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大观园曾经有过最天真无邪的青春王国,最早表现这种无邪的是黛玉葬花。这也暗示着青春的美,如果不想受污染,只能用死亡来对抗。林黛玉是唯一死在大观园里的人,她觉得大观园本身是一个美丽的青春王国,出去以后的大人的世界是肮脏的,每一个人的命运从那个时候就已经注定了。
2. 大观园里两个最精彩的女孩子,一个宝钗,一个黛玉,黛玉在大观园里陪葬了她的青春,而宝钗是决意要出去的。她自认为不可能永远保有青春的天真无邪,必须进入充满了纠结的现实世界。她们两个一个是入世的,一个是出世的。黛玉选择宁为玉碎地死在这里,宝钗却选择走入红尘。
3. 我们一直说《红楼梦》的十二金钗里最明理的人就是探春,在她眼里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应该情绪化,她既不徇私,也不贪婪。如果贾家多几个探春这样的角色,也不至于沦落至此,但她实在是孤掌难鸣。王熙凤也有脑子,但她会徇私,又太贪婪。所以探春是《红楼梦》里最让人佩服的女孩子,她最早看清了这个家族所有的危机,并试图尽力去挽救这个危机。
4. 其实探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改革者,她有勇气冲破所有人际间的含蓄和所谓的教养,能直截了当表达对问题的态度。
5. 要改革,就必须要有这样的勇气,也要有这样的担当。作为一个改革者,探春就是把自己豁出去了,希望能用这样的方法让这个家族有最后的清醒跟觉悟,她再也不愿意一同沉沦了。
6. 在这方面,宝钗绝对能拿老庄哲学的最高段位,完全大智若愚,看起来一无所知,但实际上局势全都在她的掌控之中。
7. 抄检大观园事件展现了几个女性的不同个性:宝钗一走了之,惜春断绝了跟所有人的往来,尤氏糊里糊涂,李纨也没有什么能力,王熙凤正在生病,唯一的改革者就是探春。她还在希望能做一点点改革,大家一定能体会到她的寂寞跟孤独。
8. 所有的改革者,包括宋朝的王安石和明朝的张居正,都是非常寂寞的。因为他们要面对的并不是制度的改换,而是人的习惯该怎么去除。这是最难的,任何一个社会一旦老习惯养成,再去动摇它都很不容易。
9. 老祖母这里就变成了一个很有趣的调配中心,贾家要维持它的繁华,最重要的秘密是因为有贾母这棵大树。在今天一般家族的伦理里,不太容易感觉到大树的稳定力量,因为现在大部分是小家庭的结构。在我们童年的时候都能感觉到家里有个老人的稳定性,家族的和睦还有事理的清明都得靠他维护。
10. 这个老太太背着手,一面运动着消食,一面看这些年轻人吃饭,老人最快乐的时刻莫过于此。今天年轻人总觉得自己好忙好忙,实在歉疚了就买东西送老人,其实老人最需要的就是子侄辈可以常陪陪他们,天伦之乐是任何外在的东西都无法取代的。
11. 因为上一代所有的辛苦和艰难都希望能在下一代身上得到补偿,希望他们再不用任何打拼就可以拥有一切。但实际上作为人来讲,一生不经历任何艰难困苦并不是什么好事,生命力会因此受损。
12. 因为最好的生命传递,其实并不是权利和财富,而是对待生命的态度。
13. 可见人生中一直吃糖是个大问题,一定要有一天让他尝尝酸的味道和苦的滋味,这样的人生才饱满、丰富、有力量。
14. 其实文学始终跟作者对人性的观察有关,它需要你思考人性的复杂,比如为什么要想法设法地来刺激各种欲望,而且人往往对轻易无法得到的东西感兴趣。
15. 文学有一部分提供了社会主流文化里完全看不到的东西,正规的主流教育中永远不会有这个部分。所以我关心的不是一个社会的教科书里有什么,而是敢肯定地说如果一个社会里的学生只有教科书,一定会完蛋的。
16. 所以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好文学,最后也许并在文字本身,而是能借着这些文字让你深入社会的各个角落,把你的领域拓宽,让你知道人性的复杂。
17.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有时候在一个很热闹的唱歌喝酒、开玩笑,酒席散尽的时候,刹那之间会有一种极度强烈的孤独感。
18. 我现在很害怕到热闹场合,因为常常会让那个最不幽默的人上去致辞,弄得大家都难过的要命,旁边的朋友在那边你捏我、我捏那,可还是要听下去,真是痛苦不堪,心说这样的场合我下次再也不来了。
19. 作者在书写的过程中,写悲哀不用悲哀的手法,而是用欢笑的手法写,“第三性公关”要出现,笑话也要出现。我们知道当一个人想用欢笑来掩盖他的痛哭时,大概是最痛苦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