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段时间因为工作原因,没怎么打开简书。今天想要发篇文章,就顺便溜达溜达首页。顺手点开了篇标题挺引人注目的文章,仔细一看,还是位挺熟悉的签约作者。
虽是关于社会热点的探讨,写得却是感情饱满,观点更是十分鲜明。但一路读下来,有种用力过猛的感觉,好像觉得哪里不对,有些地方的用语似乎不太合适。没来得及细想,就看见了下面的评论和回复。
如果说文章里的声嘶力竭还可以当作感情饱满而自溢,那回复评论的人身攻击就有些说不过去了。恕我愚钝,实在是没看出评论者有冒犯谁的意味。
我记得有个统计显示,简书的绝大多数用户都是文化水平和素质双高的人,我想总不至于同时有那么多人对于一篇文章鸡蛋里挑骨头。倒是作者的反应,让人有些大跌眼镜。
有理不在声高,声高的人只能口干舌燥。
也许这位签约作者正好遇到了什么烦心事,但坏情绪越传染,越严重。如果这个时候打开了简书,实在是不如在简书上找找能洗去尘埃的清泉,用更好的自己去面对他人,面对生活。
02
另一篇关于机器人账户关注用户的文章也很引人注目。简叔的回复看来略略有点激动,但是这次我选择站简叔。
也许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无心的,但没有经过谨慎的调查就肯定机器人账户是简书为了留住用户“送”的,是不是有些不负责任了呢。作者本人对于简叔的回复还有情绪,表示如果不许写的话可以直接后台删掉。但他忽略了这篇文章已经上了首页的事实,正彰显编辑们对于话题讨论开放的态度。
当然,简叔怀疑作者收钱,虽然情有可原(他对于简书的感情),但个人觉得还是有些草率了。作者回复时的小情绪恐怕换个人也是难免的。
03
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待简书的。
结识简书也有大半年了,在我眼里,虽说干货、鸡汤类的东西有时泛滥,但简书仍是个少有的清净地方。平台的用户身份多重,有纯粹的读者,也有纯粹的作者,但更多的人是两者兼而有之。
对于并没有打算靠写作养家糊口的人来说,上简书要么是写些东西作为消遣,也就是纯粹的爱好。要么就是学学干货,提高水平,或者欣赏文字,陶冶情操,放松一下。
那么问题来了,何必戾气这么重?
我们都时常感叹这个社会太浮躁,有个清静的地方已经是不容易。为什么如此轻易地就要质疑它? 为什么一有点歪风邪雨,我们就相信了?是我们阴谋论看多了,还是我们的怀疑已经成为了本能?
说到关注,我也一直有些话想说说,如果我也用力过猛的话,烦请指正。
我见过一些不写东西的关注者,关注之后就此悄无声息。但我觉得那是平台黏度不够的原因,很正常,哪个平台也不可能做到百分百的用户黏度,我自己还经常个把月想不起来简书呢。
但另一些关注者就很惹人烦了,关注你之后,就发过来一条“希望我们互相关注,共同进步”。一开始,我很乐于关注对方,一来不好意思驳人家面子,二来觉得人家说的也有道理。但这样的人越来越多,我才发现自己可能被套路了。共同进步这话没错,但如果共同进步的意义就是互相点赞,刷数据,好像是有违初衷了吧。
等到手机端发现页面里出现一堆堆我不喜欢的文章的时候,我只能取关。简书是个清静的地方,讲道理,大家不是应该各取所需,相交淡如水?写得好就是写得好,不好就是不好,数据刷的再多也改变不了本质,还恶心了很多人。
在大冰的一次畅聊会上听他感慨戾气的可怕,我只觉得豁然开朗。
仔细想想戾气,发现这个词真是精妙。生活快节奏带来的浮躁是戾气,生活压力导致的功利也是戾气,繁杂事务引人易嗔怒还是戾气。我们不幸福的源头都被戾气包涵了进去,这个词好像很容易懂,却玄之又玄,说不清楚。
但总之,少些戾气总是好的。人说勿忘初心,希望大家对着文字心潮澎湃的时候,能多想想自己当初加入简书的原因。
停泊在简书,本就是因为疲倦了尘世戾气,如果把简书也变成了街头骂战的功利场,你找好下一个可以夜泊的枫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