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大学同学去博物馆,她说在上班,隔天请半天假,在家烧菜给我们吃。
如今招待人吃饭,能在家亲自下厨的关系应该都算是不一般的。我说,过年吃撑了,你随意烧俩素菜吧。她说,嗯,我也是,我厨艺不高,顶多弄熟。
她拎着从菜场买回的鱼虾时蔬,在路口等我们。到家后,桐桐在客厅看《猫和老鼠》,我在厨房看她烧菜,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
说的多是同学、孩子,但似乎进到了五维世界,十几年时光如循环的水流,我们一会看到的是现在的生活,一会儿切换到十八年前的校园,然后又不经意畅想孩子更大几岁的生活。
分别的时候,时间又转换到现实时间。她带着儿子送我和闺女回住处。她儿子上六年级,个头已经快跟她一般高了,也到了变声期。去之前,桐桐兴冲冲地说,我要去见嘉胤哥哥,但是见了面,却不好意思说话。
哥哥更懂事了,她也进去了小学,哥哥再也不是她心里的“小”哥哥了。那个一起去公园玩,一起划船,坐马路边吃冷饮的小哥哥……好在在她的年龄,什么都没有动画片和吃喝重要。有电视看,有东西吃,就不会失落。
带着行李和桐桐回沪,见写作群的几位“小盆友”。尤其是教主,千里迢迢从外地过来,而我认识他多年,却未曾谋面。难得一次机会,自然不能错过。
在车站冰河把孩子和行李接走,他们玩他们的,我去面基。
他们已吃过饭正在闲谈,看到他们,真切觉得自己早生了几年。看他么吃完饭自然娴熟里群收款,宋老师自杀式调侃我:是不是又get了新技能,跟年轻人在一起好吧?
很年轻人在一起,真好。可以说走就走,可以一场接一场high。
教主和女友可以趁着短短的周末就从北京杀到上海游玩、看展。大家酒饱饭足可以去附近的书店,待书店关门,再去酒吧进行下一场。这是我这种有家有口之人很难做到的。
教主和几位小盆友是80后90初,我有时都搞不清,到底是怎么遇见了这一群小盆友?
那还是微信公众号刚刚兴起时,我不知道怎滴看到教主的“西行漫记”,觉得甚是有趣,诗意、随性、自然…是我想过而没有过的生活。
就在后台联系了他。后来还冒昧地请他推荐我的公众号,没想到他居然一口答应了。我在内心感叹,真是个好说话的人啊……
也许因为这些特质吧,他的周围总是有些可爱的人。通过他,我又认识更多有趣的年轻人。
人与人之间,很好玩。
有些人可能已经不记得因为怎样的机缘巧合认识了,但其后种种,却不得不感叹,真是一场奇妙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