事,让历史文化活起来动起来,走出博物馆,走出书斋,走出课堂,使人们能够通俗易懂、一目了然、方便简捷地了解宝鸡历史文化的梗概,把握宝鸡历史文化的来龙去脉,认识宝鸡历史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
宝鸡文理学院历史系主任、著名历史学教授高强和王岁孝教授合作编著的《读懂宝鸡》一书,最近由宝鸡市政协出版发行,就是一本让大众能够一看就明白、一读就理解的简明读本,重在普及,贵在通俗。犹若一位循循善诱的导游,为广大读者和旅游者指引着进山观宝的路径,不让你走弯道,就能一览无余,不留遗憾。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亮点或者看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雅俗共赏,生动活泼。用“问答”形式简明扼要地解答了宝鸡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中的173个主要问题,形式新颖 ,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引人入胜。
“问答”形式的好处在于把系统知识分成若干问题,娓娓道来,自问自答,能够给读者第一印象和突出感觉,提起兴味,把所要讲述的历史事实浓缩化、聚焦化、互动化,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产生较强地吸引力。
虽然看似将系列问题拆整为零,却不影响读者对于知识信息的整体了解,就如一个个零部件组装起来还是一台结构完整的机器;就如一个个环节连接起来还是一串丝丝相扣的链条。实事求是地说,受众面定位于广大读者的著作,没有必要用深奥晦涩的专业学术语言,像在课堂上讲课那样,正襟危坐,照本宣科,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只要让大家知道发生在宝鸡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以这些历史事件梳理出一个头绪,串起一条长链,对宝鸡在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地位有一个明确了解,掌握这些基本的常识性知识就可以了。
而且“问答”这种形式把作者与读者放在一个平等位置上,营造出与读者共同交流,共同讨论的气氛,容易产生共鸣,入脑人耳,从而坚实我们的文化自信,提高我们的文化自觉,推动文化传承创新,谱写新时期历史文化的新篇章。
二是简明扼要,轻松自如。大道至简。清人郑板桥曾经讲过,绘画要做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写文章何尝不是这样!面对广大读者,能够把深奥、专业的知识说得明白如话,好理解、好记忆,这是能耐。
如前所述,宝鸡这座历史文化高峰中的“宝”独一无二,厚重无比,文化价值不可估量。著名文化学者文怀沙先生就大声疾呼建立“宝学”,并且出版了《中华根与本》(宝学概论)一书。对于普通群众来说,如何才能不花多少工夫,不费多大气力,就能了解宝鸡读懂宝鸡,这本书做出的努力令人欣慰。
其文风朴实,明白如话,行云流水,简洁明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书中对一些专业性强或者比较深奥的知识,尽量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精心提炼,高度聚焦,深入浅出加以解读。我读过高强教授不少文章,很赞叹他的文字干净利落,概括性强,用语严谨,本色朴实,容易理解,没有多余的话,一句话能说清的不说第二句,在这本著作里仍然保持了这种文风。
有人打过这样的比喻:真正有魅力的人,总是穿得简洁素雅。如果服装上加了许多花里胡哨的东西,那一定是想掩盖一些什么。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大有让人醍醐灌顶之感。《读懂宝鸡》的二位作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着语言表达的自信,深知做减法比做加法更重要更难得,正因为如此,与读者心心相印,高度契合,就必然会受到欢迎的了。
进一步说,作者只有自己吃透了所讨论的问题,同时在思维、知识、语言、方法上又都绰绰有余时,才能驾轻就熟,深入浅出,谈笑风生,晓畅自如,如拉家常,如沐春风。
三是提纲挈领,重点突出。面对源远流长、底蕴厚重的宝鸡历史文化,这本书没有平铺直叙,流水作业,一般化罗列。虽然是从炎黄始,纵向介绍宝鸡7000多年以来的历史文化,却重点突出了宝鸡是炎帝故里、周秦文化发祥地、青铜器之乡、民间工艺美术一乡、佛都圣地、民俗文化源头等独树一帜的历史文化元素。
围绕这些重点精心组织故事,一个题目一个中心,烘云托月,一目了然。同时,作者浓笔重彩,画龙点睛,如数家珍,归纳出宝鸡历史文化中许多“第一”,如扶风海家出土的青铜器爬龙是“中华青铜第一龙”“秦公一号大墓在中国考古史上的5个第一”“华夏第一瓦”“㮳也(别字)铭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刑事判决书”“卫盉、卫鼎铭文是我国最早的土地交易契约”“李淳风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人”“毛公鼎铭文抵得上一篇《尚书》”“何尊是第一次出现‘中国’二字的镇国之宝”等等。这样的定位和解读颇有震撼力,令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茅塞顿开,易记易传。
尤其是书中前后两部分内容,相互照应,融历史与民俗为一体,民俗中有历史,历史中有民俗,亦雅亦俗,雅俗共赏,大大增强了趣味性、可读性。
四是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对一些正在研究尚未定论的问题,既客观性介绍,又有自己新的认识。这里,要重点说一下石鼓和石鼓文。
石鼓是“中华第一古物”,堪称“镇国之宝”,她的传奇色彩在历史上影响很大。自唐始至今研究者代不乏人,研究成果汗牛充栋,出版了不少研究成果,许多权威人士和历史文化名人都有过权威解读。随着我市地标建筑——石鼓阁的建成,我市专家学者这几年倾心研究出版了不少专著,对于宣传石鼓宣传宝鸡起到很大作用。
但是,对于长期以来颇存争议的石鼓断代和用什么工具制作等问题,众说纷纭,各执己见,莫衷一是。《读懂宝鸡》的作者对这个问题没有回避,也没有对那一方面持肯定意见,客观地介绍了石鼓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我认为目前之所以对石鼓重视和热议的程度空前未有,这正是石鼓的魅力所在,是石鼓的神秘性所在。记得一位文化名人说过,当文化的神秘性完全被解释清楚的时候,文化的宏大感、朦胧感、苍凉感就没有了。
面对石鼓这样一个千年以来颇存争议的历史公案,这句话足以让人们深省。换句话说,如果很容易的揭开石鼓“庐山真面目”,那她就没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壮观,就不是石鼓了。
还有,被乾隆皇帝列入“贰臣传”的大清阁老党崇雅,作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做了历史地客观地介绍,主要立足于历史大背景,社会大潮流和他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肯定了这一历史人物的贡献,廓清了他身上长期以来被所谓“正统”观念强加给的一些阴影,还其一个文化名人的真实面目。
五是内容出新,与时俱进。宝鸡这块历史文化沃土,地下撒满着历史文化的种子,地上文化硕果摇枝,不时有新的收获新的发现。如对被评为2016年全国十大考古成果之一的凤翔血池遗址,在书中首次做了介绍,肯定了血池遗址的意义,在于充分证明这里确实是秦汉时期国家祭祀中心,与古籍记载高度吻合,说明宝鸡地区是祭祀文化的滥觞之地。
如对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在桥镇发现的瓦,介绍了其价值在于把我国用瓦的历史由3000多年提前到了4000多年,说明宝鸡是砖瓦产生的发源地,可谓是“华夏第一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