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后,每个学期老师的评语都有一句:性格偏内向。那时还有点介怀,似乎内向是一件可耻的事。后来出了校园,工作逼着自己去大众面前交谈,上台发表讲话,学校讲公开课,公司培训不胜枚举,现在我全然看不到一点内向的影子。但是只有自己知道其实我还是内向的。
虽然我可以自如地在大众面前讲话,但是我却不喜欢那时的自己。我甚至每次和某人说多了几句我就后悔不迭。我最喜欢的那个自己是安静的,是内向的,是温和不语的。就像那个喜欢坐在角落里默默观察,掌控全局,所有人的表情和言谈都被我收纳眼中,我对所有人皆有所知,但是他人对我一无所知。这种感觉非常的美妙,如果是古代的战场那么我就有绝对化的优势,因为我了解他们,他们对我却知之甚少。
我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去改变那个内向的自己,却发现改变之后却在寻回丢失的自己。人生果然是一个圆,就像地球一样,无论从哪出发,最终都会想回到起点,就像落叶归根。我不知道是年纪大了让人才越发想找回自己,还是生来自带的基因。
聊到这个话题我忽然想到咨询中经常对来访说的一句话:你要改变自己。甚至李松蔚老师还写了一本书叫《5%的改变》来说明改变的重要。其实追根溯源人类本性是懒惰的,所以要改变自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或者说改变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就像把本已盖好,住的习惯的楼房重新推平,再建。这个过程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勇气。所以我知道改变很难且很痛,所以咨询中我会让来访看到自己的需要,让他/她自己决定要不要改变,或者改变多少。其实人生的路不只一条,而且所谓的成功也是别人定义的。我更愿意带给来访和自己这样一种感受:在自己的人生路上,我想去哪里,我想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到那里,去到那里之后我会经历什么,那是我想要的吗?或者我只是想更舒服的待在 原地,那么我不能舒服待在此处是因为什么?什么阻碍了目标的实现,我可以做什么调整让自己待的更舒服,而这个舒服又不会给其他人带来困扰,特别是哪些关心我,爱护我的人。
说到底,还是一句话:怎么舒服怎么来!只要我不伤害自己和他人,那么想怎么过都无可厚非。他人的议论就当时茶余饭后的谈资,关键是你怎么看自己。
我们每个人只来这世上一遭,那就多和自己的心在一起,好好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