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节目《奇葩说》曾经有一个辩题“不麻烦别人是一种美德吗?”。大家都对这个论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刚开始,我认为,不麻烦别人其实是一种冷漠,因为你关上了跟别人交流的大门,以后别人有事情也不会来找你。说白了,不麻烦别人有一种“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感觉"。
但我还是被蔡康永给说服了。他认为不麻烦别人是一种美德。他举了好多个生活的例子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总的说来,是因为不麻烦别人体现了我们从对方的角度思考,不会让对方为难的一种善良;当你想麻烦别人的时候,需要考量一下自己是否跟别人有好的交情。
为了做到这份善良,我尽量不去做一些给别人造成困扰的事情。比如,我有东西忘带了,很少让室友帮忙带过来,一般都是自己回寝室拿一下。当然如果事情很着急的话,就会硬着头皮找她们帮忙。我之所以觉得不舒服,一是觉得给别人添麻烦了,二是害怕被拒绝。
这本《好关系是麻烦出来的》渐渐地消除了我内心一种恐惧。书中最核心的观点便是最高配的麻烦其实是对身边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以及如何能合理地麻烦别人。本书作者格子珊是新闻传播学的硕士,这让我想起《奇葩说》选手陈铭,似乎这个专业方向培养的都是能说会道之人。格子珊也专注于励志、心理和个人提升等领域的原创写作。在本书中,你会见到作者用许多的例子阐述自己的观点,说不定这些例子里就有自己的影子呢!
我们的父母其实总希望我们是懂事的。这样他们就可以省点心了。当你心疼父母,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十分欣慰。你看,我们都不愿意给亲人造成困扰,更不用说外人了。不愿意麻烦别人给我带来最大的困扰就是学业上的停滞不前。每次遇到一些科研问题,我想要请教导师,但转念一想,不好吧,老师平常这么忙,还是不麻烦他了吧,就问师兄师姐或者是身边的同学吧!但是他们也是一知半解的,本来选择的专业就难,又没人解惑。然后,索性就不去思考,也不去找相关文献(一大堆物理公式看了也不懂)。久而久之,老师觉得我不好好学习,就和老师的距离越来越远。
相反,我的师兄就走出了另一条道路。他基本上一遇到问题就去请教老师,大概一周要去找老师5、6次。后来,老师有什么问题都会安排师兄去完成,但是师兄忙,也做不了,结果我就成了跑腿的。可惜老师却不知道事情是我做的;开组会大家大气都不敢出,师兄还可以和老师开玩笑;老师和咱们联系都是电话和邮件,但师兄老师是用微信联系的。
为什么咱们为老师着想,不麻烦导师,反而被嫌弃了,但是师兄经常找老师解答疑惑反而更得老师的青睐呢?阅读完这本书原来“好关系真的是麻烦出来”。那么如何麻烦才能恰到好处呢?我觉得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首先,区分你的问题是否真的需要麻烦导师。既然好关系是麻烦出来的,那么就事无巨细地都找老师帮忙吧。比如,想买一个网盘很久了,但是太贵一直都没有钱买,要不找老师报销一下?要不找老师报销一下回家的车费,能省一点是一点。当你的问题用钱可以解决时,其实就证明这不是什么大问题。除非老师说明了可以报销,不然咱们还是自己出吧。当然,如果问题答案如果可以谷歌或者百度出来,还是自己寻找答案吧!这毕竟是学术能力的体现啊。敲重点,遇到这样的问题就大胆请教导师。
其次,麻烦导师的时候态度要谦虚和友好。很多人都会说,这一点学生一般都能做到啊!毕竟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啊,更何况还是有事求别人呢!可是往往,要是咱们很着急的时候,就会忽视自己的态度,满脑子就是自己的目标了。
有次一个学生跑到某个老师办公室,希望老师能招她为学生。老师回答她说,他这边没有名额了。然后该学生直接和老师说,”老师,您帮我安排一下吧!“当时在一旁的我们都惊呆了,这个说法太不礼貌了,再说,老师也没这么大的权利啊!虽然求学是好的,但我却看到她的不明事理。
第三,麻烦导师后,放下心中的期待。网上有一个段子,如何减轻自己写毕业论文的焦虑和拖延。其中一条建议就是,抓紧完成之后,交给导师,将你的焦虑转移给导师。但是往往事与愿违,老师看完之后不会逐字逐句地修改,会给你几个大方向,让你自己再思考完善一下里面的内容。麻烦导师后不会一劳永逸。研究生还得要自己思考哟!
大亨杜月笙曾说,”从来都不麻烦别人,那不叫做人情。人情是你麻烦的人家然后你懂得怎么还人家,那才叫人情“。我们并不是孤岛,也不是独立的人,而是世间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要学会适时麻烦别人,但也要心存善念,当别人麻烦你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伸以援手,存储这份宝贵的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