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加书香澜梦第153期“网”专题活动。

站在时间的渡口回望,才惊觉每个人都像一个节点,被一张无形的网轻轻托着。

年轻时总想着拓展人脉,左右逢源,试图将人际线牵得远点、密点。我们参加一场场聚会,交换一张张名片,以为通讯录里的名字越多,这张网就越坚固。那时的网,更像一张功利的蓝图,每一个连接都似乎指向某个潜在的“用处”。

然而,这一年,我却在不经意间读懂了它的另一种模样。

它不是冰冷的利益链条,而是在深夜收到朋友“我帮你”的短信时,那根瞬间温热的丝线;是在家人围坐的餐桌旁,无需言语也能传递的安心,那是编织在最中心、最牢固的结;是在某个领域偶然遇见同频的人,思想碰撞出火花,那是新长出的、充满惊喜的支线。

我开始明白,真正的人际网,不在于向外延伸多远,而在于向内连接多深。那些经过时间筛选,依然留在网中的人,不是因为“有用”,而是因为“彼此需要”:需要陪伴,需要理解,需要在漫长岁月里,有那么一些人,能看见你的光芒,也接纳你的黯淡。

有些线,随着时间的冲刷会渐渐松弛、断开,不必惋惜,那是网在自我更新,为更重要的连接腾出空间。而有些线,你越用心去维护,去温暖,它就越坚韧,越闪亮,最终交织成一张能托住你,也能让你安心去托住别人的网。

其实我们都明白,在世间行走时,最温暖、最可靠的就是我们常说的"人际关系"。

以前我总觉得,这张网得织得越大越好,网眼越密越牛。就跟蜘蛛似的,看见个墙角就想爬过去结两根线。什么行业峰会、校友聚会,名片能塞满整个钱包。总觉得通讯录里名字多,路就好走,这张网就算织成功了。

现在想来,那时候的自己,真是又天真又功利。

今年发生了几件事,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有一回我稿子写砸了,被甲方追着改了八遍,改到凌晨三点,整个人都快抑郁了。我没跟任何人说,就发了条朋友圈,就一句话:"今天月亮也不圆,有点丧。"没过五分钟,手机震了,是大学睡我上铺的兄弟发来的,就三个字:"在干嘛?"我回:"没干嘛,发呆。"他说:"开个定位,我带了啤酒和烤串,五分钟到你楼下。"那天晚上,我们没聊稿子,就着路灯,把烤串签子堆了一地。他没说什么大道理,就拍了拍我肩膀说:"多大点事儿,天塌不了。"你看,真正管用的不是通讯录里一百个"王总李总",而是这一个能在你丧的时候,揣着烤串来陪你发呆的人。

再说说那最牢固的结。以前总觉得家是港湾,但今年我才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我妈做了个小手术,我请假回家照顾。每天就是买菜、做饭、陪她散步。有天晚上,我在厨房洗碗,听见客厅里我爸跟我妈小声说:"你看孩子,累瘦了。"我妈说:"是啊,工作那么忙,还得操心咱们。"我当时手里的盘子差点没拿稳。你看,家人这根线,从来不用你刻意去拉紧,它就安安静静地系在你心口,你一回头,它永远都在。

当然,网也有断的时候。有个以前天天一起撸串喝酒的"好兄弟",后来因为一点利益纠葛,渐渐就不联系了。刚开始我还挺难受,觉得好好的一根线怎么说断就断了。后来想通了,这张网也跟衣服似的,穿久了有些线头就得剪掉,不然反而磨得慌。断了就断了,说明它本来就不是你这张网的承重绳。

所以你看,这张网啊,真不是用名片数量来衡量的。它的牢固程度,取决于你和那些人之间的温度和真诚。

往后咱别再瞎折腾着去结那些没用的线了。多花点心思,把身边那几根最暖的线,好好系紧点。给好久没联系的朋友发句"最近咋样",陪爸妈吃顿不用看手机的饭。

这张网,不用大,够用、够暖,就好。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